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选择或

A+A-

    徐朝阳和钟瑶深入矿工新村,经过和当地‘钉子户’的深入接触后,已经觉察出事件背后的复杂形势。

    “拆迁工作推进不下去,没法单独的将他们统一打成钉子户。”

    坐在回去的车上,徐朝阳有些感慨。

    这里本就是京州能源的矿工家属区,不是一般性质的棚户区公民。

    特别是94年的房改房政策出台后,不少住户的房屋性质,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

    以前是单位分配的房子,属性为‘国有’。

    现在则是房屋所有权归职工个人所有。

    要想再次变更房屋属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了基本的拆迁补偿等问题,最紧要的还是京州能源的欠薪。

    即便已经补发给了工人三个月的薪水,但仍有四亿多的缺口,可谓触目惊心。

    “以前觉得国企欠薪是绝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可现在看来,我还是太乐观了。”

    钟瑶开着车,摇头吐槽了一句。

    徐朝阳平静道:“谁让他们是工人呢,要是领导层,我看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嘛。”

    京州能源的工人是矿工,具体的工作常常伴随着危险,属于前线作战人员。

    可前线吃紧,后方紧吃,这种事早已屡见不鲜,习惯了就好。

    “不开玩笑了,工资的事情,必须要督促中福集团尽快解决,否则耽误了政府的工作和影响了政府形象,我们该找谁去?”

    徐朝阳将目光转向窗外,认为自己已经成了一名合格的政治家。

    与他相比,钟瑶纯洁的像只白兔。

    “难道国资委就不管吗?”

    “哈哈。”

    她提出了内心的疑问,徐朝阳当场笑出了声音,却并没有选择回答这个问题。

    钟瑶遗憾叹气,即便自己无法共情社会底层的苦难,可也会为此感到疑惑。

    但这个疑惑,或许在现代社会,已经无人再敢给出一份真实的答案。

    于是两人很快就结束了这个话题,转而谈论起中午去哪儿吃饭。

    这时,徐朝阳接到了孙连城的电话,对方向他透露出一好一坏两个消息。

    好消息是,经过强有力的干预,政府的24号文件终于废除。

    目前只需要矿工新村百分之七十的居民签字同意,就能正式启动拆迁的具体工作。

    而坏消息是,这个干预的因素,是李达康。

    几分钟后,徐朝阳挂断电话,不免开始深思李达康的用意。

    在这种极为关键的时刻,他突然跳出来,到底有何目的?

    座位上的再次响起,吴老师让他们回家吃饭。

    徐朝阳提出要带一个客人,吴惠芬欣然应允。

    时间再次过去半个时,徐朝阳带着钟瑶,和孙连城在高老师家门口碰面。

    孙连城提着新鲜的水果,其余的一样不带,只做礼节性的拜访。

    三人进屋后,钟瑶跟着吴老师去准备午饭,徐朝阳则和孙连城,一起请教了高育良。

    高育良对孙连城的印象还算不错,自己做省长时,也没少和他接触。

    只是这次谈话,不可避免的要提到他们近期接的工作。

    高育良虽不在朝,朝堂上却处处是他的身影。

    他赋闲在家,但对于汉东的政治格局和一些大大的事情,都了解的很清楚。

    孙连城趁请教了些政府工作的经验,高育良不厌其烦,很是和蔼的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高老师,李达康回来了。”

    三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聊了一会儿,徐朝阳主动挑破了这层窗户纸。

    孙连城也叹气道:“老省长,真是怀念您在任上的日子。”

    既然徐朝阳起了个头,孙连城也不再矫情。

    在他们现目前的工作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但要最大的问题,无疑是这个李达康。

    “京州市委的领导干部,其实都希望李达康能主动担负起这个责任。”

    “这些年,我们的位置上去了,但当年犯下的错误,总是需要有人去弥补。”

    “您也知道,吴雄飞吴市长一直在逃避,对李达康抱有很大的成见,但市长孙海平、副书记赵东来,这两位同志的态度还是好的。”

    “李省长不回来也就罢了,我们努力扛,也能把这个烂摊子扛起来。”

    “可他既然回来了,当年的重大决策,全出于他一人之。”

    “句不中听的话,他是最了解其中情况,也是最该担负重任的人。”

    “可没想到”

    孙连城一肚子的牢骚和委屈,不知该如何表述。

    徐朝阳眼中带着些许戏谑。

    “没想到李达康不愿带头冲锋,我们这位孙常务只好顶着各方面压力,努力将这摊子烂事儿给接过。”

