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长孙无忌

A+A-

    薛宝既然敢将此事出来,自然是有恃无恐,而他将战马急着牵走,必然是李元吉急需补充中的战力。



    由此看出,夺嫡之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恐怕李建成和李元吉近日就要动了。



    杜如晦叹息一声:“唉!老夫还是不趟这趟浑水了!”



    王远笑着摇摇头,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杜伯伯,有些事,不是你想躲,就能躲的了的,你信不信,就这两天,会有人过来请你出山?”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杜如晦琢磨了一下,道:“这个我信,先看看是谁来吧。”



    杜如晦知道,尉迟恭回去之后,自己在此隐居的事,李世民肯定知道了。



    就看是谁来请自己了,若是来个文官还好,若是尉迟恭或者别的武将过来,自己再不出山,很可能会杀人灭口。



    杜如晦也没心思下棋了,喝着茶水沉思起来。



    忽然,许栓跑了进来,拱道:“郎君,杜公,我等从县城回来之时,遇到一个商人,要找杜公,他甚至出杜公在此隐居,所以我等便将他一同带来了。”



    杜如晦问道:“来人可通姓名?”



    “那人自称复姓长孙。”



    杜如晦猛然起身,惊喜地道:“辅!快快迎接!”



    王远跟着杜如晦,快步走了出去。



    复姓长孙,杜如晦口中的辅,那不就是长孙无忌吗?



    长孙无忌作为唐朝的开国元勋,尽力协助唐太宗、唐高宗治理朝政,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长孙无忌在唐代法制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受诏与房玄龄颁行的贞观律奠定了集中国封建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律学的一大杰作。



    又是李世民的皇后亲哥哥,李治的亲舅舅,有成为权巨的潜力,却不居功自傲,尽力辅佐两代帝王,他身为贵戚,权重而不专,对大唐皇室忠心耿耿,尽智尽力。



    历史上又对长孙无忌褒贬不一,先是诬陷刘洎与李恪,后又陷害李道宗等,最后因反对立武氏为后,而被人诬陷谋反,流放黔州,直系亲属全部贬为奴隶,长孙无忌也于黔州被逼自缢!



    真是天道好轮回!



    但无论如何也抹杀不了长孙无忌做为凌烟阁二十四功巨之首的功绩,称之为第一开国功巨也不为过。



    杜如晦还没走到院门处,便大声喊道:“辅,辅!”



    冲出门外,与一人双紧紧握在一起。



    “克明!”



    两人皆是双目含泪,令人动容。



    王远心中恶寒,辅来了至于这么激动吗,你又不搞基!



    王远细细打量一下长孙无忌,大约三十三四岁,头戴黑色幞头,身穿黑布麻衣,牵一匹枣红马。



    生的身宽体胖,浓眉大眼,三缕美髯飘于胸前,若是再减减肥,也是一个中年美男子。



    有一个特殊的地方,便是长孙无忌竟然是双眼皮。



    这在中原可不多见,但长孙无忌是鲜卑血统,这就不奇怪了。



    原因是真正的汉人都是单眼皮,秦汉以后,唐宋以前,经过了多次民族融合,汉人才逐渐地出现了双眼皮。



    王远开口道:“杜伯伯,别在外面站着了,快请贵客进去话。”



    杜如晦二人这才回过神来:“对对对,辅,快快请进!”



    王远对看热闹的几人道:“马大哥,将马匹牵去马厩,照料妥当。你们几个去食堂看看,饭菜好了给我们送来。”



    



    “喏!”



    “长孙公,杜伯伯,请!”



    “请!”



    三人进入王远房间,长孙无忌问道:“克明,这位郎君是”



    杜如晦一拍脑门,道:“忘记介绍了,这位叫王远,乃此间主人。”



    王远正在重新泡茶,开口道:“我也不是此间主人,只是暂管此处而已。长孙公,快快请坐。”



    长孙无忌并无惊讶,看来是听尉迟恭起过。



    “多谢!”



    三人围着方桌坐下,王远笑道:“长孙公的大名,子可是如雷贯耳。”



    长孙无忌摆摆,笑道:“哪里哪里,郎君谬赞了。”



    王远做了个请的势,道:“长孙公,请用茶。”



    长孙无忌端起茶杯,轻嗅一下,抿了一口,赞道:“果然好茶!敬德诚不欺我!”



    王远笑道:“杜伯伯,长孙公,你们有事尽管聊,我去食堂看,饭食做好了再通知两位。我让人在院外看着,绝对不会有人扰。”



    “有劳郎君了。”长孙无忌拱。



    王远叫上王妮,走出宅院,道:“妮,你在门外看着,别让人进去。”



    “诶!”



    来到食堂,方兴几人正在帮一些村民做床头柜。



    进入厨房,石大婶几个妇女正在炖羊杂汤。



    汤做的还是很不错的,可惜没有胡椒和香菜,简直没有灵魂。



    王远心中一动,道:“婶婶,去和两盆面粉,晚上我再教你们一道美食。”



    “好嘞!”



    石大婶大喜,立即取来面粉,和一个女人和了起来。



    王远从怀中掏出一包酵母粉,分别加了进去。



    和好的面粉端到后面火炕上,用木板盖上。



    “好了,等晚上再。稍后给我做一份豆腐一份豆芽,让他们给我送去。”



    “诶!”



    出去又去砖窑看了一会儿,二十多人在帮忙做着砖坯和瓦坯,五人看着砖窑。



    由于要日夜不停地添柴,所以他们分了两班,夜里还有五人过来。



    这若是到了夏天,肯定会有人中暑,所以打算天热了就停工。



    四周打量了一下,河流东面大片的土地,此时积雪融化,大部分显露出来。



    能够看出来去年确实耕种的大约有百亩左右,其他位置也有开过荒的痕迹,以古代井田和梯田的痕迹,或许真的有三百亩。



    自己来此接近三个月了,因为冬季和各种的事情缠身没有堪查过,这也是自己知道,终南山中山高林密,随处便可藏身。



    而且自己中还有精密地图,虽是前世的地图,与此时有些差别,但大差不差,若是与敌人对上,以自己前世的知识,可以忽略不计。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