第1404章 扛巨石
A+A-
因为墨衍的冲动行为,如果一点惩罚都没有?那以后是不是还会足相残?
皇帝他不是傻子,不会因为你不承认,他就认为不是你做的。
次日一早墨衍就带着20吨的粮食,前往黎州赈灾。
夕颜本来也想跟着一起去,但是被墨衍严厉的拒绝了。
现在得黎州到处都是大水,万一不心掉下水里?那可就玩完了。
可是夕颜怎么可能是个老实的主?你不让她去?她偏要去。
于是等墨衍走后?夕颜就让傀儡在秦王府,然后偷偷的跟在赈灾队伍的后面。
三天后,突然冒出一伙劫匪来,劫匪专门就是为了粮食来的。
最后墨衍不敌只能任由粮食被抢,然后墨衍让副将去追劫匪,墨衍继续带人前往黎州赈灾。
等到了晚上墨衍夫妇笑的肚子都疼了,其实真正的粮食在夕颜的空间里。
劫匪劫走的那些全部都是泥巴沙子,而且那个副将是皇后的人。
就是那个副将故意通知劫匪的,墨衍支走劫匪,目的就是为了抄路,快马加鞭前往黎州。
墨衍忠心耿耿的部下,早就已经连夜快马加鞭先去黎州修堤坝了。
墨衍:“娘子真的太好笑了!等那些土匪回去后、
发现辛苦抢劫来的粮食居然是泥土,那表情肯定很精彩。”
夕颜:“那还得多亏有空间,否则要运这么多粮食的话?肯定要不少人。
到时候计划打草惊蛇都不一定,空间可真是个好宝贝。”
墨衍:“绝世珍宝”
七天后!夕颜夫妇快马加鞭来到黎州,夕颜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把粮食放出来。
然后墨衍去找自己的得力属下,很快就来了500多人。
墨衍先带着30个属下去安抚百姓,剩下的人过后再把粮食送来。
墨衍坐船找到府伊,此时的府伊忙的焦头烂额,但还是空出时间来接待墨衍。
墨衍:“李大人现在立刻带人去接粮食。”
李大人:“多谢殿下!”
李大人没有那么多废话,也没有时间和墨衍那些客套的话,快速的叫人划船过来
然后60艘船跟着墨衍返回,此时墨衍这边的人,已经把粮食全部部装上板车了,紧接着只需要卸进船里就好了。
(宝子们这里并不是多此一举,你想一下粮食和船只太远,那肯定是要用板车运过来。
很多宝子可能会不理解,明明有船了,为什么还要用板车?多此一举。)
夕颜抬头看天、此时天上乌漆墨黑,看样子又是要下大雨的节奏。
夕颜立刻就施法拖住大雨,否则这些粮食可就完了。
喵喵:宿主要不要给帝神水泥配方?
夕颜:“麻烦!本尊看了这一地势,只需要多开几条沟往别的地方去,大水就能得到解决。
你想一下这里只有一条沟排水,等下大雨的时候,水自然就只会往这一条沟排,大水不淹黎州才怪。”
夕颜把自己的见解跟墨衍了,墨衍儿话不就带人去挖沟。
所有人人不解?但是秦王的吩咐,所有人都必须唯命是从。
短短一个时就挖了很长一条沟,就在这时大雨也降临了。
挖沟的人也不敢去躲雨,因为秦王没有发话,他们只能干活。
众人努力挖了三个时,大家也从刚开始的抱怨,到后面又欢呼秦王圣明。
因为有了三条沟排水、现在倒灌进黎州城的水越来越少了。
这下所有的百姓都来帮忙挖沟,就连府尹李大人也来帮忙挖沟。
八个时后?因为洪水得大量的排泄,瞬间黎州的大水就退下去了很多。
此时时间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了,但是大家依然没有觉得困,李大人每次都是喝完了几口水然后又接着干。
墨衍看到如此兢兢业业的好官,瞬间觉得李大人做府伊屈才了。
这可是难得的好官啊!这天下有几个官和百姓一起劳苦?
突然包子指了指山顶上的一块大石头!
包子:“宿主!那块石头重的八吨,非常适合用来赌堤坝。”
夕颜看了看确实挺适合,于是夕颜运起轻功飞上山头。
墨衍:“娘子去哪里?心些。”
但是此时墨衍已经顾不得夕颜,只是交代的一声又继续挖水沟。
很快众人听到了天摇地动的声音!
咚咚咚
百姓们??“怎么回事?我们这里刚下大雨,不会又要来地震吧?”
众人抬头就看到一大块巨石,朝着他们这边走来。
所有人看到这一幕全部吓坏了,所有人都以为石头成精了。
可是石头走近了所有人才看到,不可思议的一幕!!
此时秦王侧妃正背着一块巨石,正艰难的一步一步的往堤坝走去。
墨衍看到这一幕吓坏了,万一出了一点点状况?那他的娇妻可就没了。
此时所有人都屏住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惊动了夕颜。
所有人都无声的跟在夕颜后面,夕颜走到堤坝口,然后把巨石丢进堤坝口。
瞬间所有的大水都被阻拦,上头的大水全部都往众人刚挖好的水沟分散流去。
墨衍连忙跑过来查看!“娘子你没事吧?你知不知道?你差点把我吓得魂都没了。”
夕颜笑着!“没事!我从就力气非常大,我刚好看山头那里有块大石头,所以就想着把它扛过来堵住堤坝。”
此时的李大人快要给夕颜跪下了,这块大石头可是救了所有人的命啊!
如果大水继续往下灌溉?他也不知道后果是什么?
李大人带领着所有百姓向夕颜下跪!
“神女请受李某一拜,今日若不是神女大显神威?再过几日恐怕、恐怕”
所有百姓都纷纷向夕颜磕头,夕颜连忙让众人起来。
夕颜:“大家都起来!我们现在不是这些的时候。
我们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挖排水沟!加油我们大家一起努力,重新建造我们的家园。”
所有百姓欢呼,这也是这么久以来百姓们最高兴的一天,因为他们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