    “眼看着好不容易有了点希望,李达康却又回来了,又准备担负重任,提刀上阵了。”

    孙连城连连摆,对这话感到万分羞愧。

    “老省长,没,我没那么伟大。”

    “其实我这么做,也是怕以后被人戳脊梁骨。”

    “当年我任光明区区长,答应过要落实好矿工新村的拆迁和安置工作。”

    “当时大言不惭,现在四五年过去了,未见一点成效。”

    “坦率的,我真不想未来退下去后,还给自己留下一块心病。”

    孙连城低下头,还未喝酒脸就红了。

    他想表达的是,自己的目的实则也不纯粹。

    但凡事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

    高育良能够理解,听他们完后,表情也十分严肃。

    “这个李达康啊,真是不像话!”

    他罕见的有些生气,连语气都变得郑重其事,像是做老师的在批评犯错的学生。

    “老高,李达康好歹是汉东省长。”

    “你怎么,会不会太伤他了?”

    吴惠芬给三人端来了茶,听到骂声,无奈的提醒了一句。

    高育良提起裤腿起身,眼神锐利,语气里带着几分淡淡的讥讽。

    “伤他什么,我伤他”

    作为一个有涵养的人,他最终还是没把到嘴的话给骂出来。

    而老高之所以会在外人面前失态,一是演戏给孙连城看,二来,也的确对李达康恨铁不成钢。

    “想当初他即将调回汉东接我省长的班,组织上怕我有情绪,还特意来问我的意见。”

    “我当时是怎么的?”

    “我不仅对组织的安排表示深刻理解,还在钟书记面前极力推荐他。”

    “李达康这个人不管怎么样,在经济建设上,确实有着他独到的经验。”

    “新时代了,汉东需要新的发展。”

    “钟书记不是本省人,对当地情况掌握的不是那么详细,所以李达康的确是个合适的人选。”

    “可他上任后是怎么做的?”

    “算旧账扯过去,接工作第二天就去走访视察。”

    “这个态度很好,我个人也支持。”

    “但既然发现问题,又选择逃避,逃避到中途,又想着回来接管全局。”

    “肆意妄为,反复无常,简直是乱弹琴!”

    或许是现在退下来了,也不怕有人拿自己怎么样。

    于是在自己学生和孙连城面前,高育良一吐心中不快,真正对李达康感到失望,而且是失望透顶。

    李达康这个人,永远在是或否之间选择或。

    赵立春主政期间,一边享受着政治庇护,一边坚持原则。

    老书记调任后,汉东缺少主将,当时所有人都认为高育良会上位。

    李达康突然又不坚持原则了,为了所谓的内部团结,对陈清泉等下属干部违法乱纪的行为视而不见。

    再到后来,沙瑞金空降。

    大风厂6事件发生,李达康为求表现,打算强拆工厂。

    陈岩石没叫“金子”前,他一口一个老陈,叫的不情不愿,甚至不耐烦。

    直到那声“金子”一出口,老陈立马成为了受人尊敬的‘陈老’。

    “他这个人,无论思想还是行动,就没人能够猜得到,因为总是会做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来。”

    高育良遗憾叹气,几年时间过去,他以为李达康已经变了。

    当年沙书记巧施段,让他到中江任职,本意是想令李达康团结好祁同伟,好好磨炼一下自身。

    只要李达康肯认真思考,再回汉东,必然会是另外一幅不一样的光景。

    可惜可叹,李达康的目光,实在是太过短浅。

    “算了,今天也是有感而发,个人的荣辱与共,与整个大局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呢?”

    “不为时代所深思者,终究会被时代所抛弃。”

    “关于李达康的问题,我会向组织提提建议。”

    “你们放心,安心做事就行。”

    “他要是敢肆意妄为的不把我们这些老同志放在眼里,我看他这个省长的位置,也坐不长了。”

    高育良重新坐回来,握着茶杯缓缓开口,语气温和却不失坚定。

    孙连城像是被喂下一颗定心丸,眼里充满了感激。

    徐朝阳也笑着感谢了高老师,李达康什么的,还得让高老师出面,老对往往才会对彼此更为了解。

    而就在三人谈论此事时,李达康也正在找省委书记钟承平进行工作上的汇报。

    对于他临阵脱逃,又在半道上突然折返回身,想要横插一脚的这种行为,钟承平显然已经彻底失去了耐心。

    “达康同志,在你看来,汉东省委是不是应该听你一个人的?”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