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刘姥姥进大观园

A+A-

    “等哪天实验成功了,我非得在田里睡他个十天半个月才行呐!”



    任易指着远处的大片黄土地,笑着道。



    “袁老,您现在是神农百草计划的主要负责人,可不要把眼光局限在杂交水稻啊!”



    “不仅仅是禾谷作物,包括豆类作物、薯类作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看到那几片田区没有,我都提前替您规划好了!”



    “除了杂交水稻以外,我们主要攻坚的粮食产物,还有超级土豆,地瓜,玉米,花生等!”



    袁老惊喜连连点头。



    “在理!任总师的在理啊!”



    “植物蛋白和植物油,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既然有这个条件,必须也放在首要位置呐!”



    到这里,



    袁老转过头,对着后排博士生们一顿数落。



    “看看你们,再看看任总师!”



    “都是年轻人,怎么差距就这么大捏?!”



    “哎呀呀!都不知道你们什么好了”



    博士生们一脸苦瓜相。



    亲爱的袁导,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比人与狗之间还要巨大,



    就算是要对比,



    您也别拿一个变态天才来和我们这些普通人比啊!



    “任总师,既然技术条件已经很成熟了,但在这里我还是想多一句。”



    又奉承聊了几句后,袁老话锋一转。



    “您的科研基地是一处平原地带,地理位置非常好,各方面条件也是非常优渥,”



    “唯一不好的一点,就是气候!”



    “对于我们这些搞植物研究的人来,气候是非常影响实验结果的关键因素。”



    “在此之前,我们的生态基地和试验田,大都选在了南方,主要就是因为气候的考量。”



    “北方,气候太冷啊!”



    此言一出,



    后座的博士生们纷纷点头赞同,



    他们昨天从四季如春的江浙平原登,



    飞刚落地,就遭遇北方寒夜不讲武德的突袭。



    在场摆渡车上,一个个差点被冻成了冰棍。



    直到换上羽绒服,才稍微缓解寒意。



    现在已经是2月,



    相比南方诸省日常2530度的适宜温度,



    这里晚上已经只有5度,最低甚至能达到零下。



    实在是不适合搞农作物研究。



    闻言,



    任易直接笑着摇头:



    “袁老,这您就多虑了!”



    “气候的问题,完全不会有任何影响。”



    袁老诧异的看着任易。



    “任总师,您的意思是?”



    任易笑着解释。



    “在科研基地,所有的气候条件都可以模仿!”



    “气候,白了就是温度、湿度、光照、降雨这些因素。”



    “只要我们在基地内,打造全封闭式的自然生态模拟系统,”



    “将这些生态条件进行24时的控制变量,自然就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气候环境。”



    任易话音落地,袁老思索良久,终于恍然大悟。



    “你是,温室大棚?”



    任易略微无语:



    “您要这样理解的话,那也不算有错。”



    “建多少个?”



    袁老追问道。



    “什么多少个?”



    任易一愣。



    “我是,你打算要建多少个温室大棚。”



    任易直接失声笑了笑。



    “袁老,我的意思是,整个神农基地的范围内,都将建立全封闭式的自然生态模拟系统!”



    ???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愣住了。



    大家举目四望,



    看着四周辽阔无比的黄土地,



    这足足上千亩的地,全部搞成温室大棚?



    什么玩意?



    “我认为这样不妥!”



    袁老皱眉:



    “能够达到实验室标准的温室大棚,太耗电了,而且各种环境变量极难控制!”



    “任总师,这点你考虑过吗?”



    “一个0亩面积的电气化玻璃温室,单只是热泵供暖,每天的耗电量至少要000度以上!”



    “更何况,还有其他方面的能耗需求!”



    “这上千亩地的温室大棚,每天的耗电量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



    袁老苦口婆心劝道:



    “任总师,要我,”



    “能够打造三到五个,0亩面积的玻璃温室试验田,就已经很不错了!”



    “大规模的种植基地,完全没有必要,还不如移到南方去。”



    袁老的话,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



    这不单单是耗电量的问题,



    要建设能够达到实验室要求的玻璃温室,



    可不比平常生产种植的蔬菜大棚,



    各方面条件的要求非常高,每年项目经费没有个几百亿,完全支撑不住!



