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再见海瑞

A+A-

    大暑的天,皇帝却从不用冰块降暑。



    三九的天,皇帝不用炭火取暖也就罢了,穿的也不厚实,甚至都不关窗,这实在是匪夷所思。



    尤其是经常被召见的大员,



    每次从宫中出来,都冻得直哆嗦!



    可皇帝却无丝毫异样,面庞红润,神色如常,好似严寒并不能影响到他分毫。



    有先例在,群臣不由也泛起嘀咕。



    难不成真让他给学到了精髓?



    时下,皇帝御极已逾二十载,最早也表现了龙体欠安,加之多年没有诞下子嗣,群臣想当然的以为,皇帝会与武宗、孝宗无异。



    毕竟,献皇帝也不长寿。



    可如今



    没人再这么想了。



    所有人都有种强烈的预感,皇帝的时间还有很长,很长,超出预期,甚至创纪录的长。



    事到如今,可没有人再觉得自己能熬走皇帝了。



    虽皇帝登基很长了,可皇帝并不老,是春秋鼎盛的年纪也不为过,何况皇帝修仙好像真修出了门道。



    单就是那股子精气神儿,以及充足到过剩的精力,比之年轻伙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内阁的票拟,几乎没有被原采纳过。



    哪怕是正确的,哪怕是符合皇帝心意的,皇帝也会稍作丁点改动。



    虽不影响社稷民生,却让内阁颇感压力。



    至于别有用心的善举,则是会遭到皇帝严厉训斥,不是叱骂,就是罚俸。



    如此一个精力旺盛的皇帝,令诸多大员,时刻精神高度紧张,苦闷又心累。



    幸赖,皇帝也会在某些事上,选择性的目盲失聪,给予了一定宽容,这才不至于让那根绷紧的弦断掉。



    不过还是相当难受



    渐渐地,投向严嵩亦或投向皇帝的官员多了起来。



    皇权进一步得到长足进步,龙威愈隆。



    渐渐地,皇帝的主张反对声少了,反对力度也了。



    朝堂虽不至于是皇帝的一言堂,却也远超武宗时期,比孝宗更是不知好了多少,比之宪宗都不遑多让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还不是皇帝的极限。



    皇帝如此操作下,未来皇权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庙堂之上从不乏能人,自然预想到如此下去的危害,然,分析局势头头是道,真到了做的时候,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一边想削弱皇权,一边又怕自己沦为牺牲品



    严嵩一派的‘大口吃肉’,严重干扰了‘市场情绪’,群臣之间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拧不成一股绳,又有多大力量?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嘉靖二十二年,一条鞭法终于真正意义上,在大明各省、府、州、县,全数推行。



    执行的力度、成效,以及暗中反对的力量,有大有,各有不同。



    不过,大体上一片向好,区别只在于好的程度不一样。



    嘉靖二十五年。



    燃料补给站整个体系的建设,终于彻底完善,煤炭开采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以及蒸汽船铸造体系成熟,一艘又一艘的蒸汽船开始大规模地陆续下水



    随着大量的蒸汽船被投入使用,水上运输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朝廷赋税也得到了增长



    原因无他,水路不存在逃避沿途税卡的可能性。



    嘉靖二十七年,水路运输成本降低到,只有陆路运输的六成,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加,赋税自然也得到了一部分的增长。



    全大明各地推行一条鞭法的好处,终于彻底显现出来,田赋也提高了许多。



    可饶是如此,赤字依然存在,国帑还处在入不敷出的阶段,不过,赤字得到了相当程度上的缓解,且国帑太充盈了,财政根本不存在危。



    朝堂之上,君臣的忧虑彻底消弭。



    李青没有再出现在群臣视野,期间除了黄锦,没有任何人见过他。



    这些年,李青除了偶尔回金陵,与李浩、李雪儿、朱厚照聚一聚之外,大多数时间都在带着师弟满世界的走。



    除了大明,交趾、满剌加等东南亚诸国,也走了一遭。



    让师弟们见世面的同时,李青的意图、主张、底蕴,也逐一透露给了一众师弟。



    



    嘉靖二十八年,秋。



    李青路过海南省城,碰巧遇上秋闱放榜,便在桂榜前驻足观望,瞧一瞧大明新鲜出炉的举人才子。



    突然间,一个名字吸引了李青的注意。



    



    ——海瑞!



    虽然比我预想的晚了许多,可总归是考上了李青思及海瑞,十分欣慰。



    突然,人群中一道声音响起,“李先生?”



