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月光奏鸣曲

A+A-

    姜珩的话一出来,原本还嘘声一片的学生席上顿时鸦雀无声,人人都露出惊恐的神色。



    他们清楚的记得,上次就是司凌晗跟姜珩较劲,所以才有了d调钢琴协奏曲的横空出世。



    今天这么多人嘘他,鬼知道他要整个什么样的东西出来!



    学生们立刻又感受到了要被姜珩的作品支配的恐惧。



    对其他大多数人来,其实对姜珩并没有太深的了解。



    甚至这里很多人根本就不是国际钢琴教育协会的成员,他们还没有听过姜珩的任何曲子。



    只是听这次之所以有那么多国际钢琴大师到来,就是冲着姜珩来的。



    所以他们对这个姜珩都是很好奇的。



    但是今天的交流环节,姜珩的表现真的是太拉胯了,感觉就是一个不懂钢琴的年轻人啊。



    现在明朗邀请这位姜珩上台表演,听姜珩的意思,他似乎要弹奏一首新的曲子。



    大家就在好奇,他能弹出什么样的曲子来呢?



    姜珩完后坐在钢琴前面,闭上了眼睛。



    魔音的学生中看过姜珩演奏的都知道,这是他的习惯,表演前会闭上眼睛。



    等他睁开眼后,鬼知道会有多震惊。



    这一刻,整个演出大厅里落针可闻,似乎大家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姜珩的表演。‘



    当姜珩睁开眼睛,双在琴键上弹出一串轻柔的音符。



    在场的每一位都是懂钢琴的,就算不是钢琴家,也是对钢琴曲的体裁十分了解的。



    很快又有人声交谈起来,因为他们听出来姜珩弹奏的是很典型的奏鸣曲。



    姜珩弹奏出来的旋律轻柔婉转,听起来就有古典的意味。



    听着姜珩的琴声,大家的眼前仿佛展开一幅唯美的场景。



    深秋的夜晚,一轮月月悬挂高天,洒下满地清辉,为这个世界披上一件薄薄的银色。



    开阔的水面上,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行进着,宁静唯美。



    姜珩弹奏的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大名鼎鼎的月光奏鸣曲。



    在八九十年代的学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月光曲。



    讲的是一天晚上,贝多芬在莱茵河畔散步,听到一间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贝多芬走过去一看,发现茅屋里住的是一个鞋匠和一个盲人姑娘。



    盲人姑娘憧憬着如果能现场听贝多芬的表演该有多好啊。



    但是鞋匠哥哥音乐会的票太贵,他们不可能买的起。



    于是贝多芬就走了进去,打算为盲人姑娘弹奏一曲。



    这时候一阵风吹过,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



    当时月光静静的洒落在屋子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



    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这首月光奏鸣曲。



    当然懂的人都懂,这就是一篇很典型的公知瞎编的文章。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住茅屋的鞋匠是不可能买得起一架昂贵的钢琴的。



    这样一篇胡八道的文章居然会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华夏的语文课本上,影响了一代人。



    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



    



    实际上这首曲子起初的命名也是很随意的,就叫调奏鸣曲。



    后来德国着名诗人路德维西莱尔斯塔波在听了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后,将其比做“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荡漾的舟”。



    因此将这支曲子命名为月光曲。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对美的意境的理解往往是相同的。



    比如听到这个曲子,西方人会想到月光下湖面的舟。



    而华夏人大概就会忍不住开始背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或者“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云云了。



    总之这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沉浸在美好的意境里。



    林雨芝杏眼里闪着光,姜珩再一次带给了她惊喜。



    之前姜珩演奏的秋日私语和d调钢琴协奏曲都可以算作是浪漫主义的流派。



    然而现在姜珩演奏的是最纯正的古典钢琴。



    林雨芝抛开这些念头,静静地欣赏着姜珩的演奏。



    她在这轻柔的旋律里听到了一抹淡淡的忧伤。



    很快第一乐章结束,进入第二乐章,节奏变得轻快起来。



    李斯特把这个乐章比做是两个深渊中的一朵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果第一乐章是唯美的宁静的,那么第二乐章就是轻快的活泼的。



    台上的姜珩指法似乎也变得轻快起来。



    而在台下的观众们也从最开始的侧耳倾听的沉思中松了一口气,思想也放松了下来,好像很享受这个轻松愉快的节思想



    自从姜珩坐到钢琴前,明朗就保持了高度的警惕。



    他虽然对自己的表演十分满意,但是他依然对姜珩保持了高度的重视。



    毕竟一个能弹出d调钢琴协奏曲这样可以称为伟大的作品的人,不可能是不懂钢琴的。



    事情果然不出所料,行家一出,便知有没有。



    当姜珩弹出第一乐章的第一部分的时候,他就知道姜珩到底有多强大。



    这首曲子在东西方的审美背景下,都算得上是上乘之作。



    作为一位优秀的钢琴家,明朗从来不吝啬去承认别人的优秀,哪怕是对。



    第一乐章还没有谈完,他就知道,这场挑战自己输了。



    当自己还在追求演奏技巧的时候,人家姜珩早就脱离了这个范畴。



    人家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东西,自己输的一点都不冤。



    这一刻他甚至生不起一点嫉妒的心思,只是感到很可惜。



    同时也激发了他在钢琴表演上走的更远的斗志。



    放下了胜负执念的明朗,开始全身心的去感受着姜珩的表演。



    他发现姜珩在演奏的时候,并没有加入很多夸张的肢体语言。



    他只是很专注于音乐的本身,认真去弹好每一个音符。



    明朗对比了姜珩和自己的表演风格,就觉得自己真的是太过追求外在东西。



    这样看起来确实让音乐表演显得更具戏剧性,但实际上那并不是钢琴表演必不可少的东西。



    或许还会降低观众对音乐本身的关注。



    明朗一边看,一边对比自己和姜珩,感觉自己学到了许多。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