    摆渡车上,



    任易听完袁老的话,只是淡定的笑了笑,



    然后用指向东方。



    “袁老,您看那边。”



    



    顺着任易指着的方向,



    袁老举目远眺,隐隐可以看到一片雄伟的建筑。



    “那里是?”



    任易咧嘴一笑。



    “核电站!”



    “专门供给科研基地用电需求的——可控核聚变发电站!”



    “虽然目前,只有2个组投入运行,”



    “但发电功率,已经相当于两个三狭水电站!”



    “每天的发电量,0亿度电!”



    



    任易的话完,



    大家先是一愣。



    等反应过来后,满脸都是不可置信。



    “可控核聚发电站变?!我们什么时候实现可控核聚变了?!”



    “任总师,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



    “靠北!俺天天跟着袁老下田,完全不知道这个惊天消息啊!”



    “”



    袁老用拍了拍脸,又狠狠揉了揉短白头发。



    “任总师,你莫嘿我,我老人家经不起嘿哦!”



    看着袁老震惊后慈祥又可爱的模样,



    任易开怀一笑。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虽然可控核聚变目前还处于国家保密阶段,但在年后,应该就会正式对全国人民进行公布!”



    “袁老带队来参加神农百草计划,所有团队成员都签署过最高级别的保密协议,已经有权限了解核电站的基本情况了。”



    “走吧,现在带你们一起去看看!”



    “我也想知道,极巨金乌现在建得怎么样了!”



    在任易科研基地定址后,



    最先启动的建设项目其实并不是基因工程实验中心,



    而是作为整个科研中心“能源心脏”的可控核聚变发电站。



    承接这个项目的,正是国家能源集团的施工团队。



    “那可太好了!”



    听可以参观核聚变发电站,



    袁老一脸兴奋。



    任易笑了笑,对前面的司吩咐道。



    “刘副队长,掉头吧,去核电站!”



    作为保卫队队长的陈志辉,已经奉命前去保卫任易的父母。



    目前留在任易身边承担贴身保卫工作的特种战士,



    正是陈志辉特战队里的副队长,原名刘震山。



    “是!”



    “大概十多分钟就到!”



    刘副队长高声应道。



    核电站位于基地的中心,同时也是安保最严格的地方。



    



    核电站内,



    国家能源集团主要负责人及在场的项目高层,



    毕恭毕敬的陪同在任易和袁老身边,



    对核电站建设进展进行基本情况汇报。



    “对于任易科研中心的核电站项目建设,国家能源集团是放在最首位的”



    “目前,我们已经在一个月内,快速建成2个核聚变反应堆,为科研基地各项基础建设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支持”



    “我们的工作进展也非常喜人,预计将在今年春节之前,正式竣工落成”



    袁老院士和下的团队成员,



    一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样子,



    一边四处张望,一边听着任易的介绍,



    对核电站内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看着核电站的建设工作进展神速,任易非常满意。



    “叶董,这些天由你亲自来监督项目进展,真是辛苦你了!”



    国家能源集团董事长叶高声音带着激动:



    “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另外,我也想对任总师表示一声感谢!”



    “没有您提供的技术和信任,我们也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完成这种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目前本土内的可控核电站,同步在建的有50座,单是我们集团一家,就承接了30座!”



    “感谢任总师对我们的支持和认可!”



    任易笑着道:



    “不用谢我,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些都是你们集团业务能力过硬的结果。”



    叶高连连摆:



    “怎么能不谢?”



    “不仅我们,全国人民都得感谢您呐!”



    “如果没有您这位可控核聚变之父,这项工程根本无法落实,更不用变成现实了!”



    “如今,这50座核电站一旦建成,国家,不,是整个人类都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一个无限能源的伟大时代!”



    “想一想,都觉得兴奋呐!”



    叶高的话,



    让在场所有人都充满了憧憬。



    如果实现无限电能,



    那么玻璃温室大棚,那不是想建多少就建多少?



    想建多大建多大?



    国人的能源紧缺问题,岂不是再也不存在了??



    这种想法,充分提现袁老团队的单纯思想。



    确实也是,



    做为袁老的学生,心思必须得纯真,保持赤子之心。



    不然的话,天天被袁老批评,还得接受每天下田种地的苦,一般的博士生早就坚持不下去了!



    和他们同期的那些清北毕业的博士生,



    这个时候,



    不定已经在外留学多年筹备转国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