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条道走到黑!

A+A-

    “不必叫了,碽妃。府内下人,已经全都被我处理了。事急从权,还望碽妃莫要见怪。再者,一路赴死,即便去了黄泉,碽妃也能有人照应。”



    完,李善长便从怀中拔出了短刃。



    碽妃明白,自已今天绝无幸免可能了。



    她退了两步,从怀中猛然拔出短剑。



    “李善长,你关算尽!终有一日,你也会死在自已的谋算之下的!”



    完,碽妃便将短剑扎进了心口。



    



    碽妃死后,李善长立即收拾好了后事,然后趁着城外强兵来袭,不断将火球投掷到城内的时候,趁引燃了碽妃的府邸。



    火焰熊熊燃烧,顷刻间便将这处府邸烧成了灰烬。



    于是,自然而然,碽妃的死,被扣到了陈友谅的头上。



    至于之后的事情,则是朱元璋亲率大军而至,结了洪都之围。



    碽妃的死,虽然令人伤怀。



    但至少洪都保下来了,陈友谅则是兵败如山倒,大片的领地全都被朱元璋占据。



    此事,蓝玉非但没有遭受斥责,反被擢升,加以重用。



    而李善长也因此平步青云,更是被朱元璋所倚重。



    但是碽妃的这件事情,却一直成了他心中颇为严重的心结,时不时便会因此而噩梦惊醒。



    伴随着时间流逝,碽妃所诞下的两位皇子也逐渐显露锋芒。



    四皇子朱棣英姿勃发,膂力过人,更兼在军中磨砺过后,已经逐渐展露出了他的将帅之才。



    至于十二皇子朱柏,则表现得更是优异。



    甚至连朱元璋都隐约担忧他的才华,会影响到老大朱标的太子之位,所以才会匆匆将他赶去荆州城就藩。



    朱柏他越是表现得足够优秀,李善长便越是难以忘记那一日碽妃月下的自刎。



    当初在应天府中的时候就已经如此了,更何况现在人家已经就藩成为了湘王呢?



    荆州城的这桩事,他之所以要彻查到底,李善长不敢确认是不是因为有当年碽妃的原因在里面。



    毕竟在当年,碽妃死的时候,朱柏还只是个稚童而已。



    “不可能的,当时朱棣尚且年幼,朱柏更只是个不谙世事的稚童而已。他肯定不知道这件事情的!”



    李善长如此这般地对自已安慰道。



    他的脸色苍白,双颤抖着。



    在一切都还没有尘埃落定之前,他始终在心中抱有一丝幻想。



    自已那么足智多谋,当初又做得那般天衣无缝,绝对不可能有人能查到当年之事的!



    即便是湘王朱柏,他也应该是没有那个实力的。



    自已的地位稳固想来即便有一些风言风语,也对自已造不成什么威胁的!



    一念及此,李善长的内心才稍微有了一缕安心。



    但他的脸色却仍然苍白,仍然惴惴不安地担忧着。



    冥冥之中,李善长有一个预感:这件事情应该很快就会尘埃落地。



    就是不清楚,这件事情的结局,究竟是好是坏了。



    深夜的应天府,街道上没有丁点儿光亮,只有巡城的士卒和还有打更的更夫出没。



    此时,皇宫之中。



    在朱元璋的案前,摆放着的是一份验收报告。



    徐达、常遇春从荆州城带回来的土豆皮、玉米还有大豆的种子,朱元璋都秘密安排杨宪进行试种植了。



    其长势相当不错,杨宪也借此会,将前期的验收报告提交了上来。



    



    报告上所描绘的内容,其实跟当初徐达、常遇春二人口述的,基本一致。



    由此可见,等到这三种粮食种植出来之后,如果收成没有太大出入,那便可以尝试着在南北各地,进行尝试种植。



    然后,两三年的时间内,就可以向着全国各个地方进行推广了。



    到了那个时候,大明的所有田地里,都能够看到这三种农作物的身影,而百姓们也会因此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大明的经济也会因此得到复苏,并快速发展起来。



    尤其人口!



    人们填报了肚子,就能够繁育出更多的下一代。



    那么十年之后,大明的国力将会达到一个难以估量的程度。



    一想到那美好的未来,朱元璋便不由心中一阵激动。



    他奋斗了一辈子、反抗了一辈子,所为的不就是让老百姓们能吃上饱饭、穿上新衣么?



    但就这一点看来,老十二就藩之后,倒也做了不少实事。



    怪不得荆州城的老百姓,那么拥戴他,甚至要给他修生祠呢。



    朱元璋脸上的笑意一闪而过。



    虽这是好事,但却总是让他感觉心里似乎有点膈应。



    这种情绪,甚至就连朱元璋他自已,都不清楚究竟是为什么。



    正在这时候,吴伴伴碎步走了过来:“启禀陛下,太常寺卿求见。”



    “胡惟庸?”



    朱元璋一愣,道。



    “这么晚了,他来找咱作甚?”



    “这太常寺卿只有要事求见,并未究竟是什么事情。”



    想了想,朱元璋道:“让他进来吧。”



    “是,陛下。”



    不多时,在吴伴伴的引导下,胡惟庸便来到了御书房。



    “微臣胡惟庸,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话吧。”



    朱元璋随意地摆了摆,道。



    “咱想知道,你究竟是有什么事情这般着急,都等不到明天天明了,非要这么晚了来见咱?”



    胡惟庸赶忙再次跪拜,道:“启禀陛下,是微臣最近读书,突然有所感悟,觉得其中有些道理得很是在理,所以想要跟陛下分享一二。”



    朱元璋看了胡惟庸好一会儿,才缓缓道:“是吗?好,那你不妨看,让咱也开开眼,看看这书里面,是藏了什么了不得的大道理。”



    这番话虽然得平和,但弦外之音却是十分显而易见的。



    他是在敲打胡惟庸,让他谨言慎行。



    要是当真了什么大逆不道的话,可就千万别怪他朱元璋下狠辣了。



    胡惟庸不傻,自然是读懂了这份警告。



    只是,开弓便没有了回头箭。



    此时他不管与不,都将会惹恼朱元璋,所以也只能硬着头皮一头走到黑了。



    



    兄弟们,热腾腾的稿子奉上!



    达到300催更,继续加更!



    还差5个为爱发电加更!



    数据到位,双干废!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