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商鞅?孔明?

A+A-

    “度,度田?!”



    三人又是异口同声问道。



    “是啊,度田,朕给你们找的这件事可以吧。”



    刘据眼带笑意。



    他早就有度田的打算,而且有此想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若刘据记得没错,在古代历史上应该只有一次制度化的度田。



    只有朱元璋做到了。



    规天下田,制天下人口,做鱼鳞图册和黄册,朱元璋这才算是彻彻底底重新度了一遍全天下的土地。



    其他皇帝做不成,朱元璋却能做成此事,根源在于朱元璋的出身,



    泥腿子。



    光武帝刘秀度田半途而废,是因为他的支持势力来自世家大族,刘秀只是代言人,并非是世人想象中无所不能的皇帝,他同样会被权力掣肘,



    世家大族帮助你重新夺回了大汉社稷,你转头又把刀冲向他们,人家正要享受胜利果实,你突然翻脸,他们肯定没办法接受啊。



    李世民的情况也和刘秀差不多,他们受到大族的支持上位,就必须要考虑到大族的利益。



    只有像朱元璋这般完全从土里长出来的皇帝,才有度田的魄力和能力。



    侍中窦富也为大族出身,不单单是大族,更是全天下最大的窦家,一想圣上对大族的频繁打击,再听到度田,窦富反而不意外了。



    王贺还在迟疑。



    苏行丞已开口:“陛下,我们能做!”



    闻言,王贺苦着脸,



    得!



    自己了不算啊!



    卫律:“苏行丞,我们真能做吗?”



    苏武瞪了卫律一眼,卫律立马蔫了。



    刘据想找一个部门来度田,这个部门不仅要有权利,最好还是独立的,不会与其他官署产生太多联系,不然的话,一做事都是熟人来求情,这田还如何度啊?



    大鸿胪寺是最好的选择。



    在张骞通西域前,大鸿胪寺就是边缘部门,一直到现在依旧处境尴尬。



    身边一起长大的伙伴都已开始建设大汉,唯独自己除了大宛通使之事外毫无技术,想到这儿,苏武眼神坚定,



    “陛下,我们能做!”



    苏武太想做事了!



    他也最适合去做度田!



    能度田的人,必须要刚正不阿,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甚至可以是不近人情,只有这种人,才能把事情做好。



    而度田也是改革田制前最重要的一步!



    连整个大汉天下的良田有几数都不知,要如何土地国有?不过是无源之水罢了。



    只是度田确实需要刚正如剑的人,但不能只有刚正如剑的人,刘据视线在卫律和王贺身上各停留了一会儿,再看向苏武,语气微微不满道,



    “就算能做,也是应大鸿胪来告诉朕。”



    苏武立刻惊醒。



    自己太过急切,竟忘了自己有个顶头上司,在官场上,越级可是禁忌啊!



    就算是答应,也应该是田千秋答应下来。



    刘据知道苏武念头不坏,没有挤兑田千秋的意思,苏武就是个直人,可这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并不是看你如何想得,而是看你如何做得,苏武做错了,刘据定然会敲打,



    “陛下,是微臣僭越了!”



    “下次不要再犯。”



    “是。”



    苏武愈发恭敬。



    像苏武、海瑞这种人,不吃软,也不吃硬,唯独吃一个正字。



    刘据做的事正,定可以让他们服气。



    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办法能用这等人才。



    对苏武的敲打,不仅让苏武正念,听在旁人处也是如雷贯耳,窦富表情严肃,



    他知道陛下和苏武是什么关系,但哪怕关系再近,只要坏了规矩,陛下也会责罚,



    一碗水端平,周围人都看在眼里。



    正是如此种种细节,才让人才汇聚在刘据麾下,心甘情愿的为之效力。



    “去把田中秋叫来吧。”



    “是,陛下。”



    窦富领命,抬脚去传大鸿胪田千秋。



    没一会儿田千秋就被带进宫内,甚至给旁人一种错觉,好像窦富前脚刚出去,后脚人就被带来了,看着田千秋衣冠整齐的模样,众人心中升起敬佩之情,



    到底人家是领导呢。



    “臣拜见陛下!”



