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愿挽天倾,身死不惜

A+A-

    第二百八十三章:愿挽天倾,身死不惜



    朱棣也问了朱棡对于海别的看法。



    “三哥,这元朝公主虽然性子差了点,但总还是漂亮的,你这侧妃的位置。”



    朱棣挠了挠头:“爹可是巴不得你赶紧传宗接代。”



    朱棡沉吟了一下,道:“老四,最好不要让女人过于年幼的时候持有身孕!”



    “嗯?”朱棣不解。



    疑惑道:“女子来了天葵不就可以了?”



    朱棡叹了口气:“你哥我查了关于大同府当地百姓嫁娶的记录,女子十四周岁之前怀孕者,超三成丧命,一成母子双亡。”



    “十六周岁到十四周岁,有两成以上的可能会丧命。”



    “蔚州一州之地不过几千户百姓,一年之间就因为产子而丧命者一百七十余人!而且这些丧命者多是穷苦人家。”



    “而死因也都是因为力竭,流血而尽。”



    朱棡的初衷本不想过多的管这事。



    在人口凋零的大明初期,人口就是财富,官府巴不得鼓励生产,若是他执意要减少嫁娶年龄,怕是会引起一大批人的反对。



    朱棣错愕不已。



    他还从未想过有此等事情。



    “那怎么办?”



    “最好是十八岁之后产子。”朱棡叹道。



    别十八了,朱棡能将这个年龄争取到十六,都算是一场功德了。



    只是这事怎么去推行?



    想要减少因为产子而丧命的女子人数,第一就是增加生产年龄,第二,就是改善医疗环境。



    



    一个月之后,集宁的安置才堪堪接近尾声。



    十万人驻扎在集宁的草原上,纳尔松河从草原上流过,纳尔松河集宁这一段的河床很宽广,并没有完全冻上,水量充足也足够十万人饮用。



    这十万人朱棡采用了集体制度,将十万人分成四个区域,以东南西北命名。



    如集宁东区,西区,南区,北区。



    一区近三万人,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人员暴乱的可能性。



    四个区域也在两边河畔分别排列,两侧整整齐齐排列有上万个蒙古包。除了这些,在草原上还专门划分了牧区,牧区也不再是个人家庭的牧区,而是集体制度所有。在区的划分下,又划分了大队,每一个大队五十户。



    同吃,同住,共事。



    铁铉也正式上任了集宁府知府。



    “上任之后第一件事,你打算如何做?”



    临时的军帐内,朱棡烤着炭火,而炭火上则是烤着两颗已经撒了调料的羊宝。



    铁铉面色有些诡异。



    因为就在晋王的上上句话,还是问自己需不需要补一补。



    “下官以为,当一视同仁。地方治理无非恩与威,恩以仁德而立名,便是百姓口中所的仁爱。威则是以严苛而立名。”



    “元人没有儒学的影响,故而民风要比彪悍许多,若是一味施行仁政,怕是会让这些蒙古人生出骄纵之心。但一昧的镇压,又会使他们奋起反抗,如今他们是性命无忧,加上眼前就是粮食跟帐篷,所以没有反抗。”



    “可若是真的逼迫他们到了活不下去的时候,难保不会出事。”



    “当立律,行律!犯法者依法论处。将他们当做是汉人的身份来看待。”



    



    罢,铁铉叹了口气。



    朱棡不明白他何故叹气,却听铁铉自嘲道:“相较于漠南这片荒芜之地,其实管教起来要比中原便利许多。”



    朱棡此时也长出了一口气。



    不得不,铁铉的话是很现实的。



    比起管教这些蒙古人,管理中原地带的地方州县才是真正的困难!皇权不下乡,中原地方管理多在协调而非管理。人家该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朝廷管不了。



    在东南一些地区,当地的官员话没有一族族长的作用大。



    听到铁铉的话,朱棡露出了笑容:“能听到你这话,本王很高兴。”



    铁铉感慨:“殿下,这漠南便是先头羊,只要能够将漠南用您的政策管理好,一定会对朝廷的制度产生冲击的。”



    这话,也不知道该他胆子大,还是他有真知灼见。



    朱棡翻了翻烤架上的羊宝,明晃晃的炭火照在朱棡的脸上,朱棡轻声道:“鼎石,你乃是朝廷学子,大明立国六年,你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铁铉认真的去思考了这个问题,思考了一会才坚定的回答:“日子再变好,钱财在变多!但朝廷内里,还不够干净!”



    不够干净。



    这个回答让朱棡忍不住拍叫好。



    大明弊政的一切起点,就在于朝廷不够干净!



    贪官多,懒人多,士族多。



    想的是争权谋利,想的是如何讨好主子。



    洪武,永乐朝确实是大明最为欣欣向荣的年头,但也为后来的国家埋下了巨大的伏笔。



    藩王制、内阁制。



    不是不好,而是没有定下规矩,任由其发展。



    当了这么久王爷,朱棡也大概明白了为什么前世的朱允炆要这么不遗余力,马不停蹄的去削藩。因为他怕,他慌!藩王太盛权了,盛权到威胁了皇权。



    而且各地藩王,真的就没几个干好事的。



    老朱虽口口声声的是朱家不能忘本,要给百姓实惠。但归根结底,朱家还是和士大夫共天下的。朱家还是跟勋贵官绅一个阶级,两者都是统治者,被统治者,只有百姓。



    朝廷没有定下规矩,可以肆意的增税。官绅也可以肆意的增收租子,将朝廷的税收增长给嫁祸在百姓的身上。朝廷增收吸收的钱,不是吸的官绅的,是吸的百姓的肉,百姓的血!



    这些,在历史书里很难看到。



    就如同元末的大旱大灾,在史书上只有‘岁大饥,人相食’六个字。



    写史书的是谁?



    是翰林学士,是翰林修纂。



    他们本身就是士大夫,是统治者。



    朱棡将炭火上的羊宝拿下来,淡淡道:“读书人以修身治国为己任,无数人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修自身易,修官身难啊。多少人当了官就变了样?”



    铁铉听得出,这是在告诫自己不要忘了今日的承诺。



    “下官必殚精竭虑,为国效劳!为百姓谋福祉!”



    “鼎石,若是被千夫所指。”朱棡想告诉铁铉,有事别把他捅出来。



    铁铉霍然抬头,无比的坚定道:“世人皆叹商鞅,皆怜商鞅,皆恶商鞅。可扪心自问,商君那般的人物,谁不想当?”



    “若王朝将倾,天地寂灭,唯有一死!铁铉也愿以微末之躯,以挽天倾!”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