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见而不见,闻而不问

A+A-

    第一百九十六章:见而不见,闻而不问



    “陛下,太子殿下,詹大夫到了。”



    王景弘缓步进殿,轻声道。



    朱元璋翻看奏折的微微停顿了一下。



    朱元璋摆了摆。



    并没有立即召见詹微。



    待王景弘退下之后,朱元璋这才淡淡道:“他詹姿善这是在给朕出难题啊。”



    罢合拢中的奏章。



    朱标轻声道:“父皇您看。”



    “他是有才气的。”朱元璋意味深长的了一句。



    “就是做事太软弱,没有刘基的自视清高,也没有李善长的圆滑于世。”



    这里朱元璋所的自视清高。



    并不是贬低刘伯温,而是刘伯温懂得旁观。



    李善长圆滑,也不是骂他。



    是李善长智谋过人,做事讲究办法,懂得审时度势。



    詹微呢?



    头铁的入局,头铁的破局。



    或许从他走出昭狱衙门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这就是一个坑。



    一个晋王给布下的坑。



    朱标沉吟了一下,随即道:“那儿臣来处置此事,父皇认为如何?”



    朱元璋笑着看了看朱标。



    大儿子这是不想詹微死。



    自己何尝不是呢。



    只要此人能够长点心眼,多几分圆滑和自知之明,未尝不可用。



    他如今可是御史大夫,朝中重臣之一。按理他这个年龄,早就过了敲打打磨的年纪了,但比起宋濂这些个老臣,詹微才五十二,还有潜力可以挖掘。



    “也好。”



    朱元璋点头。



    “老三这算是无心插柳了。”朱元璋道。



    朱标微微一笑,动身就要出去。



    “回来。”朱元璋突然喊住了他。



    朱标不解的回头。



    朱元璋淡淡道:“科举善后的事,给中书省传个话,北方士子前三十赐同进士出身。”



    “另外,朕有些乏了,去眯一会。”



    完,朱元璋转身去了一旁的软塌上。



    朱标微微一笑。



    老朱前半句话不重要。



    重要的是后半句。



    出了乾清宫,朱标便看到了立于星夜下的詹微。



    “老臣,参见太子殿下。”



    詹微俯首躬身。



    朱标点了点头,负而立:“爱卿平身,父皇尚在午睡,爱卿有何要事,与本宫罢。”



    老朱的后半句。



    就是想要告诉朱标。



    ‘我睡着了,我不知道,这老家伙怎么处理,咱也不清楚,咱也不知道他来了乾清宫。’



    只能,老朱的脾性就这么傲娇。



    对于文官,老朱是不会表现的过于亲热和恩宠的。



    当然,淮西人例外。



    詹微从宽袖之中掏出那本册子,额顶冒汗,喉头发干,毕竟是老人,从宫外昭狱走进来,此时也开始发虚了。



    “老臣前来呈交河南开封一案的判决书,涉事官员及其家眷的判决,都在这儿了。”



    



    詹微道。



    朱标接过册子之后,詹微便开始陷入了沉默。



    此案要严判,不是皇帝一个人的意思。东宫那边也有一样的心思,想要严惩贪官污吏,抄家灭族。



    他知道自己此番触怒龙颜,必将是粉身碎骨。



    当今天子重权,乃历朝历代之最,可天子集权,岂能施暴于人权之上?天子想要惩治贪官污吏,又何必连累于其家眷,亲族?



    成人善事,其功更倍;动人善愿,其量无涯。



    看着满朝文武默不作声,默认皇帝行此暴戾行径,詹微要站出来。



    他是御史。



    是御史大夫!



    风闻奏事,上谏君王!



    “此判决尚可。”



    太子朱标的话,让詹微瞬间愣在原地。



    他以为自己听错了。



    尚可?



    詹微抬头,顿时眼眶泛红的看着朱标。



    “殿下。”



    詹微嘴唇颤抖,浑身战栗起来。



    “詹大夫,这般激动作何?你为朝廷辛劳两日,都清减了许多,快回府好好歇着吧。”朱标笑道。



    招呼来一个太监,朱标负轻笑道:“用本宫的轿撵送詹大夫回府。”



    



    站在乾清宫外的朱棡和朱棣此时正用望远镜看着那边跪下来谢恩,感激涕零的詹微。



    朱棣有些不尽兴的道:“哎,不来劲,直接让堂姐挠他不就成了?”



    朱棡微微一笑:“大哥是太子,堂堂储君,和咱们不一样。”



    “你只看到了如何教训詹微出气,却没看到其中对于咱朱家的益处。”



    朱棣挠头。



    “三哥,我学这个干啥,我就为了看个乐。”



    朱棣愤愤不,“这老货向善不假,但好心也要分人啊,他没看到那些百姓受了冤屈无处告状,嚎啕大哭的样子。又没看到那些贪官家眷拿着贪污来的钱财骄奢淫靡,游戏人间的场景,哪来那么多的善心?”



    朱棣坐在花坛边,叹道:“三哥,其实我也懂。”



    “世间没有绝对的黑白,也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是站在我们朱家的立场上,百姓才是咱们的根,这些个贪官就该死!该杀!”



    “弟弟我气得,是詹微的糊涂!也气咱们大明文臣,学识到了,但看事怎么就这么糊涂呢?”



    朱棡笑了笑。



    糊涂吗?



    詹微可不糊涂。



    此事一成,他名垂青史,永世留名。



    此事不成,他也是大明名士,清誉万千。



    学术之,永不乏追捧者,一些在别人看来不可理喻之法,却有人奉若神明,愚忠一世。



    詹微的行善一,在大义上立得住脚跟。他此番举动为世人所知,必然有成千数万的人为之崇敬。



    他不傻。



    但是!



    对于百姓来,詹微的仁慈,就是一个个响亮的扇在百姓脸上的耳光。



    或许就连詹微都不明白,为什么朱元璋会以视而不见的姿态来默认他的判决。



    如此轻判,和朱元璋的意志大相径庭。



    但朱棡约莫有些猜测。



    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君臣竦惧乎下。



    朱元璋没什么,没做什么,更让人看不透,看不穿。以此无为而御下,方能让



    皇帝,永远不希望有人摸透自己的心思。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这是出自韩非子,主道篇的明君之道,有人朱元璋不懂为君之道,在朱棡看来纯粹是妄想症犯了。



    朱元璋的心计,谋略,在朱标还在世之前,可以把整个大明给玩的团团转。



    一切的转折点,都是朱标的薨逝。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