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派谁去?

A+A-

    如此看来,文启收到的消息绝对没有任何的谬误。

    在大明之中确实有一个团伙在不断的贩卖茶叶。

    而且此事相当严重。不仅仅是一个地区,而是有许多地区都有出现的情况。

    尤其禁止私人贩卖茶叶是朱元璋最近前刚刚颁布不久的律令。

    居然有人在这个时候铤而走险,实在是有些出乎朱元璋的意料。

    “到底是谁这么大胆?这件事情你可有眉目吗?”朱元璋开口问道。

    二虎摇了摇头:“这件事情我也是刚刚听文启所。只是抓贪官的时候偶然遇到。”

    “若不是抓贪官的时候偶然遇到,恐怕现在咱家还被蒙在鼓里。”朱元璋怒道。“这么大的事情,难道满朝文武都不知道?难道咱家养了一群聋子,瞎子不成!”

    贩卖茶叶可是重罪,而且涉及到的区域十分之广。

    若是一个不知道也就算了。难道满朝文武都没有人知道此事?

    之前朱元璋从未听过有人提起过此事,那么就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他们掩饰的实在太好了。

    瞒过了所有的官员。

    但如果真是他们隐藏的好的话,那么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地就发现了?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官场之中有人知道此事,但是出于某些原因,并没有告发。

    什么原因呢?要么是不想,要么是不敢。

    朱元璋从座位上起身,在房间里面来回踱步。

    他没有想到事情竟如此复杂。

    或许真的应该好好地查一下。

    但是朱元璋有预感,这其中必然涉及到许多的官员,或许许多的官员还是朝廷的高层。

    恐怕大部分官员都不敢得罪。

    但是朱元璋不可能任由这件事情继续发展下去。

    本身私自贩卖茶叶就是重罪,而现在不仅仅是贩卖茶叶,而且还是在挑衅他的尊严。

    所以他必须要派人去查。

    可是派谁去查呢?

    他的心里面犯了难。

    官阶低的恐怕根本不会有胆去查,毕竟这其中涉及到许多高层的官员。

    他们就算有心也未必有胆查下去。

    而官阶高的恐怕未必会用心去查。

    毕竟这件事情到底是谁做的?现在还没有任何的结论,也没有任何的方向,如果是官阶高的,不定本身就是参与其中了,所以就算是派官阶比较高的人去查这件事情,也未必保险。

    究竟该派谁呢?

    思考了片刻,朱元璋还是扭头看向二虎,他的心里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是还是想听一下二虎怎么。

    “你觉得这件事情派谁去查比较合适?”朱元璋开口问道。

    “既然有人敢贩卖茶叶,必然不是什么官,这件事情绝对不是轻易能够解决的。某些官员之间相互勾结。如果派高官去解决此事,那么恐怕他们会找几个替罪羊来,事情就会不了了之。最好是选择没有拉党结派,并且敢想敢做的官员。”二虎道。

    关于这件事情派谁来做,他与文启已经商量过许多遍了。

    而这些话便是文启的答案。

    他只不过是照搬了文启的话而已。

    朱元璋点点头认为二虎的非常有道理。

    确实这种事情需要选择不跟人勾结的人才有可能查清此事。

    但是没有党派、不与人勾结又敢想敢做的人,还得是朱元璋绝对信任的,那么就只有两个,第一个便是文启,第二个便是刘伯温。

    二人对视了一眼,二虎接着道:“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派文启或者刘伯温去是最为合适的,因为文启是发现此事的人,并且立刻上报了,自然不可能跟这群人相互勾结。而刘伯温的话,也是不与人相互勾结。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情派文启或者刘伯温二人一起去是最好的。”

    朱元璋点了点头,他其实是最想派的人,是文启!

    因为刘伯温实在是太聪明了。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有些忌惮刘伯温,毕竟他的聪明是满朝文武皆知的。

    而对于文启,他没有那么多忌惮。

    毕竟文启现在只不过是个县令。

    就算再聪明,能量也有限。

    而且他有意扶持文启,平衡朝廷派别。

    自然要想办法给文启加功劳。

    但文启此时正在处理更大的事情,推行建造巨船准备出海经商,如果这个时候再让他分心去调查这件事情,毫无疑问,出海经商的速度恐怕会延后到不知道什么时候。

    所以他最终还是决定派刘伯温去做事。

    二虎点点头,他其实也猜到朱元璋或许会派刘伯温去,但自然不可能在朱元璋面前提出来。

    他虽然服侍朱元璋多年,但也知道朱元璋生性多疑。

    猜错了还好,如果他猜对了,朱元璋必然会觉得他揣摩圣意。

    所以每次朱元璋问他的想法,他都不会轻易地出来。

    即使如此,他也和文启做了一些讨论,当时文启和他两人都觉得这件事情会派刘伯温去。

    果然如他们所料,朱元璋确实决定派刘伯温去查此事。

    “那就派刘伯温来做。”朱元璋点了点头,“这件事情同样不要声张,由你来配合刘伯温,并且将此事调查清楚。如果真要去做的话,记得先秘密调查,不要打草惊蛇。”朱元璋提醒道。

    他知道这件事情确实很关键,毕竟背后一定涉及到很高层次的博弈。如果提前暴露,很多证据就会被抹除,到时候调查起来难度就会更高了。

    很快,刘伯温便被叫到了朱元璋的书房。

    刘伯温看起来精神不是很好,他年纪本身就是开国功臣中较大的人之一,再加上长期操劳,积累了不少病痛。

    他早就请求辞官回乡养老,但朱元璋却不愿意放他走。

    原因很简单,刘伯温不仅聪明,而且很有名望,大明只要是读书人,没有不认识刘伯温的。

    不少读书人都把刘伯温当成自己的精神领袖。

    这样的人朱元璋当然不可能轻易放过,就算刘伯温待在宫中什么事都不做,他也不愿意让刘伯温辞官回乡。

    毕竟刘伯温如此聪明又有威望,若有其他人借着他的名号起事,后果不堪设想。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