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跟着老老头,学学怎么玩儿

A+A-

    尽管王老头在旁边着撸起袖子加油干,李乐还是多了心。



    实木家具极重,搬到最后,感觉嘴角已经泛起白沫。



    “老爷子,都拿出来?”李乐叉着腰,额头见汗,一点墙角。



    “对。”



    喘口气,李乐一弯腰,把一个个蛐蛐罐捧了出来。



    大不一,高低不同,有雕花也有光板。



    底下还带着款,举到头顶看了,什么赵子玉,吟秋馆,于玉章,袁恒盛,最后一个罐子表面还刻着刘海戏金蟾,底下一行字“大明宣德年制”。



    噫



    把罐子递出去,李乐又重新把家具原样摆好。



    再扭头时,王老头早已不见踪影。



    这是多信得过自己。



    李乐从里屋出来,袁老太太端起一个已经缺了口的搪瓷茶缸递过来。



    “渴了,喝口茶,荫凉,正好。”



    “谢谢奶奶。”



    “客气啥。”



    “吨吨吨”,一口干完,这才舒坦多了。



    取出的蛐蛐罐,就那么摆在一张红木大案上,曾昭仪背俯身,挨个瞅着。



    “王老师,这澄泥盆可少见。”



    “你怎么看?”王士乡一攥着个皮吹子,一捏着羊毛刷,正在那清理陶罐。



    曾昭仪把罐子捧在里转了几圈,指在罐口摩挲几下,又弹了弹,“到明,不过是后仿,嘉靖的面大。”



    王士乡点点头,瞧见李乐,招招,“子,过来,玩过蛐蛐儿没?”



    “没。只见过有人夜里拎着电筒,翻墙根砖头堆,拿纸筒捉过。”



    “也对,长安毕竟不是产蛐蛐的地方,最好的还是在宁阳、宁津、乐陵这几处。勇猛好斗体型大,其他地方就落了下乘。”



    “蛐蛐儿是北方叫法,南方惯称促织,趋织。这个蛐蛐罐,法上分南盆北罐。”



    “我这里还是南盆居多,姑苏陆慕镇的余窑、御窑和庙前窑三处产地为上。南盆还分阴盆阳盆。”



    “阴盆颜色发黑,适合养新虫;阳盆颜色发白,养已经伏盆的老虫。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精致。远看型好,近看泥好,细看图好,翻开款好,内窥底好,敲之声好。”



    “那北罐呢?”李乐有心多问。



    “北罐稍显粗糙,壁厚,形状单一,花纹少。但是因为壁厚,养虫隔音好,适应北方天气,昼夜温差,湿度波动”



    正着,袁老太太插话道,“士乡,给孩子这些做什么,都是些玩儿的东西。”



    曾昭仪放下罐子,笑道,“王老师,我倒是想让他跟您多学着玩。”



    王士乡一愣,抬头瞧了眼,“曾,夏作铭可过我‘玩物丧志’。”



    曾昭仪摇摇头,“老师他就是那个脾气。可这么多年,您不越玩越精神?”



    “嘿,你这马屁拍的。”



    “实话实。”



    王士乡转身招呼李乐,“咱爷们儿把这拿出去,洗洗。”



    李乐发现,今天跟着曾昭仪过来,别的没做,净干活了。



    



    院子里,李乐蹲在一个满是茶水的大木盆边上,里拿着细刷,挨个清洗着蛐蛐罐。



    王老头坐在一旁,给解释道,“这种清洗叫浴盆。每年的伏天,立秋前的一二个月左右,就要清洗一次。”



    “洗去积灰污渍之后,在阳光下进行下暴晒。等晒到看见盆底发白了,再把盆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等九月十月玩虫的时候用。”



    李乐抖抖刷子,“那这个盆样式不同,也有讲究?”



    “式样有讲究,但关键看材质和年份,老话,虫玩一秋,罐养三代。”老头指了指李乐里的罐子,“这种叫天落盖,没有眼儿,密封性好,虫养在里面,外面声音惊吓不了,适合静养。”



    “那这种带眼儿的呢?”李乐拿起一个,刻着缠枝莲纹的。



    “这种叫天落差,容易透光,吸引虫爬盆跳盆。有的虫会跳上去倒挂在这孔眼处,开盆拎扣,容易碰伤虫,而且是在肚皮上,不易察觉,上场一斗就败了。”



    “那这些玩意儿又是啥讲究?”李乐指着脚边有大有,从罐儿里取出来的半圆形的东西,青瓷的,紫砂的。有的有盖,两头通,有的没盖,两头堵。



    “大的叫铃房,的叫水盂儿。”王老头把凳子拉倒李乐身旁,捏起两个着。



    “铃房,铃铛的铃,房子的房,也叫过笼,一是开罐时候,虫儿可以躲在里面避光。”



    “二是交配用。公母虫放进罐儿里,过一会打开,看见母的在外面,就是不成,要是在铃房内,就成了。”



    “三是暑湿天气里,沾点水放进去,给虫子降温用。”



    “那这个水盂儿就是喝水用的了?”



    “对。也叫水槽。”



    李乐捏起个水盂儿,仔细瞧了,白瓷青花,底部还画着螃蟹,金鱼。



    “也都是明清的?”



    “有配的,也有一套的,年份够,但就那么回事。我桌上还有和田玉和翡翠的。都是以前宫里玩意儿。”



    “嘿嘿,您可别了,您家里我都不敢下脚,怕磕了碰了那些家具。现在是摸都不敢摸了。”李乐赶紧摇头。



    “这有什么。子,古物这东西,别想的那么金贵。正常拿放,坏不了。”



    “刷完,摆那边去晒,给你看看玩虫儿的其他家伙事儿。”



    李乐盯着画案上摆的十几样零碎,恍惚了一下。



    玳瑁的探筒,老鼠胡子做得探子,给蛐蛐称重,金丝楠做的戥子,玛瑙做成的食板。



    零零总总十几样,玩意儿,但是透着做工的精美和华丽。



    “这也是宫里的?”李乐问道,



    “差不多吧,这些年搜集了几样,有造办处的,也有民间的。”



    王士乡有些得意,搭在肚子上。



    看老头笑的像个弥勒佛,李乐忽然想起什么,从裤兜里掏出扎西坚参给的那串念珠,捋了捋,捧过去。



    “老爷子,这是我在来长安路上,一个巴尔德寺的喇嘛送我的。我姥爷他不懂,你能给瞧瞧?”



    “曾你不懂?”王士乡一边接到里,转头冲坐在一旁拿着本线装书正翻着的曾昭仪问道。



    “杂项,您是行家。”



    “行,我看看。”



    念珠在王老头里翻来覆去转了几圈,又戴上花镜瞅了。



    想了想,把念珠还给李乐。



    “好好收着吧,应该是清早期的东西,是个好东西,按佛家的话,经过历代加持,能趋吉避凶。”



    “回头,我给你换条绳子,更结实”



    还没完,就听到门外有人嚷道,“王老师,王大师,今天有肥鹌鹑,您趁给做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