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章 参观粉条厂

A+A-

    肖峰、金海洋还有老群,三人紧跟着崔明海和霍国平的步伐,一行人兴致勃勃地走进了粉条厂的生产车间。



    这车间里,一派热闹而有序的景象,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



    此时的粉条厂,已经迈入了械化的时代,不过要是跟肖峰心里那个前世里见过的、高度现代化、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一比,这八十年代的械化水平可就显得有些“古朴”了。



    不少环节,还是得靠人工来搭把。



    但即便如此,这械化的规模也足够让金海洋大开眼界了。



    他瞪大了眼睛,一脸惊奇地看着眼前那一台台做粉条的设备,嘴巴都快合不拢了。



    崔明海见状,笑着凑了上来,指着不远处的一台器道:



    “肖总,您瞧瞧,那边那台就是磨粉。咱们以前做粉条,都是用石磨一点点磨的,费时又费力。



    “现在好了,有了这械磨粉,磨粉的效率可是高多了。不过啊,上料和出料的时候,还是得靠人工来帮忙。”



    着,他还示范性地指了指工人们如何操作,那熟练的动作,一看就是老了。



    金海洋听得津津有味,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仿佛是在看一场新奇的表演。



    肖峰也微笑着点了点头,心里暗自感慨,这时代的进步,还真是日新月异啊。自己上辈子初见粉条厂,就已经是高强度的械化操作了。



    肖峰定睛瞧着那磨粉,只见土豆、红薯一投进去,就在器里欢快地翻滚起来,眨眼的工夫,就被磨成了细细的粉末,飘出一股淡淡的薯香。



    金海洋站在一旁,看得是目不转睛,兴奋得连话都不利索了:



    “哎呀,就是这个铁疙瘩,抢了我好多活儿!不过话回来,这工作效率,真是杠杠的,比咱人工快多了!”



    肖峰闻言,转头看向崔明海,好奇地问道:“崔师傅,你们这样的磨粉,一共有多少台啊?”



    崔明海笑着,伸出指比划了一下:“我们正常工作的有八台,也不多,多了的话,生产的粉条就过剩了,卖不完可就亏大了。



    “我们的粉条啊,基本都是供应给京城和京城周边的县城乡村,再稍微往远一点,就到邻省,口碑可好了。”



    肖峰点了点头,又追问道:“这么来,你们还有非正常工作的器?是不是有时候器也会‘罢工’啊?”



    崔明海哈哈一笑:“肖总,您得没错。器嘛,总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不过我们都有专业的维修师傅,一有问题就马上修,保证生产不受影响。”



    崔明海挠了挠头,笑着解释道:“肖总,您刚才问的非正常工作的器啊,其实是指我们那三台轮流‘休假’的生产器。



    “您知道吗,当初我们办厂子的时候,设备买多了,三套呢,当时也没合计到会多出这么多来。



    “我们就一股脑儿地全部投入生产了,结果,嘿,生产出来的粉条堆得跟山似的,根本就卖不完。



    “我们想着把器退了,可人家商家哪肯啊,都用过了,退是退不掉的。



    “我们呢,又怕这些器放久了会坏,那可就心疼了,毕竟都是国家的财产嘛。



    “所以,我们就想了个法子,让这三台器轮流生产,轮流休息。



    “这样,既能保证器不会闲置坏掉,又能控制粉条的生产量,不至于积压太多。



    “您瞧,这三台器虽然有时候会‘偷懒’休息一下,但可都是换着来用的,没有一台是彻底被闲置的。



    “我们可不敢把国家的财产给放坏了,那得好好爱惜着呢!”



    崔明海得那叫一个真诚,眼睛里都闪着光。



    



    几个人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就到了和面的跟前。肖峰特意留神了一下,发现正在工作的和面果然也是八台,排得整整齐齐的。



    肖峰就笑着打趣道:“崔师傅,这和面也是八台工作,有三台在‘休假’呢?”



    崔明海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笑道:“肖总,您还真对了,所有的器都多出了三套,当初买设备的时候没算计好,结果就多出了这么多。不过也好,轮换着用,器也能多休息休息。”



    着,几人的目光都被和面吸引了过去。只见和面里的叶轮正飞快地翻滚着,把磨好的淀粉和水混合得均匀细腻,一会儿工夫就制成了黏糊糊的淀粉糊。



    金海洋站在一旁,看着和面高效的工作,心里不禁感叹起来:



    “这器真是省力气多了,以前和面可得费老劲了。不过啊,这器咱们作坊可真是买不起,只能眼馋着看看了。”



    完,他还羡慕地多看了几眼那忙碌的和面。



    金海洋站在那里,看着忙碌的和面,心里头一阵沮丧,觉得自己家作坊跟这大厂子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能不被挤掉么。



    肖峰瞧出了他的心思,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道:



    “金海洋,你别垂头丧气的,这给咱们可是个难得的学习会。你看看人家这子,这效率,咱们得好好学学,以后不定也能派上用场呢。”



    金海洋打起精神点点头。



    崔明海之前跟上面已经问得清清楚楚了,知道肖峰学技术是为了在别处办厂子,不会跟自己在京城抢生意,所以技术上的事情,那是要敞开心扉,保证让肖峰学个明白。



    一听肖峰这么,崔明海赶紧接话茬:“肖总,您得对。咱们这器和面的配料比例啊,跟工的可不一样。



    “金师傅,您仔细看看,要是有什么不明白的,咱们那配料比例就贴在器旁边呢,您可以详详细细地了解一下。



    “或者,您要是愿意,我让咱们师傅给您写一份详细的配料单子,您拿回去慢慢研究。”



    崔明海这话的时候,那是一点都没有藏着掖着的意思。



    毕竟,这可是上头给的任务,他可不敢有半点私心,得把技术实实在在地传给肖峰,让肖峰学个痛快。



    肖峰对崔明海如此坦诚的态度感到十分惊讶,心里头暗暗琢磨,这崔明海还真是实诚,想必是上头有交代,要全力支持自己学技术。



    不过,就算如此,肖峰还是打心眼里欣赏崔明海这种做事不藏私、大大方方的态度。



    几个人接着就参观了粉条厂的所有生产流程,肖峰一边走,一边叮嘱老群和金海洋:



    “你们俩可要好好参观,仔细学习,这可都是真功夫,以后咱们自己办厂子,这些都是宝贝。”



    完,他又提出自己要去和崔厂长、霍厂长坐一坐,聊聊事情。



    老群听肖峰这么一,心里头不禁犯起了嘀咕:“这个肖峰,不会是又打上人家器的主意了吧?不过话回来,这些器确实先进,要是能弄几台回去,那可就省事了。”



    不过,他也没多问肖峰,只是心里默默打定主意,要多看看,多研究研究这些器。



    金海洋则是满心欢喜,他知道这是个难得的学习会,怎么能浪费呢?



    于是,他瞪大眼睛,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生产环节,生怕错过什么细节。



    就这样,老群和金海洋各怀心思,在粉条厂的生产车间里仔细转悠着,边看边学,时不时还交流几句心得。



    而肖峰呢,他跟着崔明海和霍国平去了他们的厂长办公室。



    一路上,他心里头也在盘算着,该怎么和两位厂长谈判?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