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反响

A+A-

    樊虎是真的没有想到,自已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竟然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毕竟,当初他只是有感而发,他觉得天下的兴亡,确实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唯有大家都齐心协力,朝着一个目标的努力的时候,大夏才能变得更加昌盛,才能发展的更加壮大。



    不过,这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因为这八个字带来的影响,绝对不止于此,它让这些读书人都受到了触动。



    他们竟然自发的宣扬起,樊虎此番出兵进攻高句丽的好处,也向无数百姓明,此番高句丽到底犯了什么错。



    他们肆无忌惮,他们完全无视了樊虎的要求,竟然想要趁着如今突厥虚弱,开疆扩土,增长自已的实力。



    可是,突厥之所以如此虚弱,那都是樊虎的缘故。



    虽然大多数百姓都不是读书人,他们也没有过人的才学,但是他们听得懂这些浅显的道理。



    他们也坚信,樊虎之所以出兵进攻高句丽,那都是因为高句丽的缘故。



    如果不是高句丽自寻死路,大夏又何必如此大费周章呢?



    这件事情,其实和他们没有太多关系。



    但是经过读书人的讲解,每一个人都义愤填膺,他们确实无法到战场上去杀敌,可是他们在后方,也能做好自已的分内之事。



    那就是做好自已的本分,同时鼓舞士气,表达对樊虎的支持。如此大夏精锐才能一往无前,他们才能毫无顾忌。



    虽然看起来,最终战斗胜利,也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事情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百姓的支持,如果没有大夏国力的支撑,想要击败高句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其实,百姓的想法并没有太多,他们只希望自已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也希望自已的后人,能够有更美好的未来。



    而现在,樊虎把会给了他们,让他们有了选择生活的余地。



    虽然,那条路并没有这么简单,想要成功,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可是,最起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希望,他们就愿意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不惜一切代价。



    如果因为这高句丽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影响到大夏的发展,那他们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因为,他们是大夏的一份子,他们的利益和大夏捆绑在一起。



    唯有大夏更加繁荣昌盛,他们这些大夏子民,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要是大夏就此覆灭,不复存在,那他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真是不敢想象。



    现在樊虎所推行的制度,是否会从此消失,这都是尚未可知之事。



    没有人愿意接受这样的结局。



    所以现在,他们能做的,就是全力以赴的支持樊虎。



    他们希望樊虎能够继续统领大夏走下去,希望大夏能够变得更加强盛,也希望自已的生活,能够变得更好。



    既然他们现在,已经看见了希望,他们要做的,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不断向前。



    不管最终的结局如何,最起码这个过程,他们绝对不能松懈。



    包括那些读书人也是如此,他们深刻的感受到,自已肩膀上的责任感。



    就算他们没有入仕为官,他们没有考金榜题名,他们也能够从其他地方,发挥自已的作用,展现自已的价值。



    ——



    长安城内,一处街道之中。



    有不少人聚集于此,而在最中心的位置,却是几名读书人。



    只见其中一人朗声道:



    “诸位应当都已经听了消息,陛下决意出兵高句丽。如今我大夏立国未久,按理来是不应该大动干戈。



    可是诸位知道为什么,陛下会选择对高句丽用兵吗?”



    书生的目光,在前方百姓身上扫过,他接着开口道:



    “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想要强盛,需要的不仅仅是安稳,更是要有威严,否则国将非国,为外族欺凌,天下动荡,百姓难安。



    而这高句丽,实在是太目中无人,狂妄自大,当初陛下已经劝告,让高句丽不要有非分之想,可他们却视陛下如无物,视我大夏如无物。



    他们侵入突厥,现在看来,确实和我们没什么关系。可是,自古以来北方各族,只要他们实力强大,就没有停下进攻我华夏之地。



    因为中原自古富庶,那些外族生活在蛮夷之地,他们不知道耕种,只会烧杀掳掠,当他们发现会,便是杀来。



    一旦让外族侵入,必然是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是沦为外族的口粮,此前五胡乱华,神州陆沉,早已验证了这一点。



    是以,陛下出兵讨伐高句丽,为的就是我大夏日后安稳,也是为了我等百姓的安危,我们正该全力支持陛下。



    总之,此战关系我大夏兴亡,我们既然是大夏百姓,就应当做好自已分内之事,令陛下没有后顾之忧。



    正如陛下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我们是何等身份,在国家存亡之际,也绝对不能疏忽,每个人都有自已的责任与义务。”



    众人听得书生之言,亦是显得一片嘈杂,他们在议论纷纷。



    有一名壮汉大声喊道:



    “有道理啊,陛下让我等百姓,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要是没有陛下,我们焉能有今日?



    之前的昏君杨广,完全将我等百姓当成草芥,又怎么可能像陛下这样对待我们呢?



    要是没有陛下,恐怕我们每日都要生活在惶恐之中,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



    这高句丽实在是欠打,既然他们找死,我们当然支持陛下。陛下何等英明神武,他既然选择出兵,我等自当支持。



    相信我大夏精锐,一定能够大获全胜,无往不利。那些外族,不过是乌合之众,如何能够匹敌我大夏?”



    不过,旁边之人却是担心的道:



    “话虽如此,但是此番领兵出征的又不是陛下,这高句丽也不是等闲之辈,要是输了的话,又该如何是好?”



