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好看的少年

A+A-

    她走后,一位老人从树后出来,边走边啧啧称奇,“不得了,没想到这丫头竟然还是个学武的好苗子,这拳打的不错呀!



    也不知跟谁学的拳?这套拳没有半点花哨,干净利索,精准迅捷,倒是很适合用于实战。



    不过,好像师父并没有教她修习内功,拳脚练得再好,也难以入流!



    可惜,太可惜了!”



    老人背着,迈着行云流水般的步子,在公园转了一圈,朝另一个方向慢慢走远。



    幸好韩昭昭没有看到他,不然肯定觉得面熟,这老头不是跟她起过争执,抢过鸟儿的那横老头吗?



    饭店门口排了一长溜儿人,一阵阵浓郁的油炸香味从店里向外扩散。



    今天早上有油条!



    由于油太稀罕,饭店很少出售炸油条,这年代的油条五分钱一根,可以分成两劈儿。韩昭昭买了十根油条,打了一搪瓷缸豆腐脑。



    今天早上饭店也供应豆汁儿,那味她不喜欢,绿豆发酵做成的,光闻着就一股馊了巴叽酸涩的怪味,老太太也不爱喝,她们家从来不买。



    她觉得,配油条当然是黄豆做的豆浆或咸豆腐脑顺口,没有这两样她宁愿喝开水。



    走到半路,身边没人。韩昭昭收了六根油条存进空间。



    老太太爱吃油条,老家把油条叫香油果子。做油条费油,卖的比馒头包子贵,老太太一年也买不了几次。



    用她老人家的话,在老家,香油果子可是能走亲戚的礼品,老百姓没事谁舍得吃?



    到家老太太刚起床,正打开鸡窝把鸡撒出来,打扫卫生。



    “奶,吃饭了!”韩昭昭去厨房找出秋天做的韭菜花咸菜和辣椒油。



    这还是她自己上山采的野山韭,找石碾压碎,加了焯水的下架茄子、嫩豆角、嫩扁豆,又放了生姜片和嫩花椒叶做成的。



    这种韭花咸菜味道重,就油条,卷煎饼,就馒头窝头饼子最香了,拌豆腐,就豆腐脑更是绝配!



    “嗯,这韭菜花咸菜够味!多少年没吃过了,幸好秋天你上山勤快,不然我还真吃不上。



    等我打听到哪有卖煎饼鏊子的,买盘鏊子回来,我教你摊煎饼。



    咱山东老家,有两个地方的煎饼最出名,一个是泰安煎饼,一个是沂蒙煎饼。



    要起来,我最喜欢吃泰安煎饼,比沂蒙煎饼细泛,好咬好嚼能搁的住。”



    泰安煎饼韩昭昭当然知道,她不但知道,她还会摊呢!



    前世她娘家就在济南和泰安中间,时候几乎家家的主食都是煎饼。



    煎饼做起来比较麻烦,要先泡粮食,再上磨磨成糊,最后再用大鏊子摊熟。



    摊煎饼一般两个人配合最好,一个人烧火,一个人摊。



    纯工煎饼,首先舀一勺杂粮面糊在鏊子上。软如纸,香气扑鼻的煎饼。



    



    她记得每次摊煎饼都要一天时间,家里一次性会磨五六十斤粮食,煎饼摊的干,叠成长方形,装进大缸里,压上个盖帘,上面再压上重物,煎饼被压的板板正正的,存放几个月都不带坏的。



    出门干活,上学住校,带上六七十个煎饼,上顿吃了下顿吃,一次性能带够吃两个星期的饭。



    有菜卷着吃,没菜就咸菜,嫌弃干巴可以泡着开水吃。



    她上学的时候,最喜欢挖一块猪大油,倒点酱油,切点葱花用开水一冲,把煎饼掰碎泡进去,连吃带喝,比煮面叶都香!



    泰安煎饼比纸还要薄,不管啥时候吃,不用加热不怕凉,干吃越嚼越香。



    摊一天,五口之家能吃一个月,农忙的时候,谁饿了拿起来就能吃,可比蒸馒头贴饼子省事多了。



    被老太太一,韩昭昭肚子里的馋虫活了,“奶,您甭管了,我赶明儿抽空就去买鏊子,回来就给您盘上。



    我也想吃煎饼了,我觉得煎饼比贴饼子好吃!刚好过几天暖和了,挖些野菜掺些黄豆糁子蒸豆腐卷煎饼里,天天吃我也不嫌腻!”



    “你知道买啥样的吗?你又没见过,还是我自己去找吧!”



    老太太不相信孙女,她吃过煎饼,但没有见过别人摊煎饼,别给她整回口平底锅回来,那咋整?



    韩昭昭心想,我不但见过,我还摊过呢,而且还摊得特别好!



    行吧,老太太想自己买就让她去买呗,大不了买回来她帮忙改进一下。



    后世摊煎饼都用器了,守着鏊子摊一天煎饼可累人了,效率又慢,干一天下来腕和腰都累的酸疼酸疼的,可不是轻松活。



    她在视频上看到过改进后的煎饼鏊子,活动的能转动,再支上半自动刮糊架,摊煎饼又快又省劲,效率更是能提高两三倍,关键是不累人!



    “沂蒙煎饼也好吃,不过现做现吃味道最好。那边的人做煎饼不用耙子,大多是滚煎饼或者批子煎饼”



    老太太聊着聊着,时候的记忆袭上心头,讲起了她太爷娶的泰安媳妇,那老太可能了,做豆腐,做粉条,摊煎饼,就没有不会的。



    她们家的孩子,耳濡目染跟她学了不少本事,战乱年代,走到哪里,都不会饿死,只恨日本子不做人,对老百姓照样下的去狠。



    韩昭昭正在听她奶忆往昔呢,就听到大门响。



    “哟,是那娘俩来了!”



    老太太放下碗,就去开门。韩昭昭赶紧收拾桌子,去厨房洗碗。



    这时,老太太领了三个人进了院子。



    打头的是身材魁梧的四十多岁的男人,穿着军装,板着脸,一看就很严肃。



    他身后跟着一对母子,女的看面相六十也有人相信,花白的头发梳了个发髻,穿着件大襟夹袄,面黄肌瘦跟逃难的难民似的。



    她里紧紧牵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那少年又高又瘦,五官长的却很好看。



    大眼睛高鼻梁薄薄的嘴唇,至少有八分像后世的香港某谢姓明星,不过个子可比谢高多了,目测足有一八零。



    可惜就是太瘦了,不好听的比皮包骨头的骷髅强不到哪儿去。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少年眼神清澈,有些不谙世事的样子。



    那双眼睛太好看了,瞅人一眼就令人心生好感,韩昭昭感觉,长这样眼睛的人,一定不是坏人。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