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平步青云
如果只是诗会本身,今日这场于杭州举办的九月九诗会,必将被载入史册。
因为这是宋室南迁至今两百余年,南北文人的第一次聚会。也是江南诸多长期隐居于山林之中的宿儒,首次公开出现在官府组织的聚会之中。
“吟事久已落,兹晨遇高秋
泠泠空中籁,袭我书帷幽
茅屋足花草,洵美难久留
苟能一吾志,斯道将何忧。”
有人拿着一张诗稿,摇头晃脑吟哦着。
“咦,这首秋诗,真是不错啊!”
评委席上的大儒们,纷纷传阅。
已有不少诗作递来,有好有次。但是这首诗,当属今日所见之最佳。
落款的作者,是“清江范梈”。
又是一个南人!
几个北地的大儒,不由脸色讪讪。江南学子虽然拥有主场之利,但是若今日评出十佳诗作中,没有一首北地的作品,也未免让人觉着难堪。
总不成,真让他们这些当评委的定几首诗凑数?
今日被特邀前来参加诗会的北方大儒,可谓个个身份尊贵。
年过六十的河北磁州人胡祗遹,曾历任户部员外郎、荆湖北道宣慰副使,如今是浙西道提刑按察使。
河北容城刘因,与许衡并称为“北地两大儒”,官至右赞善大夫。
定居于大同的回回人高克恭,以监察御史身份升任浙江行省左右司郎中,曾被赵孟頫夸为“国朝名笔第一”。
曾经是真金幕僚的马致远,同样任职于浙江行省。虽然官身不显,但一首“天净沙秋思”的令,至今无人可出其左右。
这些人,都是因为叶李行省丞相的身份,不得不来参加这次诗会。其实在心里头,是瞧不起与他们坐在一起的那些江南所谓大儒。
官与民,而且是与这些貌似反贼的前朝遗民,同坐于一堂评审诗作,总会让人心里觉着别扭。
更别扭的是,在这坐了半天,见到稍好些的诗作,全是出自江南学子之。
好在时刻盯着这些评委的方回,及时地察觉到了这丝异样。便抽出一张诗稿,递给叶李,满脸兴奋地嚷道:“又见一首佳作!”
方回的人品没人看得上,但是他的诗品却属一流。他是佳作,那绝对不会差。
叶李略扫一眼,微微颔首,将诗稿送到右边的王应麟面前。
王应麟抚须而诵:
“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儿将断肠。
绛袍春浅护云暖,翠袖日暮迎风凉。
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
荡舟何处采莲人,爱惜芙蓉好颜色。”
“好诗”王应麟颔首道:“以江上芙蓉与荡舟之女相映,引出知音未遇的愁思。言辞流丽,风格清婉,颇有古乐府之韵!”
让江南大儒来点评,明这诗是北地学子所作。于是那些北人纷纷探头询问写诗之人。
“雁门,萨萨都剌?”王应麟一脸迷茫。
雁门,即山西雁门关,可是这名字明显就不是汉人名姓。
“萨都剌?此人是”叶李侧头问向胡祗遹。
“萨都剌啊,此人应该算是高兄同族。”
“哦,这也是回回人?”
江南诸儒,神情略显怪异。
北地汉人已经没人会写诗了吗?却由一个回回人来撑门面?
高克恭脸上略显无奈,“此子自幼聪慧,只是家境贫寒,偏又醉心于诗词书画。可惜啊,仅靠诗词歌赋已经谋不得出身。若能重开科举,金榜之上,当有此子一席之位。”
几位老评委,同时摇头叹息。
只有吴澄冷冷地道:“若开科举,金榜题名对于江南学子而言,不过探囊取物耳!”
厅堂之内,为之一静。
国朝之所以一直不肯重开科举,最主要的原因是蒙古人尤其是怯薛军出身的蒙古人,长期在朝廷上霸占着绝对的话语权。对于他们来,领兵打仗不过寻常事,让这些人或是他们的子弟去读四书五经,还不如直接剁了他们。
文武相轻,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大唐数百年基业,毁于武将之,致中原陷于近百年的混乱,更令金瓯自此残缺。这使得故宋极力抑制武将的权势,导致的后果是终宋一朝,再没武将造过反,但也成就了“弱宋”的名声。
占据中原百余年之后,故宋不仅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未能向西拓展一寸土地,反而丢去了半壁江山。
以文抑武,导致大宋对外战争屡屡挫败,虽然在蒙元的铁蹄之下又支撑了五十年,却最终未能逃脱覆亡的命运。
但是,尊崇武力的元朝,就真的比已成历史的大宋更强吗?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论武力论疆域,元朝可谓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若论兴盛的文化,百姓的安宁与幸福,元朝与故宋相比,无异天壤之别。
朝廷不开科举,直接的后果是断了学子的晋升之阶。想要挣得官身,只有如方回这般,极力在上官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以求得举荐的会。
这也是这场诗会,吸引到江南江北诸多家境贫困、无门无路的学子踊跃参与的最主要原因。
只要有当权者的赏识,便意味着有了跃上高枝的可能。
见厅堂里的气氛一时有些尴尬,方回靠近叶李道:“大人,要不召这萨都剌来见见?”
叶李颔首道:“可。”
高克恭大喜,看着方回的眼神中,流露出极为难得的谢意。
吴澄却又开口道:“不如把范梈一起叫来。”
这种会可不能光给北地学子!其他三位江南的评委,王应麟、胡三省与汪元量同时点头称是。
叶李无奈颔首。
一个江南学子,一个北地文人,两人都是年方十八岁,出身贫寒,身材相当,站在堂前如同一对枯竹。
身着褡护,头戴笠儿的萨都剌,眼深鼻高,脸上带着坦然自若的微笑。
范梈一身泛白葛衫,头扎逍遥巾,眼睑低垂。
“见过诸位师长。”两人同时行礼道。
“免礼!”叶李微微抬,道:“两位诗作,字字如玑,可见胸中之丘壑。不知你们可有意进入行省,历练一番?”
两人脸上同时现出难掩的喜色,同时应道:“愿听大人安排。”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