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7章 朝鲜服软纳投名状
大清国的使臣王德化和杜勋心里苦,大老远地前来宣召,不曾想却被朝鲜人给关进了笼子里,然后跟着朝鲜谈判大臣崔鸣吉的脚步下山,来到了明军大营,被当成了“投名状”交给了明军。
恐惧至极的王德化和杜勋不禁悲从心来,不住地哀嚎不止。
明军大营内主将已经换成了张鹿声,张鹿声也不敢对这涉及到大政方针的国策擅专,派人报告给身在汉城之中的张鹿安知晓。
张鹿安此时正在被更后方的辽东战场折磨的心力交瘁,心中有意快速结束朝鲜战事,已经开始制定在朝鲜设立政权并且分批撤离大军的计划。
听闻张鹿声派人传来的消息后,张鹿安大喜过望,连忙在亲兵的护卫下,亲自来到了山下明军的大营之中。
再次见到了崔鸣吉后,张鹿安以故人之礼亲切接见了崔鸣吉,但是当崔鸣吉表示李淏愿意承认和继续履行乙酋盟约后,张鹿安却没有丝毫的兴趣,张口表示道:
“崔大人,如今整个朝鲜三千里江山已经是本王的囊中之物,常言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朝鲜,我是要定了,谁还会计较那个乙酋盟约呢?毕竟是你们先违约在先的。”
崔鸣吉理屈,但仍然是在拼命为自己的主子争取更好的条件,只是他可以打出的牌实在不多,来去,崔鸣吉开始着急地道:
“汉中王,别忘了,我们还将清国的使臣给你送来了,这下也足够诚心了吧?”
令崔鸣吉没有想到的是,张鹿安十分轻蔑地吩咐道:
“来人,让申浏和边笈去把那两个所谓的清国使臣给杀了。”
“是,大王!”
不大一会,朝鲜投降将领申浏和边笈便分别拎着王德化和杜勋的脑袋前来复命,他们看到了崔鸣吉后,还有一丝的内疚之意,根本不敢抬头看崔鸣吉。
这样的场面被张鹿安看在眼里,他明白朝鲜国王李淏已经成为了一个“烫山芋”,既不能直接杀害也不能再留在朝鲜,如果杀了,那么会大失朝鲜军民人心;
如果不杀,留下来的话迟早是个巨大的隐患。
刚刚压下了崔鸣吉的气势,张鹿安正在思索考虑之时,突然传令兵送来了陈利六从昌原发来的报告,报告中声称已经做好了出兵的准备,水师也已经对对马岛一带的海域侦察完毕。而济州总管张鹿远也是表示将要派兵参战,以报之前倭寇入侵之仇。
张鹿安立刻便来了灵感,一边下令陈利六即刻组织向日本对马岛发动进攻,夺下对马岛,以为朝鲜半岛的屏障;
一边镇定地告诉崔鸣吉道:
“崔大人,你也看到了,本王不光想要朝鲜,本王还要日本。你真的觉得你们还有还价余地吗?
无非是时间长短而已,南汉城必破,到那个时候山城内的每一个人都会被贬为奴隶,记住我的,我是每一个人!”
张鹿安恫吓完后便离开了谈判场地,心情愉快地开始部署文武官员,留下王征、阎尔梅等人继续给崔鸣吉施压。
崔鸣吉在争取了半日以后,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南汉山城,将张鹿安的话全盘托出,不光没有激起城内的朝鲜军民的反抗之意,反而是令众多的将领感到前途渺茫,心中产生了浓厚的惧怕之意。
他们大都在白日里看到了众多的昔日同僚,在投降了明军以后还能够继续领兵作战,甚至比之前还要威风,给谁当将军不是当呢?
朝鲜军心有些动摇,城内的大将李浣和柳赫然将情况上报给李淏知晓,李淏开始变得六神无主,急忙再次招来崔鸣吉,要求他再次连夜下山进行谈判。
崔鸣吉硬着头皮来到了明军大营,值守明将张白虎却让崔鸣吉等在营外,直到天亮以后才放崔鸣吉进营。
大明官员王征笑嘻嘻地拱迎接崔鸣吉:
“崔大人,我们又见面了,昨日情况已经明白,今日已是永历九年正月初一,算起来也是谈了两年了,你们也该给回复了吧?”
两年?
其实两天时间也不到。
可是崔鸣吉不敢反驳,一边示好请安,一边再次提出了自己的条件:
保留李淏的国王之位。
崔鸣吉所的话惹得明军文武都笑了起来,弄得崔鸣吉非常不自然,局促不安之时,张鹿安却昂首走进大帐,众人纷纷起身拜见张鹿安,张鹿安端坐主座以后,询问了情况以后道:
“今日里乃是大年初一,本王不忍心生灵涂炭,崔大人,回去告诉李淏,本王同意保留他的国王爵位,并且让他保留南汉山城内的一些军民部属,只要是自愿跟随的,本王一律不作限制。
但是他不能留在朝鲜了,至于未来的封爵地,待我军打下多少日本的国土再。
你们只有三日时间考虑,三日过后,我们大明的百万雄师则会开始攻山,到时候玉石俱焚,孑遗不留!
记住,这是我们的最后底线。”
张鹿安完挥挥,部将张白虎走了进来,崔鸣吉没有任何反驳的余地,便被张白虎给带了出去。
待崔鸣吉将情况报告给李淏知晓后,李淏虽然心中愤怒,但是看到眼前哭成一片的女眷以及众多眼神哀求的将领们,李淏只得服软。
大明永历九年正月初四
朝鲜国王李淏带着家眷、大将李浣、柳赫然和大臣崔鸣吉等数百名文臣武将走下南汉山城,向张鹿安跪地请降。
张鹿安连忙伸将李淏扶起,当着众多朝鲜将领的面,没有对李淏进行丝毫的侮辱,反而是温言安抚道:
“殿下,让你受惊了,鹿安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为也。”
“大王言重了,王深感有愧,人为清廷所迷惑,致使大军伤亡惨重、百姓流离失所,淏之罪甚重,还请大王怜悯。淏愿将宗室女嫁与大王为妾”
张鹿安不好再接话茬,打着哈哈略过,言谈举止之间,仿佛与李淏为多年不见的好友一般,下令大开宴席,欢迎李淏“弃暗投明”。
与此同时,明蓼军将领张鹿声已经将军旗给插上了南汉山城,朝鲜的将领当中,李浣不愿意离开朝鲜,向张鹿安投诚,其余将领表示愿意带着家人随同李淏一起迁居海外。
如此棘的问题,这就迎刃而解。
问题是,到底该把李淏迁居到哪里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