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皇太极死后的波澜

A+A-

    第59章皇太极死后的波澜



    张鹿安对于吴三桂实在没有任何好感可言,两人曾经一度并肩作战过,深刻感觉到吴三桂的人品有很大的问题。



    后世人都吴三桂投降清朝是迫不得已的事,那是什么“冲冠一怒为红颜”,把所有的脏水都泼到了一个弱女子的头上,但是从裴国珍的书信、祖大寿的书信以及吴三桂的身边人吴国贵、方光琛等人的回忆集来看,吴三桂与清国眉来眼去是早几年就开始了。



    而且跟毛文龙对后金是虚以委蛇不同,毛文龙当初一面欺骗后金,一面想方设法打击后金的薄弱之处,才会令后金如鲠在喉,恨不得早日除之;



    反观吴三桂在锦州失陷以后对于清国的战斗中,战果可谓了了,对于济尔哈朗和阿济格的入侵,反应更是令人疑点重重。



    张鹿安的话的有理有据,吴炳也不得不点点头表示认可,突然又好像想起来什么似得,张口道:



    “你清军怎么突然就撤军了呢?难道吴三桂那个狗东西真的已经投降了清国不成?”



    “这个我也不清楚,没有证据,不好乱猜的。我觉得更大的可能,应该是清国的内部出了什么事情,让这些清军不得返回去。”



    “清国会出什么事情呢?”



    关于这个问题,张鹿安也是无从知晓,因为清国方面把消息封锁的实在是太好了,仅限于满洲高层和汉人大学士以上的人才能知晓,这个消息就是:



    大明崇祯十六年、大清崇德八年农历八月初九子时亥刻(公历643年9月2日),清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开创者,集政治家、军事家、阴谋家于一身,久经考验的战场抢劫犯和黄羊猎,一代枭雄皇太极,在卧榻之上猝死。



    为何叫猝死?



    那是因为死因不明,皇太极究竟是怎么死的,没有人能够的清楚,极其有限的史料只是明皇太极死的时候是“双窍流血,眼瞪如铜铃”。



    对于一个超级肥胖的高血压患者来,皇太极的死亡症状也明不了一定就是他杀,千古之谜,只能永远埋藏于地下了。



    只是就事论事,这个给予大明百姓带来无数痛苦的人,无论是他的敌人、仇人还是亲人,没有人敢看他,曾经看他的人,不管是莽古尔泰还是莽古济,哪怕是他哥哥姐姐,都被他给杀掉了。



    没有任何人能够否认皇太极的天纵英才,没有任何人能够否认他对于整个满清的社会体系和军事体系的改造是多么的成功。



    尤其是在皇太极的后期,他亲自部署的松锦大战,彻底摧毁了明军的十四万精锐的动兵力,杀害了明国大量的忠勇兼备的猛将,沉重打击了明国的军事实力;



    大战之后,清军本身的元气也没有恢复,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又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声音,力排众议命令阿巴泰和图尔格率领精兵猛将执行弱明战略,成功将大明北方的经济彻底打垮,使得大明朝廷大失天下之心的同时,仅存的一点威望,在北方剩余百姓的心中,也是不复存在。



    这两件事就使得皇太极的威信达到了顶峰,只是月满则亏,长时间的消耗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使得皇太极的身体是每况愈下,鼻血更是经常流个不停,再加上他最心爱的妃子海兰珠的病死,又给他的内心带来巨大的孤独感,多方因素之下,对于后宫之人,皇太极的脾气是越来越坏,经常有尸体被从宫中运出。



    不论具体经过,反正皇太极就是死了。



    更大的问题是,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实在是太过于突然,没有留下遗嘱,更没有确定太子人选,那么皇太极死后的继承人问题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守护在皇太极尸体旁边的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是皇太极的庄妃,便派人去请来两黄旗的亲信大臣进行商议。



    因此第一时间知道的消息的大臣全都为两黄旗人士,分别为索尼、谭泰、图赖等人,只是以索尼为首的两黄旗大人,言语中非常偏向于皇太极大阿哥豪格,因为皇太极生前也是把豪格当作准接班人来培养的。



    只是布木布泰很明显不开心,表示应该通知皇太极的兄弟,于是代善和多尔衮等人也都获得了通知,两人均是连夜带人赶到宫内。



    



    代善是陈年老妖,多尔衮是新贵,两人都不是善茬。



    代善在去宫内的路上,吩咐下告知了豪格,并且通知两红旗做好战斗准备;



    多尔衮则是联络了自己的两白旗,只是多尔衮的亲哥阿济格远在千里之外,弟弟多铎对多尔衮还有一些怨言,导致多尔衮的内心非常不踏实,一面命令自己所能掌握的一部分正白旗牛录做好战斗准备,一面派人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给阿济格送信,要求阿济格急速返回盛京。



    阿济格本身就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接到多尔衮的书信后,立刻派人给济尔哈朗留下一封信,自己带领少量护兵,直接狂奔回到盛京。



    济尔哈朗好歹也是亲王,很快也获得了来自于盛京城的消息,于是一边狠狠地咒骂阿济格兄弟,一边下令全军撤退,辽西的残余明军因此逃掉一劫。



    阿济格回到盛京后,自然首推多尔衮称帝,但是被豪格的支持者所坚决反对。



    主要的争权者就变成了豪格与多尔滚之间进行。



    但是两人的实力不相上下,豪格有两黄旗的支持,多尔衮有两白旗的支持,代善家族的两红旗态度暧昧,但是代善本人的态度,很明显更偏向于豪格。



    多尔滚兄弟三人凭借着两白旗强悍的战斗力,仍然不愿意屈服。



    双方一度剑拔弩张。



    只是济尔哈朗返回盛京后,局面很快就有了微妙变化,因为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铁杆心腹,从就是跟着皇太极的屁股后面转,自然全力支持皇太极的后人继承大统。如果他能支持豪格的话,那么多尔衮没有任何胜算可言。



    可是最大的问题是,济尔哈朗本人非常不喜欢豪格。



    豪格对于这个堂叔叔,可以没有任何尊重可言,性子直来直去的豪格,曾经多次当面指责济尔哈朗,让济尔哈朗非常下不来台。



    济尔哈朗连夜奔回盛京城,连夜入宫,与布木布泰商量了一整晚。



    次日一大早,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就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必须要是皇太极的后人才能继承大统。



    掌控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一表态,形势立刻大变,多尔衮一派顿时面临着巨大的危,豪格原本以为胜券在握,不合时宜地更加嚣张起来。



    结果一代人精多尔衮,早就在宫城附近布下眼线,早就明白了济尔哈朗已经见过布木布泰,并且商谈了很久。他从济尔哈朗的话里听出来了话外之音,于是突然提出来以布木布泰的儿子,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承大统。



    如此一来,两黄旗就没有了任何反对的意义了,毕竟继承人是皇太极的儿子,那还有什么好的?



    掌握正蓝旗的豪格顿时紧张万分,巨大的失落感让他的心态崩溃了,直接撂下了一句话:



    “你们爱让谁当,那就让谁当!只是不要后悔,不要后来再来找我!”



    此举正中多尔衮的下怀,于是在当年八月二十六,满清众大臣扶持爱新觉罗福临,登上大清国皇帝的宝座,同时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为辅政亲王,负责处理一切军政大事。



    到了最后,豪格一无所得。



    受益最大的就是皇太极的庄妃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和她的儿子福临,从此清国又开始了以福临为最高象征的新征程。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