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挖天麻

A+A-

    三天后,又是一个礼拜天,牛民也休假,由他骑着外表陈旧,芯子嘎嘎新的三轮车,拉着一群孩子去打野。



    包括司牛民,三轮车载了六个人,牛家三兄妹,钱三,韩昭昭和亮,重约三百斤,挤在三轮车的车斗里。



    大家嘻嘻哈哈,跟刚出笼的鸭子似的,一路嘎嘎笑着直奔大山脚下。



    找个隐蔽的地方藏好车,用链子锁把车锁在大树上,几个孩子扛着镢头,背着背篓,夹着麻袋,呼啦啦顺着路上了山。



    山脚下人挺多,老人、孩子没个闲人。



    挖野菜的,打猪草的,还有割柴火的,一个个低头忙碌,对身边走过的人没兴趣看一眼。



    “下雨就是好呀,你们看看,这才几天,野菜跟疯了似的长真快!”



    牛莲边走边撒摸,到处都是野菜,这次,绝对不会空而归了。



    即使挖不着药材,也能挖一袋子野菜回家。



    听,鸽子市的野菜,都卖到一毛钱一斤了。



    一袋野菜摁结实,重约十几二十斤,最少能卖一两块钱。



    赶上大方的,不定还能额外多换几张各种票证。



    哎,春天就是美呀,尤其是雨水浇灌后的春天,遍地都是挣钱的会!



    韩昭昭脚步不停,带着大家在山里走了两个时,终于到了一个山谷。



    这里生长着一片杂树林,其中最多的是柞树和橡子树。



    山谷中几乎都是沙壤土,树下腐质土很厚,环境湿润。



    这样的地理环境,最适宜菌菇、天麻、黄精等中药材生长。



    去年夏天,她无意间来过这里,匆匆而过时,曾经看到过天麻长箭。



    秋冬太忙,这里山路也不好走,她就没来的及挖冬麻。



    不过春麻药效也可以,挖回去,咋滴也比其他药材更值钱些,她心里一直记着这地儿呢!



    “就这一片地儿,仔细点挖,肯定有天麻。”韩昭昭让他们一人掰一根木棍,蹲在地上翻找天麻。



    “昭昭,过来看看,这是不是天麻?”



    不得不,牛莲干这细泛活就是麻利,这不,头筹被她得了。



    “我看看,是,这就是!大家都过来看看,刚下过雨,今年出芽晚,实在不会挖,可以趴地上侧着头瞅瞅,看这儿,露出个光秃秃指长黄头的,就是天麻芽儿。



    挖的时候心点,土层四五指



    尽量别弄伤了,品相不好,影响药效,更影响价格。”



    韩昭昭挖出来一个掌大的,抠干净土,让大家都来看仔细。



    一挥,“分片开挖!太的别动,留着秋后长大了再来挖。



    大的挖回去,这东西比远志丹参值钱,挖完把土填回去,明年还会再长。”



    大家一听很值钱,一个个滚了满身土,也不嫌脏,干的劲劲的。



    挖天麻韩昭昭不生,前世她就没少干,空间里还曾经种过。



    她找天麻,是一找一个准,一找一大窝。



    “哎呀妈呀,这天麻真能结呀,跟土豆子似的,找到就是一窝,一窝就是三四斤。



    发财了,发财了!



    



    昭昭,这玩意多少钱一斤呀?”



    韩昭昭:忘了去问了!



    “不知道,反正比丹参值钱。天麻是治疗”



    这个山谷里天麻是真多呀,跟有人专门种植似的,一扒就一窝。



    潮湿的沙壤土很松软,干起活来很容易,就是亮这个从来没有挖过药材的,挖的都不少。



    牛莲姐妹俩更是个贪心的,一路扫荡而过,她俩经过的土地上,除了野草,连野菜也没放过。



    林间只听到芸兴奋的叽叽喳喳声音,“姐,这边多,快过来。注意你脚下,那是婆婆丁吧?长得稀嫩稀嫩的。”



    牛莲:“芸,来撑布袋,先帮我把这半篓倒进去,拉着费劲。”



    那边,三子大呼叫,“亮,亮,快来这边,这里天麻好大!”



    亮:“等会儿,我先挖完这窝!”



    趁大家分散开,韩昭昭捡了些天麻,偷偷扔进空间,等回家种上,她又可以实现天麻自由了。



    韩昭昭没有一直挖,她背着背篓,拿着药锄到处转悠。



    她不相信,这里的土质环境这么好,不可能只生长一种天麻。很多药材都喜欢这种背阴湿润的环境。



    果然,她又在一处山坡上发现了十几株黄精。



    这些黄精看干枯的植株有指粗,打眼一看就知道年数不了。



    她心挖出了一株黄精,地下的根茎足有一斤多,一节骨一节骨的足足有十几年了。



    把去年长出的那一节掰下来,重新埋进土里,韩昭昭向其余的黄精抡起了药锄。



    大部分装进背篓,部分留种,当然,她也没忘记向空间偷渡。



    韩昭昭心里美,空间又添了新物种。



    黄精也是顶好的药材,用途广,价格高,是发家致富的又一款利器。



    等太阳下山,六个跟泥猴子似的半大孩子才背的背扛的扛,满载而归。



    药材野菜全装上车,目测今天他们收获足足三百斤。



    回城的路上,他们全都跟车步行。



    人也上车,预估快七百斤,太重了,乡间土路不好走,他们担心三轮车会压坏。



    赶在天黑前,六个人才回到家。



    “三子,你们回来了?嗬,挺能干呀,挖了一车斗野菜!



    正好,今天我家没买菜,给我抓一把。”



    三轮车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新鲜野菜,一进胡同,就遇上了庆家媳妇看着孩子在墙跟抠蚂蚁洞。



    “行啊,您回家拿篮子吧,一斤两毛钱,我也不多要您的,跟鸽子市价钱一样就行。”



    三子可不是个会吃闷亏的,张嘴就要钱。



    “啥,你们自己挖的野菜,又没本钱,咋还要钱呢?咱可是邻居,不讲人情的吗?”



    庆家媳妇是他们这片儿有名的嘴馋脸大,想占便宜,要她拿钱,跟拿刀割她身上的肉没差别。



    “瞧您这话的,毛主席教导我们,自己动丰衣足食!



    您想不劳而获,思想可有大问题。咱都是好邻居,我当然不能眼睁睁看您犯错误,让您出钱买咋了,还省了您抱着孩子跑几站地儿呢,在大门口就能拿到菜,给您省老鼻子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