    田千秋顿首行礼。



    “你的人来找朕,对大鸿胪寺分出的地不满意,又觉得朕不重视大鸿胪寺,你看呢?”



    卫律下意识想要开口,被王贺用眼神制止,



    “陛下此言差矣。”田千秋道,“三公九卿,王之属也。大汉官员俱食君禄,并没有微臣的人,臣等尽是陛下的人,至于他们”



    田千秋眼神扫过苏武、王贺、卫律。



    此事田千秋知道,但他是倾向于不来找陛下告状的,此三人瞒着田千秋还是来了,所以现在心虚得很,田千秋目光所及处,三位大鸿胪官员纷纷低下头,不敢与田千秋对视,



    “他们今日前来是微臣授意的,也是微臣之愿,考成法当前,唯独大鸿胪寺官员绩效平平,年年皆是如此,臣等不能为陛下尽忠,心之切矣!”



    苏武、卫律、王贺三人向田千秋投去感动的目光,田千秋老成持重,平日里虽看着没做什么事,但其实默默付出很多,



    最重要的是,身为大鸿胪寺的一把,他肩负着责任,一旦出了事,陛下不会找老二苏武,更不会找什么卫律、王贺,只会责罚田千秋。



    领导,并不是人人都能当的。



    田千秋必须回护下属。



    田千秋的回答让刘据满意,刘据下俱是激进的臣子,像田千秋这般稳重又能独当一面的官员很稀有。



    所以,刘据不再对苏武等人的事做文章,



    “朕有事要交给你们做。”



    田千秋不悲不喜,



    “是,陛下。”



    又在心中暗道,



    唉,定是苦差事啊,真有好事哪里轮得到大鸿胪寺?



    田千秋道行高,他早看出来了,大鸿胪寺的问题并非来自于某个人,而是来自于制度,



    古代对外的行政构一直缺失,清朝末年签订不平等条约时,外国列强就曾提出一个要求,要清朝专门开设负责对外事务的部门。



    在此之前,古代专制王朝可没有这个,中华只当周围藩国是弟,关系好就朝贡,关系不好就开战,策略简单粗暴,



    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朝没办法只能成立个总理衙门,倍加讽刺的是,总理衙门的主要任务是跟进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大鸿胪寺的存在也很是尴尬。



    中原农耕国家的特点,地不动人不动,这就注定对外的交往要消极些。



    海贸一开,意味着大鸿胪寺要承担更多的对外事务。



    只不过,被分散的太零碎了。



    “大鸿胪寺度田去吧,不光是中原土地,开拓出去的土地也都要一一度量,此事能做吗?”



    田千秋傻住。



    



    他猜到是苦差事,却没想到这么苦!



    “朕不需你现在回答,回去议一议吧。”



    等到大鸿胪寺官员一窝告退后,窦富走上前问道,



    “陛下,到了午膳的时候了。”



    刘据揉了揉眉头,嗯了一声。饭还没吃到嘴里又想到还有件事没解决,从大舅那里听,霍仲孺给霍光寻了门亲事,刘据本来想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霍光的优质基因也该遗传下来,而且娶了妻后,就不是男孩而是男人了,按理,娶妻怎么都是好事,



    但听到女方的名字,刘据懵了。



    霍显。



    刘据对历史的了解是业余之上,专业未满,相比于脍炙人口的武则天、吕雉等女英杰,还能多出个窦漪房,个顶个都是上位者,霍显什么都不是,却也能被刘据记得,



    又蠢又坏。



    “朕想吃些粥。”



    “是。”



    窦富没多问,出宫找食官要了菊花莲子粥,刘据想喝粥,就是喉咙有些上火,窦富知君意,特意要了祛火清凉的午膳。



    今日卫青和刘据此事时,意外的是,卫子夫没有任何表达,



    现在摆在刘据的面前只有两个选择,



    明知道霍显足以毁掉霍家,听之任之,为以后霍家做大,留下致命一击。



    另一个选择,



    把这门婚事叫停。



    但,恐怕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会了,



    给霍家埋下钉子的会。



    两个选择的区别在于,



    霍光对刘据而言是谁,



    是商鞅?