    李青觉察是在叫自己,循声望去。



    只见一个身着灰蓝色长袍,瘦瘦高高的中年人,正在朝自己快速走来。



    李青愣了下,这才确认来人身份。



    正是举人海瑞!



    “好久不见。”李青笑着指了指桂榜,“恭喜啊。”



    海瑞十分惊喜,不过,相较于喜,终究是惊更多。



    十余年不见,李青却是没有丝毫变化,如何不惊?



    “李先生,你怎么怎么”



    “此处不是话的地方。”李青罢,先一步走出人群,海瑞压下惊奇,忙也跟上



    最终,二人在一家酒肆落座。



    李青点了一壶酒,四样菜,这才朝海瑞笑道:



    “多年不见,你可成熟了不少啊。”



    海瑞摸了摸自己的脸,干笑道,“我可比不了先生,乡下人”



    海瑞突然止住话语,惊奇道:“这都多少年了,你怎么一丁点变化都没有啊?”



    当年京师发生的事,别海瑞,就是绝大多数地方官都不知情,无他,宣扬李青的存在,于京官而言没有丁点好处。



    此外,没有亲历的地方官员,偶有听闻者,也根本不信。



    李青的秘密在京官之间不再是秘密,可在地方官员之中,并不被人得悉。



    面对海瑞的询问,李青沉吟少顷,如实道:



    “我是李家人,可我也是个道士。”



    “???”



    海瑞不理解,“这有关系吗?”



    李青嘿嘿一笑:“这你就不懂了吧,道士可都是养生高。”



    “养生”海瑞新奇,“养生竟有如此功效?”



    “想学啊?”



    “学”海瑞摇头苦笑,“分别这么多年,我才得以中举,今我已不再年轻,却未有所成就,岂能再浪费光阴于其他地方?”



    顿了下,“今先生已高中了吧,来此可是公干?”



    金陵李家拥有什么样的资源,海瑞不清楚,可他知道,没有李家请不来的先生,也没有李家找不来的书籍。



    再,李青并非纨绔子弟,无论品性,还是谈吐,亦或行事,皆是上上之选。



    十余年过去,李青万无不中之理!



    李青挠了挠头,干笑道:“其实我并未考取功名。”



    “啊?”海瑞大感意外,“这是为何?”



    李青清了清嗓子,道:“你看哈,李家是勋贵,家族又有子弟担任武将,还经营着偌大的生意,如若再进军文官,未免吃相过于难看,不能啥好处都让李家占了是不?”



    “这”海瑞不禁惋惜道,“原来是家里人不同意”



    “没啥可惜的,官场也没什么好的。”李青笑吟吟的举起酒杯。



    海瑞与李青碰杯,饮下杯中酒水,轻轻道:“若旁人这种话,我是不信的,可出自先生之口,我相信。”



    “不过,大明从无规定勋贵子弟不得做官,且有不少勋贵子弟都通过科举做了官,其实,这也没什么。”海瑞叹道,“以先生的学识,不做官太过可惜。”



    李青问:“你不觉得李家已经占据了非常庞大的资源了吗?”



    海瑞怔了怔,颔首道:“确实占据了太多资源,可这有什么?良善之人又品学兼优,何以不能为国效忠,为民效力?再者



    “李家虽显赫,却未尝没有比李家更显赫的存在!”海瑞道,“纵观李氏家族这近百年的作为,绝对当得起为国为民。对上,缴纳海量赋税,捐献蒸汽技术;对下,施恩于民,也不兼并土地。还为大明粮食增产做了巨大贡献比李家更显赫的家族子弟,都做不到这些。”



    大明公、侯、伯,单从爵位来看,李家不上不下,可没哪个勋贵敢比李家显赫。



    李青知道他指的是什么。



    ——朱家藩王宗室。



    该不,藩王宗室除了吃喝造人之外,还真没啥用,不鱼肉百姓都算心善了。



    可大明藩王落得如此境地,还是因为那对叔侄。



    当侄子的不放心叔叔,当叔叔的做了皇帝之后,也不放心兄弟、侄子。



    痛恨侄子的叔叔,在取得成功之后,却是与侄子共情起来。



    自打永乐朝起,大明诸藩王就真没什么用了,只能给朝廷财政造成负担。



    不过,在隔代继承制、淘汰制,以及正德朝的宗禄永额制度下,如今大明藩王宗室,虽仍占了不的朝廷开支,却已然上升不到威胁财政的地步了。



    可饶是如此,对这些个藩王宗室,官员仍是心有不平,可以相当不待见



    李青失笑道:“不我了,你吧。”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