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自求多福

A+A-

    翁元雁捧着汤药,等略凉了凉就一饮而尽。



    她到底不放心,又亲自去瞧了厨房,还有让丫鬟们处理的药渣,确定万无一失后,方才回屋躺下。



    入了衡王府才明白皇家妻妾不好做,她上头有个正妃压着。



    即便有琼贵妃撑腰,也还是低人一头。



    更关键的是,她舍弃了原先的身份,与琼贵妃的关系更不能摆在明面上来,对上那些名门贵妇、太太奶奶的眼睛,她偏又一阵心虚。



    那些人怕都心知肚明,所以才用那样的眼神看自己。



    想到这儿,翁元雁越发发狠——她一定要生个孩子,一定要生个衡王的孩子!一举得男最好!



    她一定要让那些从前看不上自己的人好好瞧瞧,她就是原先风光无限的顺令县主,如今入了衡王府为侧妃,也是最让人羡慕的那一个!



    她这么想着,几乎咬碎了一口银牙。



    转念一想,翁元雁又担心起今日遇见的丹娘。



    思来想去好一阵子,她才勉强稳住心绪——罢了,或许人家根本没认出来是自己呢一定是这样。



    人家丹娘才没有她这么心眼。



    每日要忙活打点的事情那么多,府里府外,庄子田埂,还有兰心女学、兰心绣庄,哪儿哪儿都要她拿主意。



    见过翁元雁后,她就把这人抛到了脑后。



    她知道行医者有自己坚持的原则底线,何振其人最是刚直不屈,根本不会跟丹娘病患的事儿。



    丹娘才不会让人为难,索性不问。



    再了,她对翁元雁为什么来看大夫这事儿一点兴趣都没有。



    很快,一件事闹起来,也让她看清了在平民中推行女学有多困难的事实。



    金姨娘来回话时,特地带了一句,事关云莺那个丫头。



    原来,云莺得知兰心女学扩建改动后,也想着要去读书认字。



    她也明白自家的难处,没有选太多课程,只选了个读书认字和医术药理,每日过来教了绣品针线后,就去听两堂课,加起来也不过一个时辰。



    然后在先生处领了功课再回家。



    云莺就这样一边读书,一边忙着家里家外,还要做针线贴补家用。



    可那一日,她又一次进学堂时,却被金姨娘拦了下来。



    金姨娘很是尴尬,难以启齿。



    尤其对上云莺那双渴求的眼睛,她越发觉得不知从何起。



    可不也不成,她咬咬牙道:“云莺,你从今日起就不能在这儿读书了,领了绣品就回去吧,啊。”



    “为什么?”云莺又惊又意外,“是我学得不好,先生不要么?”



    “不是”



    金姨娘面露难色,“是你母亲昨日特地来了一趟,你家里家道艰难,能有那么点针线贴补就很不容易了,不能再分去一部分来给你读书她她劝你不过,只能来跟我们讲。”



    云莺当时听到这话,整个人都傻了,愣在原地许久才默默离去。



    金姨娘瞧着,心里很不是滋味。



    与云莺这孩子打交道以来,她知晓对方是个勤快能干且有想法的姑娘,尚未及笄,就开始打点一家人的生计,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无不周到。



    若不是有这孩子,云莺的弟弟怎么都不可能去学堂读书。



    云莺的母亲不定会一病不起。



    就是这样一个奋力向上,想要为自己争取的姑娘,却被自家人迎头泼了一盆凉水。



    



    金姨娘都不敢想,要是换成自己那该有多绝望?



    一口气完,金姨娘长叹一声,望向丹娘:“夫人,自从那一日后,云莺已经好几天没来绣庄了,那些个绣品都是她母亲送来的,换了银钱就走。我这心里真是过意不去。”



    丹娘明白了:“这怎么能怪你呢?你不过是个传话的,真正让她无法开解的,是家里人拖后腿。”



    她也是一阵唏嘘,一时间想不出对策。



    其实为了能让这些平民之家的女孩子能读书认字,兰心绣庄在收绣品时的定价就给了十足的惠利。



    即便这样,还是有人家不愿送女孩来。



    或者,像云莺这样,即便送来了,又给半路截断,让女孩子回去继续绣针线。



    横竖兰心绣庄给的价钱高,有这功夫还不如多绣一点,多攒点银钱,何必再去读劳什子的书呢。



    想清楚这一点,丹娘略沉思片刻,道:“这样吧,往后兰心绣庄收绣品时一分为二,只有在女学读书的女孩子可以用到绣庄的贴补,其余的一律按照原先的价格来。”



    金姨娘一一应了,又问:“云莺那孩子”



    “只要绣品按时送来,且又是她的笔,应当是没什么事的。这事儿咱们不便多插,那横竖是人家的老娘,咱们管多了反而不好。”



    丹娘一阵唏嘘,“把能做的都做好了,剩下的,就看她们自己能否开窍了。”



    女孩子读书认字,短期看确实没什么用。



    但目光放长远了,就截然不同。



    首先,能通文识墨、会管家理账的女孩子本就比旁人多一项本事,很多家底殷实的男方优先会选这样的女孩子聘为妇。



    有能耐,又可支撑门户,谁见了都喜欢。



    其次,女孩子自己有本事,嫁去了夫家才不会被丈夫轻易看不起。



    若女孩子家里家外一把抓,将整个家里打点得井井有条,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试问哪个男人不愿要这样的媳妇?即便不爱,那也是离不开。



    丹娘明白,这是不得已的想法。



    毕竟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谈什么灵魂深交,白头挚爱,还只能感动了自己既然不能改变,那不如做些能实际让平民女孩子过得更好的事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就是这个道理。



    显然,有很多人并不能理解丹娘的苦心。



    就比如云莺的母亲。



    已是阳春三月,正是软香轻红的时节,处处生盎然。



    天气和暖,她的身子也渐渐活络起来,比冬日里强多了。



    一早起身,她就忙活开来,支开了半边窗棱,任由清风送入,吹散了一室闷气。一回头,就见女儿端着几只碗进来,默不吭声地摆好,转身又去厨房拿了两碟子菜,还有半碟子昨日没吃完的馒头。



    母亲愣了愣。



    下意识地瞅了一眼一旁的榻上,这才意识到女儿早早就起身了,早饭都得了。



    她忙上前与女儿话。



    可任凭她怎么开解逗趣,云莺始终木木的,根本不回一个字。



    母亲有些火了,原本失了血色的颧骨都染上了一层胭脂色:“你摆这个脸给谁看呢?不就是不让你去读书了?你至于么?咱们家是个什么光景,你还用我?多一分银钱,就能助你弟弟一点力,你连这个道理都不懂么?”



    云莺嘴角扯了扯:“我不是什么都没?你让我回来我就回来了。难不成你觉着我在跟你闹着去读书?”



    她歪着脸看向母亲,脸上一片嘲弄,“别这些个没用的了,一会子弟弟就要回来拿换洗的衣服,这些粥饭也有他的一份,咱们俩别闹得不好看,回头还惹他担心,反倒分了神,读不好书。”



    母亲哑然。



    云莺俨然不愿再什么,低下头用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