    然而,又有人开口反驳道:



    “阁下此言差矣,忠孝王也是一代名将,乃是忠良之后,当初便是建立赫赫威名,如今由他领兵,对付高句丽不在话下。



    这高句丽再强,也不过是蛮夷之国,我大夏实力日盛,兵强马壮,相信由忠孝王出战,亦是胜券在握。”



    



    在场大多数人,都对伍云召表示支持,一方面,是有些人确实听过伍云召的威名,另一方面,也是有许多人信任樊虎的选择。



    在大夏横扫天下的过程中,樊虎的威望早就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



    再加上樊虎推行的新政,有利于天下百姓,也让百姓对樊虎颇为恭敬。



    他们都相信,哪怕不是樊虎领兵亲征,这一战一样十拿九稳,不会有任何意外发生,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有何好顾虑?



    在无数人的演之下,这一战的正义性,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



    所有人都坚信,大夏一定能够大获全胜,天下无敌。



    就凭那些乌合之众,不可能是大夏的对。



    而大夏,也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他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好。



    ——



    这件事对樊虎来,也是意外之喜。



    毕竟,他只是随口一句话,完全没有想到,会带来这么大的反响。



    但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目标。



    因为樊虎想要让大夏变得更加强盛,但是这件事情,并不是他一个人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



    还需要所有人一起齐心协力,朝着这个目标,共同向前。



    唯有所有的大夏子民都齐心协力,那么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天终将成为现实,而这正是樊虎所期待的大夏。



    但樊虎不会操之过急,毕竟他还年轻,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做接下来的事情。



    在大殿之中,房玄龄恭敬行礼,方才这些消息,正是房玄龄告诉樊虎的。



    便是此刻,樊虎忽然神色微动,他开口道:



    “房玄龄,你可愿随朕到外面看看?”



    自从樊虎称帝以来,他就在皇宫之中,很少有会出去。但是,他和那些从就养在深宫的皇帝可不一样。



    所以,樊虎还是很愿意出去外面看看,自已治下的百姓,到底生活得怎么样,他们的希望又是什么。



    虽然,樊虎的改革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意愿,但他会尽力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让绝大多数人拥有一样的会。



    房玄龄没有想到,樊虎竟然有这样的兴致,不由得有些意外。



    但仔细想想,这件事似乎很正常,因为樊虎本就是这样的人。



    如果樊虎不重视百姓,那他就不会和那些世家大族为敌,反而推行有利于百姓的改革了。



    但是,樊虎做的有什么问题吗?



    房玄龄认为没有。



    因为,压制世家大族本就是应该做的,而推行改革,利于百姓,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要事。



    短短时间,房玄龄想到了很多,他的思绪逐渐恢复如常,向着樊虎拱道:



    “微臣愿往!”



    见房玄龄答应下来,樊虎满意的点了点头,他接着道:



    “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有些事情如果不亲自去看看,是无法知道答案的。依靠其他人的嘴巴得到的消息,并不靠谱。”



    这个道理,樊虎早就明白了,他不会寄希望于他人,该自已做的事情,还是要依靠自已才行。



    房玄龄闻言,顿觉惊讶,虽然这句话很简单,可是其中蕴含的道理却不简单。



    想要将这件事做好,哪有这么容易?



    房玄龄越发惊叹,他庆幸自已选择追随樊虎。当初樊虎没有一统天下,他就通过科举,加入了大夏。



    现在,他能够辅佐樊虎,建立一个全新的强盛王朝,当真是他的荣幸。



    无论这条路艰难与否,他都愿意尝试,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未来的大夏会是多么强盛了。



    就这样,樊虎带着房玄龄,二人换上了便装,一起出门而来。



    如今的长安城,显得格外热闹,就算之前经历了战乱,现在他们已经完全恢复了生,甚至比往日更加强盛。



    走在路上,樊虎饶有兴趣的打量着周遭场景,他忽然看见,前方有人群聚集在一起,不知道在些什么。



    这让樊虎很是好奇。



    他眼中流露出疑惑之色,看向房玄龄,问道:



    “老房,这里是做什么?”



    毫无疑问,房玄龄对外面的事情,比樊虎更了解,毕竟这段时间,他接触外面更多。



    而且,他作为大夏报的掌控者。如果不知道外面的情况,如何能够了解大夏报发布之后,引起的反响呢?



    只见房玄龄没有犹豫,他立刻开口道:



    “公子,这里是那些读书人替陛下宣讲政务所在,因为公子之前的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书人备受鼓舞。



    对于他们来,虽然现在他们没有考中科举,但是他们作为大夏的一份子,也能够在此发挥自已的本领。



    而那些百姓,虽然目不识丁,可是他们听得这些读书人的宣讲,对于朝廷政务,也是越发了解。”



    樊虎听得此言,不由得点了点头,略有几分感慨道:



    “原来如此,我明白了,这些读书人是在实现自已的社会价值。这是一件好事,应当多加鼓励,他们做的没有问题。



    大夏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大夏子民都是其中一份子。想要让大夏变得强盛,不是一个人能够做到,也需要其他人的努力。



    此刻这些读书人,便是在实现自已的价值,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就算他们没有金榜题名,却不代表他们没有报国之心。”



    只要这些读书人一心报国,樊虎怎么可能不支持,他乐于见得如此。



    因为在他看来,这些读书人的表现,正是他推行改革的收获。



    房玄龄闻言,连忙答应下来,他明白了樊虎的意思。



    别是樊虎了,就连房玄龄自已,在刚得到消息的时候,也是惊讶得不行。



    在此之前,他哪里见过这样的场景,实在是令人大开眼界。



    这些读书人,通过自已的力量,来改变普通百姓,进而推动大夏的变革。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