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8章 争论

A+A-

    是夜,御王府。



    楚玄迟披着满身星光应酬回来。



    他身上带着些许的酒味,“昭昭,有大喜。”



    墨昭华吩咐琥珀去准备浴汤,自己则留下为他褪去蟒袍。



    她一边为他宽衣解带,一边笑着打趣,“慕迟要纳侧妃还是庶妃?”



    “昭昭又逗我。”楚玄迟抓住她的,自己宽衣,“我可是在正事。”



    “好,不逗你了。”墨昭华收敛起来,“可我们近来并无计划,何来喜事?”



    “是舅父的大喜。”楚玄迟道,“他已将西炎赶出了西陲,傍晚刚传来捷报。”



    “捷报定然是传给陛下,时间既是在傍晚,慕迟怎会知?难不成陛下刚召见了慕迟?”



    墨昭华只知他晚上有应酬,不会回府用晚膳,但并不知他要见的是谁,还以为是一些同僚。



    “不是父皇,而是太子皇兄让人传来的消息,有太子皇兄在,宫里的消息我自是要灵通的多。”



    楚玄迟今夜确实是因公务应酬,期间收到楚玄辰的消息,恨不得马上便回府来,将好消息告诉她。



    自从与楚玄辰交好后,他们之间虽不至于完全信息共享,但宫里的消息他得到的更多且更容易。



    墨昭华轻笑,“原是太子殿下,妾身还以为慕迟已将眼线安排到了陛下跟前,消息才能如此灵通。”



    楚玄迟摇头,“昭昭你可相信我,但不可太过盲目,放眼整个东陵,谁能在父皇跟前安排眼线?”



    能出现在文宗帝跟前的人,都是绝对的心腹,想要将他们策反可不容易,安排自己人则更难。



    “是啊,都知道陛下不仅生性多疑,且御下极严,李公公又段凌厉残忍,绝无人敢背叛。”



    墨昭华前世在东宫也住了几年,见文宗帝的会比较多,但每次见到的宫人都是熟面孔。



    楚玄寒还多次为不能在文宗帝跟前安排眼线,好及时掌握他的举动,而大骂下属无能。



    “舅父立下这等功劳,将来凯旋归来定是要大封,辅国公府的实力又要更上一层。”



    楚玄迟也曾立下了赫赫战功,容潇已然取代他,成为了东陵新一代的战神,有资格封爵。



    墨昭华喜忧参半,“但危也同样多了几分,正所谓功高震主,慕迟不就是个现成的例子?”



    “这确实是个问题,不过都是后话。”楚玄迟安慰,“我们先看看父皇的态度,再做打算吧。”



    ***



    昨日是大朝,今日本无需早朝。



    因着西陲有捷报传来,文宗帝昨日便下令要上朝。



    只因那士兵在宫门口过,很多人都知西陲来了捷报,但却不知具体情况。



    今日早朝之上,文宗帝当众宣布喜讯——西炎彻底被赶出了东陵,主动提出休战。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便热闹了起来,起初是高兴,毕竟边境之战已打了好几朝。



    今日只是朝,殿中都是四品以上的官员,他们开心过后大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西炎也并非真心休战,而是缓兵之计,战火这般频繁会劳民伤财,他们要休养生息。”



    林天佐率先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的党羽们立时便接收到了讯息,知道接下来该如何配合他。



    长孙睿跟着表态,“其实连年的征战,我们东陵同样是损兵折将,国库虚耗,也需要休养生息。”



    新任吏部左侍郎道:“话虽如此,但我们东陵土地富饶,国库充盈,又有良将精兵,应该乘胜追击。”



    自从马棱被定罪后,吏部便举荐了几个候选官员,但三品以上官员的任用,唯有文宗帝有权决断。



    因着林天佐的大力举荐,文宗帝最终选了他,这也是他上赶着接话的原因,要向林天佐表忠心。



    户部尚书摇头,“大人此言差矣,这些年又是打造兵器,又是输送粮草,国库并没那么充盈。”



    他是在墨韫辞官丁忧后才升任的尚书,如今已有些日子,户部掌管着财政,国库情况他自是很清楚。



    一名武将不悦的开口,“大人这话是什么意思,难不成想给他们喘息的会,还让他们卷土重来?”



    另一名武将附和,“没错,西炎人贪得无厌,在西陲大肆掠夺尝到了甜头,又岂会轻易放弃这块肥肉?”



    这两人倒不是林天佐的党羽,而是武将性格一般都比文臣要更激进些,他们便与林天的佐意见一致。



    有个文臣开口,“可这些年天灾不断,不是蝗灾,便是水患,要不就是大旱,百姓早已苦不堪言。”



    这几年东陵确实遭了不少天灾,导致赋税都收不上来,再加上还要抓壮丁充军,百姓生活更难。



    又有人道:“但作战讲究一鼓作气,难得有个乘胜追击的好会,错过这一次,下次便不知在何时。”



    边境之战虽打了好几朝,但起初是打闹,邻国只在偶尔侵犯边境,像是试探,后才步步紧逼。



    而敢步步紧逼的原因,便是在多年的试探后发现,东陵的兵力并没太强盛,他们自然趁虚而入。



    再加上东陵除了靠海的东边没国家,海上又不适合作战,另外三面都有邻国在不断的侵袭着。



    因此兵力越来越弱,以至于要派公主和亲来平息战火,但这并非长久之计,总该给邻国一个教训。



    重臣各执一词,在朝堂之上争论的不可开交,渐渐便分成了三派。



    一派主战,称之为激进派,坚持不能休战,要乘胜追击,打的西炎落花流水。



    一派则主和,称为保守派,他们觉得能夺回城池便足够,并无继续打下去的能力。



    还有一派是对双方都不赞同,保持中立,但这一部分人也是各怀心思,想法并不一样。



    比如有些是在静观其变,看哪一派占上风,届时他们再见风使舵,附议有优势的那一方。



    有些则是既有心想休战,又不想这么容易休战,那太对不起西陲将士们的浴血奋战。



    楚玄迟便是这种心思,而且他在等待时,准备等那两派争论的差不多了再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