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漏粉条

A+A-

    因为有些“破烂儿”可以回收再利用,作为原料深加工支持工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国家的原料短缺的困难。



    废品收购站做为供销系统下属单位,还是很受重视的,全国各地每个县城都有附设废品收购站。



    离过年只剩不到十天的时间,韩昭昭也越来越忙。



    而三子自觉和她购物的目标不一样,失散一次后,再也不愿和她搭伙逛年集了。不过供销社有紧俏商品供应,他还是会来通知韩昭昭一声的。



    而韩昭昭除了空闲时间偶尔去各大年集转转,找会收集空间里紧缺的植物种子和其他东西,她还偷偷买了一窝没劁过的猪仔。



    上次她准备买了烤乳猪的那窝猪被别人买走了,她只买回来一公一母两只羊羔子。



    京城人喜欢吃羊肉,年集上鸡才一块钱一斤,羊肉带骨头卖到了一块八一斤,比鸡贵接近一倍。



    比猪肉贵一倍多,就这去晚了还抢不着。冬天羊肉最抢,爱吃火锅的人可不老少。



    空间地方大,养群羊占地方也不多。两只羊她养大先不杀,留着当种羊。



    老话讲,猫三狗四,猪五羊六,牛七马八,等这两只羊长大了,一年就能生两胎,一胎少则两三只,多则四五只,两年后,就能繁殖一大群,她就可以实现羊肉火锅自由了!



    现在她空间里除了鸡鸭鹅外,还有猪羊狍子,要不是牛犊要价三百块,超出她的预算太多,她肯定也咬咬牙买下送进空间了。



    前世今生,她还没养过大牲口呢,真想试试!



    想到这儿,她恨恨地咬牙,她严重怀疑,卖牲口的老大爷针对她,向她漫天要价,故意不把牛犊卖给她!



    除了大肆搜刮物资,其余的时间,韩昭昭开始在家里忙着做吃的,打扫卫生,拆被子洗衣服,洗洗涮涮。



    她家厨房的火基本每天都不灭,韩昭昭翻出她奶的面起子,开始和面发面,上午一锅下午一锅,每天炮打不动蒸两大锅老面馒头。



    纯白面的、全麦的、杂粮的、糖三角、各种馅料的菜包子,用自己种出的麦子磨面做面食,各种干粮空间里存了七八箱。



    蒸够了白面的,她又开始蒸窝头,玉米面加豆面的,地瓜面的,高粱面的,各种粮食掺合在一起杂和面的,又蒸了六锅不加干菜的纯粮食窝窝头。



    空间粮食种类多,要不是她没搞到煎饼鏊子,她连山东大煎饼都想给摊出一大箱来。



    她装干粮的塑料箱比较大,一个能装成人拳头大的馒头一百五十来个。



    窝头做的跟馒头差不多大,一般人一顿饭两个就能吃饱肚子。



    但现在韩昭昭和她奶不属于一般人,祖孙俩吃了一个冬季的空间水,体质提升的同时,饭量也比普通人更大。



    就她蒸的馒头和窝头,她奶一顿饭能吃三个,而她能吃五个,另外还要喝点儿稀的溜溜缝,才能吃到九成饱!



    韩昭昭现在就是一典型的饭筒!



    怕吓着她奶,晚饭的时候,她一般和她奶吃一样多,然后半夜进空间再加一餐宵夜。



    这段时间空间里正值收获活多的时候,她没空蒸干粮,都是用电饭锅煮点米饭米粥来解决。



    也就是收完庄稼了,她才抽空压了一批鲜面条备着。



    老太太看着孙女一个人整天忙忙叨叨的,脸儿都有些瘦了,可心疼了!



    可她也没办法,越是临近过年,她们收购站越是忙碌。



    老百姓都开始大扫除,平时家里舍不得丢的东西塞的哪哪都是,临过年了觉得碍事,也舍得倒腾倒腾收拾出来卖废品。



    “哎!这几天,光头发辫子都收进来两大箩筐,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剪短发了!”



    



    老太太叹了口气,对把家里的活都丢给孙女很是愧疚,



    “昭昭,我们年前看来是放不了假了,听老王头,过年后没啥买卖,我们俩可以轮休。



    你一个人在家,也别太累了,过年也就这么回事,反正咱家没有客人,也不用走亲戚。



    简单蒸两锅馒头,年三十包顿带肉的饺子,这年也就过了。”



    韩昭昭:“您别管了!我心里有数!干不过来我找外援,三子会来帮我扫房子,莲姐和芸会来帮我做被子。



    别的咱不干,新年新气象,家里我肯定会弄得利利整整,干干净净的。”



    老太太嘱咐她:“别忘了给你姥爷、你姑家寄年礼。



    今儿个我收到你大姑的信了,是给寄了点大黄米面和蘑菇干。



    你注意着点,接到邮递单,别忘了去邮局去取包裹!”



    在亮如白昼的灯光下,厨房里热火朝天,雾气腾腾,韩昭昭祖孙俩正在漏粉条。



    地上大缸缸,大盆子盆子摆了一当地。



    里面都装了清水,是用来过凉粉条的。灶底下塞了好几个硬树根,火不紧不慢的烧着。



    大锅里的水将开不开,始终维持在八九十度的温度。



    下午韩昭昭就已经先打好芡,把粉子都和好了。



    现在已经粉团子已经非常细腻匀乎,颤巍巍的没有半点儿面疙瘩。



    老太太又把粉团子揣了一遍,这时的湿粉团更加柔润粘稠。



    “韩奶奶,昭昭,我们来帮忙了!”到了约好的时间,三子、牛家兄妹三个也来了。



    “军哥咋没来呢?”韩昭昭问。



    牛民几个在韩昭昭准备好的脸盆里洗,“我大哥今天晚上有事,来不了啦!



    咱们几个人够用吗?”



    “够用,这活简单的很!”老太太看着这帮孩子笑,都是好孩子,指使他们啥活,也都热心帮忙。



    人够用了,漏粉工作正式开始。



    老太太用新葫芦瓢钻眼做的漏瓢,从盆里挖了块湿粉团,两倒腾着扔进漏瓢内,腕一抖,湿粉如水般从漏瓢的眼里,流下来。



    截断粗头,腕使个巧劲一甩,湿粉就流进了锅里,见热水就开始成形。



    韩昭昭管第二步,用臂长的细木棍把成形的粉条捞进锅边的水缸过凉。



    牛莲管第三步,把缸里的粉条捞到第二口凉水缸里再过遍水,降温整理到细木棍上。



    接下来就该三子、牛民和牛芸了,他们仨管着往院子里准备好的架子上晾。



    “韩奶奶,今晚上外边真冷,粉条子晾上不大会儿,就已经冻的梆梆的了。”



    老太太一只端瓢,一只幅度的拍打震动,“粉条就是要立即冻上才行,这样一冻一化,干的又匀乎又快,关键是还不粘粘成一块,做出来的粉条也更劲道好吃。



    要不,咋冬天上冻粉条作坊才开,不上冻没法做粉条呢!”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