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夜行去天津

A+A-

    麋鹿的腿伤得检查上药,野猪得趁热乎杀出来放血。



    韩昭昭给伤重的麋鹿换了药,骨折的给绑上木板捆绑固定好。



    “你们快好吧!万一好不了,别怨我杀了吃肉。



    残疾的鹿,放生了也会被其他肉食性动物给捕食了,还不如让我尝尝鹿肉味道呢!”



    韩昭昭边治伤,边自言自语,今天这事搞的,伤了麋鹿,她心情都不好了!



    又给麋鹿拔了些胡萝卜,割了些地瓜秧。怕它们吃不饱,又抱了些玉米秸豆秸给它们。



    看它们低头吃的香,韩昭昭才松了口气!哎呀妈呀,太造孽了,今天自己差点变成令麋鹿变绝的罪人!



    想想就晦气!



    等杀起野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一股股热血冒着泡流进大不锈钢桶,韩昭昭心里堵着的这口郁气才感觉通了。



    大野猪杀了八头,光猪血不锈钢大桶就接了满满两大桶。



    撒了盐搅拌匀乎,烧半锅开水,她先煮猪血,留一盆猪血,等会儿收拾出猪肠,再灌些血肠吃。



    家里还有大半缸酸菜,等老太太回来,炖锅酸菜白肉血肠吃,她家老太太最爱这一口了。



    野猪皮厚,直接剥下来,等抽空送去鞋匠铺里,刮去油揉制了,做几双大皮鞋穿。



    春天的野猪比较瘦,浑身上下几乎没有肥肉。



    后丘,前槽,排骨,里脊,五花肉韩昭昭全都给分割开。



    她准备做些腊肉,可这时却发现空间里没有柏枝。



    “哎,抽空得提前准备些柏枝熏腊肉了!”



    处理完两头大野猪就让她忙活了大半宿,其余的六头大野猪放完血,扒完皮,只能先放着了。



    野猪们也没来的及处理,看来,明天哪儿也不能去了。



    野物猎回来只是个开始,大量的活计还在后边等着呢!



    也许可能她此后几天的行动计划要有所改变了,去延庆湿地钓野鸭子应该取消,把时间留出来,她一定要去一趟津门。



    抚摸着她的钓鱼艇,心潮起伏。



    “这么先进拉风的钓鱼艇,来到五十年代,却没了用武之地,简直太让人沮丧了!”



    韩昭昭先去好好泡了个精油澡,杀猪杀的,一身血腥味,真够臭的!



    洗完澡又给自己加了顿夜宵,韩昭昭才上床睡觉。



    老太太不在家,没人半夜敲她的门,韩昭昭索性睡在了空间大床上。



    舒服,软和,美!



    翻滚了一会儿,韩昭昭美美的沉入了梦乡。



    第二天她醒来的时候,对门的亮娘俩早就去上班了。



    院子已经被打扫干净,这肯定是亮干的。



    韩昭昭先去后院上了厕所,顺便把鸡食喂上。回到前院,先洗漱完,进空间煮了皮蛋瘦肉粥,煎了鲜汁肉包,把早饭吃了。



    然后把堂屋擦了一遍,万一来人,满屋是灰可不好看,别人还以为她奶不在家,她躲懒呢!



    韩昭昭又耐着性子在家待了一天,把昨天弄回来的猎物处理了个七七八八。



    下午,赶在亮母子回家前,韩昭昭出了门。



    



    她要去天津!



    去火车站,顺着人流,跟在一位女干部身后,她装成人家孩子的样子,没买票,混上了火车。



    哈哈哈,她终于叛逆了一次,做了个逃票的孩儿!



    半夜到了天津站,她又盯上了一位出差的中年男人,跟在他身后,下车混出站。



    出了车站,她就脱离了人群,一个人躲进黑暗中。



    她早已做好了计划,趁夜骑电动车去海边,找个无人发现的地方,放出钓鱼艇,去大海浪一遭。



    白天不能让电动车出现在人前,靠坐公交车和她的短腿步行,太浪费时间了。



    而且,她一个女孩,操一口京城口音,独自在处溜达,也很危险。



    黑夜,是她的掩护色!



    韩昭昭先进空间吃了顿美味的晚餐,把肚子吃的饱饱的,半夜两点,她骑着电动车又上路了。



    天津对她来,是个陌生的城市,前世她一都没来过。



    现在,这里还很荒凉。



    尤其是郊外,比后世的山区还要落后。



    不认识路不怕,她有地图!按图索骥,她骑车向大海的方向骑去。



    她想好了,只要大方向对了,她肯定能去到海边的。



    一路上走了好几次岔路,有一次更是骑进了庄稼地。



    好在她方向感不错,始终没有迷失方向。路没了她就收起电动车步行,遇山翻山,遇水寻桥,摸了半宿,别,天亮了,还真被她摸到了海边。



    韩昭昭坐在海边的礁石上嘿嘿傻笑,就嘛,有志者事竟成!



    这不,真被她找到海边了!看地图,这里距塘沽码头只有十几里,回去走这条路,应该很容易。



    远处,有一个村庄,看样子应该是个渔村。在地图上的名字显示为姜家庄,现在应该改名了,叫前进大队。



    村前有个码头,正泊着十几条船,两条稍大点儿的船。



    这个年代的船大都是木制的风帆船,大船长二十米左右,应该是大队集体的。



    船远远看去像碗一样大,这难道就是天津本地人戏的一根扁担挑两条的木船?



    这年代,渔民的生产工具落后的很,最好的船不过是鬼子留下的动铁船,一般会被政府分给各大运输部门或



    数量极少,渔村是分不到的。



    韩昭昭心里发寒,就凭这些比桌面大不了多少的木船,渔民们还去海里打渔,这不是老寿星上吊――嫌命短吗?



    大海可不是内陆的淡水湖泊,水面平静无波,大海的风浪可是很大的!



    就这种船,别抗风浪了,好天好地的普通海浪它们也抗不住呀,用这种船打渔,难怪渔获数量上不去呢!



    渔民们也就在海岸附近下下,能有大收获才怪了!



    她曾听后世的老人们过,这年代海捕技术落后,海水环境也没被污染,渤海湾的鱼类资源还是很多的。



    尤其是黄花鱼、带鱼、鲅鱼特别多,鱼多就不值钱,听有些渔村把黄花鱼喂鸡喂鸭子,甚至埋进地里沤肥。



    那时候她听了那个心疼哦!



    后世大黄花鱼几乎绝迹,两三斤以上的,每斤卖几千上万,有钱人挥舞着钞票还要托人才能抢得到。



    韩昭昭在礁石后找了个隐蔽背风的地儿,坐下来先吃早饭。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