    亦或是诸葛亮?



    



    “董生言:富者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度田只是一,之后定会有二,有三。



    我们办此事需步步心,一个不慎,便有倾覆之威啊。”



    回到大鸿胪寺,田千秋把苏武等人拢到一起。



    在场的官员俱是人杰,如何不知度田意味着什么。



    闻言,苏武面露愧色,



    “田鸿胪,都怪我一时冲动。”



    田千秋开口道,



    “大鸿胪寺不是你一人的,更不是我一人的,错不在你,就算有错也皆是因我。



    这些都已无益,为今之计,是要如何将此事为陛下办好。”



    尽管刘据让大鸿胪寺回去自行讨论,但在田千秋的认知里,就没有不做的选择,重要的是如何做好。”



    众人大眼瞪眼,王贺最先开口,



    “田鸿胪,若此事真定下,可从外向内度。”



    “以外向内?”田千秋眼睛一亮,“有点意思,继续。”



    “是。”被田千秋肯定后,王贺也自信许多,“以长安至洛阳一线为内心腹,向外扩便是在阴山一脉,阴山一脉耕地少、权贵弱,我们自此地开始度田,必受阻最,借此,也可熟悉此事。



    徐图渐进,等到度田到长安洛阳一线,天下耕田已度八成,大势所趋,周遭权贵如何能不度?”



    话音落下,卫律忍不住赞道,



    “妙极!”



    苏武也是脸上鲜少的露出笑意,“以外向内,由易及难,确实是精彩。”



    王贺所言,直指问题核心,



    京城周围权贵太多没办法度田,好,那我先去边疆度田,事不到自己头上是不可能着急的,等到大汉最厉害的权贵反应过来,已经是生米煮成熟饭了。



    田千秋:“不错,还有一点,度田所废人力物力,我们上哪去弄?”



    王贺脱口而出:“自然是由大司农署调啊!”



    完,王贺反应过来,这折腾一圈,到最后又要与大司农署打交道。



    躲是躲不掉的。



    朝廷的任何项目都需要钱,既然要钱,就会与金日磾打交道。



    “我去回禀陛下,此事可做。至于谁去大司农署”



    田千秋看向众人。



    苏武开口道,



    “我去吧。”



    



    “阿母。”



    二皇子弗向赵钩弋请安。



    赵钩弋看了儿子一眼,



    淡淡问道,



    “今日的课业都做完了?”



    “是,今日是石先生教导我们诗经。”



    “石先生为天下通儒,每次听先生所言都受益匪浅,你要珍惜石先生讲学的会,不许捣蛋,明白了吗?”



    知子莫若母。



    赵钩弋知道自家儿子是个闲不住的主。



    别看在自己面前乖乖的,实则脑袋里尽是主意。



    儿子的聪慧,赵钩弋不担心。



    刘弗现在欠缺的是德教,需要有个好先生把他引导到正确的路上,若董先生还在,董先生就是最好的人选;可惜董先生没了,原太子太傅石先生便是最好的。



    “是,孩儿记下了。”



    刘弗眼睛一转,瞬间明白了阿母的言外之意,



    霍光已经为大哥所用,他俩是一伙的,自己要争取石先生!



    不愧是阿母!



    刘弗的思路瞬间清晰了!



    “石先生今日都讲什么了?”



    刘弗以为阿母是在考校自己认真听课没有,



    稍微回忆了一下,脱口而出:“先生今日给我们我们讲了由奢入俭的故事,可有意思了。”



    闻言,赵钩弋放下中的事,她叫儿子复述,并非是要考他,以刘弗的记忆力,只要在耳朵一过,他就能记住,之所以叫他重复一遍,实则是赵钩弋想跟着学,



    她平日接触这些先生的会不多,赵钩弋只能自己读书学习,书读得多了,难免有迷惘,想着借此会,看看能不能从石先生的故事中听出什么。



    “先生,京兆尹曾有一人,名为杨贵,字王孙。”



    赵钩弋点头暗道,



    光是听这名字就够富贵了,名贵,字王孙,还住在京兆尹



    “这杨贵啊,学黄老之术”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