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炒房团

A+A-

    文件上的内容并不多,也不复杂。



    他们在大埔区的一个楼盘开始卖楼花了。



    楼花就是房屋预售许可证的俗称,在开发商拿到房屋预售许可证之后,正在开发中的楼盘就成为了期房。



    期房其实就是把楼盘当期货来卖。



    林祥当初炒原油的时候,买下的原油期货其实远还没生产出来,他买到的只是未来的生产力。



    但就是这么一份合同,只要在原油生产出来之前能找到愿意接的人,他就能从原油价格在这段时间的上涨中赚取利润。



    期房同样是这个道理。



    虽然有很多人买期房就只是想用相对低廉的价格,买到一套用来住的房子。



    但别忘了,这个世界还有炒房团这种东西!



    炒房团一般握有巨量资金,往往在楼盘预售,甚至都还没正式预售之前,直接拿下楼盘里大批量的房子。



    而且港岛的楼盘比较特殊。



    有的一整个区可能就七八栋楼。



    但每一栋楼要么占地面积广,一层就有十几二十套房子。



    要么就建得极高,二十几层的新楼随处可见。



    王一飞就更狠了,把两者结合到一起。



    他们在大埔建的每一栋楼都有三十层高,一层有足足十二套房子。



    一栋楼就有三百六十套,一个楼盘就将近将近三千套房子。



    因此,即便他们这仅仅只是大埔区开发计划中的一个新楼盘,就能创下六十亿的预售收入!



    要知道,林祥和王一飞在整个开发计划中的投入也不过一百二十亿。



    一个楼盘就收回了一半的投入,而在他们的开发计划中,一共有足足六个楼盘在建设!



    更不用还有配套的商场和步行商业街了。



    港岛房地产,恐怖如斯!



    虽然早有预计,但亲自见识到这疯狂的情况,林祥还是忍不住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不过炒房团的人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期房的价格高了这么多,他们也愿意接受?”



    对于地产开发商来,炒房团有利有弊。



    好处是,炒房团有足够的资本一次性拿下足够多的期房,省得他们一套套卖。



    但坏处是,如果炒房团把房价炒得高到离谱,挨市民们骂两句也就算了。



    要是没有人愿意接,连累期房后续的贷款断供,银行可就难受了。



    银行难受,他们开发商也好不到哪里去。



    以前,港岛就发生过两次因为买楼花引发的挤兑风波,在风波中,开发商承受的损失也不。



    因此,港岛政府几次出整治了楼花制度,才没有把港岛的房价无限制地往上推。



    虽然房价已经高得很离谱了



    “炒房团要赚的是差价,至于我们卖多少,对于他们来并不重要。”余文慧摇头解释道。



    “真狠。”林祥啧啧出声,



    “按照这个价格来,他们要想赚大钱,得把大埔区的房子炒成九龙城区中心的房价吧?”



    港岛不大,但房价在各个地区的差异却很明显。



    最贵的就是香港岛,包括林祥在住的中西区,是港岛政治核心地带。



    其次就是九龙半岛,以九龙城区为中心,包含住宅、商业和工业,容纳了港岛最多的市民。



    而新界就相当于乡下地方,山多树多田多,就是人不多。



    大埔区就属于新界,因为丁屋的存在,房子会更便宜一些。



    而六十亿的预售收入



    



    算上区外围的商业店铺,林祥盘算了一下,一套房子的均价大概在一百五十万左右。



    在新界各个区中都算是比较高的了。



    当然,和九龙城区这种繁华地方还是没得比。



    “这也是我觉得奇怪的地方,大埔区终究偏僻,房子要想炒上去,难度可不。”



    余文慧颔首赞同,“或许他们有别的段?”



    “还是关注一下吧,虽然房子已经卖出去,但炒得太难看,也会影响到我们之后的几个楼盘。”林祥皱起眉,有些严肃地提醒道。



    余文慧没怎么接触过房地产,但他可是见识过炒房团为了炒房价能有多疯狂的。



    尤其是像港岛这种上几十亿现金的炒房团,背地里都不知道是些什么牛鬼蛇神。



    “我知道了,待会就让阿珍专门盯着这些人。”余文慧道。



    “不过基金会的运营年报,你打算怎么处理?把我们的投资项目如实地公布出来?”



    “不可能!”林祥想都没想地反驳道。



    “内地的生意牵涉甚广,我是一个字都不会对外公布的!”



    年报不一定需要事无巨细地把所有投资项目都公布出来,但一定需要一个能证明基金会正常运转的投资项目。



    最重要的是,年报最终是要提交给证监会审核的。



    林祥当初把基金会的一百二十亿划分成两部分,就是考虑到他们需要一个能对外公开的项目。



    “内地的投资不太方便提,喏,大埔区的项目已经够了。”



    他笑着拍了拍里的文件。



    似乎意识到什么,余文慧惊诧地看着他,“可是”



    “没有可是,放心吧,我安排过的。”林祥神秘一笑,安慰地抓着她的,放在自己的里揉了揉。



    感受着心的温暖,余文慧撇了撇嘴,没有再纠结这个问题。



    “你瞒着我倒没有什么,但飞叔他们想和你谈谈基金的事情,你打算怎么办?”



    “什么时候的事?他们怎么突然找我了?”林祥惊讶地问道。



    “还不是基金会,事情闹得这么大,他们也被记者缠得不耐烦了,就想找你了解一下基金会的情况。”



    余文慧得随意,林祥却听出了这几个老狐狸的弦外之音。



    “基金会?是想打听我的生意做到哪了吧”



    基金一共一百二十亿的份额,其中九十亿平均被王一飞、李黄瓜和宋世昌三人认购。



    但这三人和自己合作的领域各有不同。



    王一飞专注房地产,还只是港岛的房地产项目;



    宋世昌则是扯虎皮拉大旗,为自己在内地的事业打造人脉,同时也赚一点钱;



    李黄瓜就是纯粹不想错过内地即将到来的高速发展期,投囤地,等未来抛售赚钱的。



    大家关系明朗,互不冲突,是以基金会为纽带,有需求就互帮互助的利益关系。



    但问题是,林祥这个纽带,恰好在这三人的领域里逐渐扎下了根。



    得好听就是业务全面,可以和每一个人打上交道。



    得难听一点,那林祥就是他们潜在的竞争对。



    平日里合作归合作,但林祥也不会天真地认为,这几个在商界摸滚打爬多年的老狐狸会对自己完全没有防备。



    “那要怎么回复呢?”



    余文慧可是最清楚林祥的目标的,宋世昌还好,积弱多年,已经没有太多财力和他们竞争。



    但王一飞和李黄瓜,尤其是李黄瓜。



    林祥,乃至港岛任何家族想要崛起,都绝对绕不过他。



    林祥沉吟了一下,突然露出了贼兮兮的笑脸,把余文慧揽在怀里。



    “过几天再吧,我才刚回来呢。”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