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殿试魁甲,竟然心向湘王!?

A+A-

    退朝后。



    朱元璋换去了朝服,信步走向了御书房。



    此时,太子朱标正在御书房内温书,见朱元璋走来,立即放下书册、毛笔,起身恭敬行礼。



    “儿臣见过父皇!”



    朱元璋随和地挥了挥:“读书呢?”



    “回禀父皇,儿臣正在重温尚书商书,忽觉心中有些感应,遂打算提笔做下注疏。”



    “唔。”朱元璋微微颔首,坐到了椅子上,与太子朱标闲话了几句。



    聊着聊着,话题就转向了十二皇子朱柏。



    “起来,你十二弟最近在大本堂表现怎么样?咱听宋濂,老十二最近好像缺席了不少课啊。”



    “父皇,十二弟虽然念书并不积极响应,即便听课也总是神游物外,颇有三天打鱼两天晒之嫌。”



    太子朱标继续道。



    “但每次考试,十二弟却总是能勇夺天字甲等,位列前茅,成绩斐然啊!”



    朱元璋哦了一声:“这么来,老十二肚子里还是有点墨水的嘛。”



    “不过考试成绩的优劣,只能评判学习能力高低而已,可以当做参考,全信考试就要不得了。”



    “父皇得是。”



    太子朱标心知父皇既然提起了十二弟,那他想问的肯定不单是大本堂的学业这么简单。



    “不过父皇,其实以十二弟的才华,不单单只是考试得分足够亮眼那么简单。”



    闻言,朱元璋来了兴致:“看呢?”



    “不光是做学问,十二弟在时政、策论等方面,也是个中好,见解很是独到。”



    “即便是刘御史这般心高气傲之人,也不免时常登门造访,去找十二弟探讨一些问题。”



    “那老十二他答得上来?”



    “十二弟不但对答如流,而且发言还总能发人深省,时常有意外收获。”



    太子朱标继续道。



    “当然了,除开刘御史以外,杨参政也经常同十二弟家里走动。”



    朱元璋大为震惊:“怎么还有杨宪的事儿?”



    “杨参政去得比刘御史更加积极,甚至可以是十二弟的堂前常客。



    听到这番话,朱元璋一脸惊讶,他终于意识到自已似乎还真是觑老十二了!



    就先刘伯温吧!



    刘伯温的心气儿之高,他是最清楚不过的。



    大明王朝,满朝文武那都是能人,但又有多少入得他的眼呢?



    寥寥无几!



    可就是这么一个心气极高的人,却愿意跟老十二亲近,还拿时政、策论这些问题去跟他相互交流看法。



    从这儿不难看出,老十二这子肚子里,那肯定是装了不少墨水的!



    否则,以刘伯温的脾气,怎么可能给他好脸色呢?



    再杨宪吧!



    时任中书参知政事的杨宪,向来办事干练、沉稳,一直以来都被自已视为最为可靠的依仗。



    连他都愿意往老十二的宅邸里去,还去得比刘伯温更频繁!



    



    这就很能明问题了。



    朱元璋不由心中起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刘御史、杨参政愿意跟他多多交流呢?



    总不能是因为十二皇子的这个身份吧!



    满朝文武都知道,皇子这个身份虽然尊贵,但实际上却并没什么用处。



    况且,他还排名十二呢,这么靠后,长大了无非就是个亲王。



    事实上,朱柏也的确是早早就被册封了,划了一片封地。



    也就是他现在年纪才,留暂在应天府。



    再等两年,等老十二身量长足了,他就该去自已的封地牧守一方,根本不可能再在朝堂上有任何的建树。



    所以,刘伯温、杨宪想要靠老十二,那是绝对靠不住的。



    那么,在排除了这个可能之后。



    恐怕也的确是因为老十二的才华,让他们佩服了。



    不过,朱元璋的心里还是有些怀疑。



    “标儿,你刘伯温、杨宪他们去找老十二,当真只是为了讨教学问、商议时政、策论么?”



    “父皇,儿臣知道你在想什么。”



    朱标语气笃定。



    “实际上,儿臣早已经命人私下调查过了。确实如此,也仅仅如此。”



    末了,他又补充了一句。



    “十二弟的性格沉稳老练,他很清楚自已的身份,是个守本分、懂进退,知轻重的人。”



    朱元璋没再话,而是沉默思索了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功夫,他才缓缓道。



    “咱一直以为,老十二只是性格孤僻,不愿与人接触。要不是今天跟标儿你打破砂锅问到底,咱还当真不知道他居然这么有本事。”



    可越是这样,朱元璋他心里就越是好奇:这些年,老十二他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他的身边可没专门的教席,至于什么太子少保、詹事,那更是想都别想。



    全靠自已,就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倒是让朱元璋暗暗吃了一惊。



    “相比十二弟,儿臣这里倒是有一桩更加重要的事情,想要跟父皇商议一下。”



    “你。”



    “最近朝堂上的党争,已经有了愈演愈烈的势头。要想尽快根除,必须要引入大量的新鲜血液才行。”



    “这也正是咱之所以来找你的原因,标儿。”



    朱元璋缓缓道。



    “你想的不错。但不仅仅只是朝廷,还有地方上大部分的地方官员,也有问题!”



    “这些人大多都是前朝的降臣,他们里把持着的地方权利,未免也太大了些!这对他们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同样也不利于咱大明的集中管制。”



    “正好,今年的科举快进行了,你得抓紧些。”



    闻言,朱标抬起头:“父皇,莫非是要要儿臣去操持科举一事?”



    “那是自然。目前大明才刚打败了元庭,站稳了脚跟。也该是时候招揽更多的人才,去替咱治理国家了。”



    “儿臣明白!”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