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一门双侯

A+A-

    右北平于战国始置,和新郡朔方、五原不同,此地满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下辖四县,这里是据北最深的平刚县。



    四处都飘散着古朴蛮荒的味道。



    已经有不知道多少代汉人热血,泼洒其中,浇灌出来这座边塞铁城,



    而毫无疑问,



    在一代代的右北平边将中,李广是最强的一个。



    将府内,



    李广、李蔡、李敢呈三角各处,



    李广、李蔡坐,李敢立。



    一门双侯。



    李敢平静开口,讲着草原上发生的一切,寥寥数语,就将一幅雄壮的画卷展开。



    李蔡的心,随着堂侄诉,在胸膛中反复激荡,从头到尾都没落回过肚子里,还时不时发出惊叹的声音。



    讲罢。



    “敢儿,你,你这也太险了吧!”



    代郡边将李蔡一阵后怕,



    因李敢封侯的喜悦,也都散去大半,如此看来,这侯封的还真没一点问题!



    这可都是拿命搏出来的啊!



    不,光靠拼命不够,还要有大气运!



    李广父子反倒是满脸平静,见状,李蔡推了推堂兄的胳膊,



    急道,



    “堂哥,你句话啊!”



    李广抚着胡子,平淡道,



    “有什么好的?”



    “这”李蔡闻言皱眉,转头,又脸上带笑看向李敢,“别和你爹一般见识,他就这样。”



    李敢点头。



    但,并不是李广端着架子,或是要打压李敢什么的,



    李敢在草原上的行动,在李广看来,确实是常规操作。



    甚至,当老子的比儿子玩的,还要更极限!



    李广也曾被匈奴大军围过,人家李广是怎么处理的?



    全军下马休息,把自已装作诱饵,



    匈奴骑兵但凡狠下心,一个冲锋就能冲死李广股部队,可硬是被吓住了!



    只要李广军中,有一个人透出慌乱的味道,都会被匈奴人马上嗅到,



    但是并没有。



    李广还不罢休,你不敢过来,那我过去行不行?



    得理不饶人,领着兵马朝着匈奴大军,冲杀了几圈后,才慢悠悠的撤军。



    整个过程,匈奴人都是躲着的。



    “封什么侯了?”



    李广淡淡开口问道,从脸上根本看不出,这老爷子现在心里是怎么想的,



    见到父亲这副样子,李敢心里一阵失望,忽然觉得,就算封侯了也索然无味。



    自已这么努力拼命,只是想得到父亲的认可,



    一句夸奖,从您老嘴里面出来,真有这么难吗?



    看着这对爷俩,李蔡叹口气,



    在心中暗道,



    让你爹句夸人的话,真就比要了他命还难!



    李广有多拗,李蔡肯定比李敢更了解。



    “破虏侯,食吴两县。”



    “破虏破虏嗯。”



    李广点了点头。



    “敢儿,陛下赏你食吴中县?还是二县?!”



    李蔡大惊,



    自已如此大的军功,才不过是食半县,还是油水不大的地方!



    吴中两县不夸张的,只要李敢不犯掉脑袋的大罪,安稳食邑三代人,李家会成为最富庶的世家!没有之一!



    “是。”



    



    李敢应付回答,



    他有点想回到骠骑营了,与这儿相比,明显那里更有人情味。



    李广面无表情起身,



    “我去拿些酒。”



    见堂兄走出去,李蔡连忙贴过来,



    “敢儿,你爹是心里为你高兴,他就这样,改不过来了,你别和他”



    李蔡正着,突然睁大眼睛,只因他见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



    敢儿笑了?



    还笑得很开心!



    顺着李敢的视线看过去,李蔡不由也哑然失笑,



    李广的一只鞋,孤零零的落在那里。



    这老爷子!



    



    “殿下,拿来了。”



    玉狗儿捧着挡住脑袋的简牍,七扭八歪的走进,



    刘据点头示意,



    “就放那吧。”



    “是。”



    张贺、张安世兄弟二人接过,



    书房内,遍地都是简牍,但都被张家兄弟分门别类的整理好了,按年份分开,也算是乱中有序。



    弟张安世先草草浏览一遍,也幸亏他俩认字,帮着刘据减少了一大部分工作量。



    张安世为麒麟阁第二功臣,被赞曰“满而不溢。”



    人道忌满,张安世却能满,又不溢出,



    这是他的处世之道,



    实在想不出在做官做人上,还能有比“满而不溢”更高的评价了。



    “殿下,这里有。”



    张安世眼神一动,声音怯生生的道。



    “快拿来!”



    刘据伸,接过一个简牍,



    兴奋道,



    “是了!就差这个!”



    张安世长舒口气,为自已能帮到殿下而开心。



    关于董仲舒给刘据留的课业,刘据想了很多。



    要如何同时做到,既做出一桌能让文官吃到的佳肴,而且要润物细无声间表达出自已的态度。



    现在的太子东宫格局重武轻文,为数不多的几个文官,像太子太傅、少傅、詹事都是刘彻亲自指定,



    文官们也不傻,陛下富于春秋,他们不可能主动站到殿下这边。



    甚至,哪怕是刘据不要命了,主动招揽文臣,人家都不可能来!



    董仲舒要刘据做的事,



    其实是,释放一种信号。



    殿下不仅重武事,也重文事!



    这就会让文官们安心,要他们明白,哪怕是未来,殿下继位后,也不会重武轻文,冷落这群文人。



    这个信号很重要!



    文官对殿下继位后的未来有信心,他们也会少整些幺蛾子!



    至于便宜老爹那里当然是把功劳都算在爹爹头上,至于如何做,这就考验刘据话的艺术了。



    从国储到皇帝,



    不是一场闪击战,而是一场拉锯战,要一点点的、一丝丝的影响整个朝堂,乃至是整个天下!



    从现在开始准备,根本不算晚。



    万事开头难,



    要如何给文官们植入观念,必须找到一个极好的突破口!



    刘据本就有些想法,但,在没有充足证据确定其完全可行前,刘据是不会把这个想法上呈给父皇的。



    拿这卷简牍,刘据终于是找到了最后一块拼图!



    一箭三雕的想法!



    既能加强边塞,又能开通西南,还能让文官们眼冒绿光!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