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咱儿子受的委屈,谁来说

A+A-

    第一百八十四章:咱儿子受的委屈,谁来!



    空气一下子凝重了几分。



    朱元璋看着宋濂那还泛红的眼眶,不明白这老头为什么一下子又不怕死了。



    但只有宋濂自己才清楚,他这话,是为了朝廷!



    “何出此言?”朱元璋皱眉。



    宋濂直起身,人还是跪在地上。



    他道:“河南之事,老臣有所耳闻。”



    朱元璋脸色淡淡,坐在石凳上,漠然道:“有何关联。”



    “陛下,晋王燕王已经是贤王,不需要为民做主了。”宋濂长拜而下。



    朱元璋的脸上瞬间挂了一丝冷笑。



    “好啊,宋夫子这是觉得朕要易储?”



    周围的宫女太监察觉到了一丝透骨的凉意。



    就连王景弘这个老奴才,都从陛下的身上感觉到了一抹几乎凝为实质的杀气。



    宋濂,在找死!



    身为臣子,妄言储君之事。



    谁不知道,当今天子对太子十分满意?



    谁不知道,太子名为储君,但这两年已经坐镇中枢,处理朝务?



    谁不知道,皇帝心里的接班人,只有太子!



    其余的王爷,从生下来学的就是王道,而非帝王心术,几位王爷的课程之中,也根本没有为君之道。



    可以,皇帝将一切的路都给太子铺的通畅无比,而太子也没有让人失望,无论是对于淮西人,还是文官,都认可他这个太子。



    昔日,淮西勋贵洪武门请罪,是太子出的主意,也是太子将陛下领出来。



    这一次何文玉等人的案子,也是太子劝谏了许久,才决定只惩治主犯三人及其家眷。



    可如今,宋景濂这老家伙敢妄言此事。



    王景弘连忙将脑袋埋的更低了。



    “老臣并无此意,陛下,大明已经经不起一个李世民的崛起了。”



    完,朱元璋突然暴起,抬起一脚蹬在宋濂的肩膀。



    “混账!”



    老朱面色暴怒,怒吼道:“宋濂,咱饶你一命,你找死不成?”



    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



    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有能力,有部从,有想法的老二,是完全可以颠覆一个王朝的。



    宋濂这是什么意思?



    暗喻他朱元璋是李渊,还是暗喻太子是李建成?



    任何一个出发点,朱元璋都不能忍。



    宋濂那佝偻的身子又直挺挺的跪了起来,颤声道:“老臣别无他意,求陛下,断了两位王爷的念想。”



    宋濂还是看的清楚的。



    他担心的就是朱元璋一味的重用两位王爷,用顺了之后,也让两位王爷有了不该有的心思。



    为了天下百姓,大明朝廷,这种祸端是能免则免!



    大明可以少两个有能力有野心的王爷,却不能少一个中庸且仁厚的太子。



    朱元璋气急:“好啊,你这是骂咱是吧?骂咱昏聩,骂咱宠溺儿子!”



    “咱老三第一次在北边打了胜仗,你们就在咱耳边嗡嗡,什么军令如山。”



    “好啊,咱听你们的,禁了晋王的足,还什么都没赏赐,功过相抵。”



    “第二次,晋王灭了北元,你们又晋王贪功冒进,好战自大,咱还是听你们的,把他贬去漠南牧民,远离中枢。”



    “你们口口声声晋王有错。”



    “那咱问你,咱儿子受的委屈呢?啊?他受的委屈怎么没人站出来两句?”



    宋濂面色僵硬,却还是没有半点松动的意思。



    直挺挺的挺着腰,沉声道:“亲王之尊,为国为民蒙受几分委屈。”



    “滚!”



    朱元璋咆哮了起来。



    



    舔犊之情。



    此时此刻尤为强烈。



    老朱就是这个性子。



    别人受委屈,他管不着。



    但是自己儿子孙子受了委屈,他就跟踩了尾巴一样。



    而这时候,外面也有人进来。



    “陛下,詹御史,杨相,陶尚书求见。”



    朱元璋愣了下,随后似乎明白了什么,指着宋濂,颤抖的冷笑:“好啊,你们这是逼朕来了!”



    宋濂伏地高喊道:“陛下,两位亲王,该就藩了!”



    朱元璋的僵在半空。



    宋濂的不怕死让老朱也升起了一丝丝的错愕。



    他放下,甩袖进了大殿。



    “宣!”



    不多时,乾清宫的正殿之中,四位文官都走了进来。



    “臣等,参见陛下。”



    三位刚来的文官行了礼。



    看到朱元璋脸上阴沉的脸色,他们心里也是咯噔一声。



    不过想到了今日到此来的目的,三个臣子还是交换了一下眼神,很快内心就平静且坚定了下来。



    晋王,如今声势太盛了。



    就连燕王,如今在民间声望都尤为强盛,都燕王朱棣乃是刚正不阿之人,替民请命,仁厚忠义。



    这些名声,确实是一个贤王该有的名声。



    就如同北宋年间的八贤王赵德芳那般,并不会有人不认同这种名声。



    但是问题就出在。



    这两位王爷,不是和皇帝一个辈分,而是和太子一个辈分!这就导致在储君之争上,两位王爷有了年龄上的可能性。



    大明皇位传承的规矩由朱元璋定下,立贤。



    这也是他们几人今日敢顶着大不敬在朱元璋面前谏言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



    晋王和燕王两人,对朝中文官体系好感不强,甚至可以是颇具恶感。



    这种情况下,文官是绝对不可能眼睁睁看着晋、燕两王做大。文官具有武将不拥有的前瞻性,他们能够敏锐的把握住任何会。



    这一次的弹劾,他们就是看准了晋王表现太好!



    这已经有些超过了一个王爷该干,该管的事情。



    不管是他们所求什么,这一次的上谏都不会有任何风险。



    为什么不会有风险?



    因为就算是那些淮西勋贵,也同样不喜欢晋王和燕王!



    或许这里不该用不喜欢,应该用,不亲近来形容,



    所有人公认的王朝继位者。



    只有朱标!



    只有太子!



    老朱想给自己儿子话,替儿子委屈。



    可以。



    但那是家事。



    亲王势大,有乱政之疑,这是国事!



    朱元璋心头压着一股气。



    他瞪着眼睛看着詹微,问道:“尔等非要咱大义灭亲?”



    詹微浑身微微一颤,他向来谨慎,若不是这一次知道没什么风险,他也是万万不敢前来。



    “臣等所求,为天下所求,为百姓所求!”



    “太子已定,社稷将安!那其余诸王都该给太子让位。陛下如今让他们代行国事,岂不是助长了皇子心中的邪念?”



    “请陛下下旨,收回令牌,贬黜两位亲王锦衣卫之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