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简直血赚

A+A-

    第64章简直血赚



    “陆鸣啊,别的不提,你不会不知道商人们是什么样子吧。”



    刘彻觉得陆鸣要么是另有所指,要么就是有些想当然了,



    “前几年山东大旱的时候,为了赈灾,朝廷真的有向商人们借贷,用后世的话,那就是高利贷,借一万要还一万三千六百文的。”



    实际上,和商人们的其他放贷相比,这笔钱的利息已经算是很低的了,商人们没敢搞九出十三归的把戏,



    只是卡着朝廷允许的最高利率要钱,



    但刘彻还是很不爽。



    “他们怎么会乖乖配合,真要是按照这个利率借钱,以后朝廷该怎么还?”



    刘彻完,忽然眉头一皱,猛然间想到了什么,



    “粮价,借贷。”



    重复了两遍之后,他突然笑了出来,



    转头看向卫青和霍去病,



    “你们俩猜到他要怎么做了么?”



    霍去病刚要话,却被卫青抢先一步,



    “陛下,请恕臣愚钝,没能想到陆鸣要怎么操作。”



    霍去病把原本要的话咽了回去,



    不动声色道:“陛下,打仗的事我擅长,这种事超出我的范围,还请陛下为我解惑。”



    “朕先,陆鸣你听听是不是这么想的。”



    刘彻满脸自信,



    在大汉,不管是权贵官员还是富商豪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钱多了就要买地。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地主。



    他们里的田地最多,所拥有的粮食自然也最多,粮价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甚至比一般百姓更大。



    “朝廷用平准法收粮,保证一个可观的价格,优先收购普通百姓少量的粮食,



    豪强富商也想把粮食卖给朝廷的话,就爆出消息钱不够用,需要向商人借贷,给他们利息,再约定一个合适的时间来偿还”



    刘彻完后,得意的看向陆鸣,



    “朕猜的对不对?”



    “对,陛下慧眼如炬,一下就看穿了臣的想法。”



    陆鸣连忙点头,其实他不只是这么想的,还要配合些其他的段,尽力从豪强商人中搞钱,



    但刘彻都这么了,其他办法还是下回再的好。



    “来人,召桑弘羊进宫。”



    具体操作,还需要这位大汉首席经济专家来操盘。



    回府的路上,霍去病悄悄问,



    “陆兄,用豪强商人的钱来办事,你还有别的办法么?”



    他的直觉告诉他,陆鸣一定还有别的想法。



    “想给皇家银行拉存款。



    我也知道他们不会愿意把自己的钱放到银行里,但可以利诱,



    比如科学院研究出来点新东西,谁想合作的话要交大额保证金,存到银行里给他们银票,三年以后全额返还,



    这期间允许他们成为银行客户,给他们提供方便。



    谁想优先种植新粮食的也是如此。”



    霍去病没再话,好吧,他果然还是适合打仗,



    这些玩战术的心都脏,



    嗯,他也是。



    



    翌日,众人排队等着进宫早朝时,



    陆鸣走到汲黯身旁,



    “今年粮食丰收,可惜粮价太低了,谷贱伤农,朝廷应该想办法解决。”



    话时,陆鸣没有刻意压低声音,周围的人也能听到。



    



    汲黯眼睛一亮,了解。



    他治下的地区,原本就有朝廷的试验田,今年的收成比其他地区还要好一些,粮价最近越来越低,



    再加上明年要推广新粮食的消息愈演愈烈,收粮商人们更是趁压低价格。



    他正想着做些什么,没成想陆鸣主动找他来了,



    那就意味着他也有办法,自己配合就好。



    朝会时,汲黯直接站了出来。



    “陛下,得益于新式种田法,今年各地粮食产量大有提高,但价格却一路下跌,臣治下粮价已经跌破八十文一石,



    朝廷若是再不想办法,恐怕会谷贱伤农。



    当初魏国的李悝曾实行平籴法,用来平稳粮价,臣请陛下效仿此等先例。”



    朝廷平稳粮价早已有之,大名鼎鼎的李悝就曾施行过此类政策,



    汲黯近年来的思想有所转变,不再是以前那种无为而治的思路,否则也不会想到借鉴李悝。



    “陛下,臣等附议。”



    窦桑林和傅偃几人立刻站出来表示支持,



    他们家中的田地都很多,产粮也很多,如今也收到粮价下跌的困扰。



    要是以往的话,他们可以囤粮,甚至还可以压低价格收购百姓的粮食一起囤积,



    等到粮价提高的时候再卖出去,反正他们囤得起。



    但眼下新粮食推广在即,新式种田法推广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以后的粮食产量会越来越大,



    朝廷又要停止对外用兵,粮价大概率是一路下跌的。



    当初文帝时期,一石粟米最低都不到二十文钱,



    有这个先例在,他们对未来的粮价并不乐观。



    刘彻和陆鸣对视一眼,



    没想到事情进行的这么顺利,既然他们自己主动往里跳,那就更不需要客气了。



    “陛下,右内史和彰武侯所言着实有道理,臣也表示赞同。



    有新式种田法和新粮食的加持,以后的粮价会越来越低,朝廷确实应该早做打算。”



    陆鸣的话一出口,窦桑林几人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粮价一定会继续下跌,陛下鼓动朝廷平稳粮价。



    有汲黯带头提出要保障百姓的利益,占据道德制高点,



    窦桑林这类人还能趁维护自己利益,



    朝堂上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朝廷必须进行干预。



    工具人桑弘羊趁上场,提出平准制度,



    在长安及各处主要产粮地设立平准官,建立平准粮仓,



    根据当年粮价涨跌,用合适的价格收购百姓中的粮食。



    原本的平准制度是针对市场上各种商品进行广泛调控,



    但眼下粮食最重要,桑弘羊只能先从粮食开始。



    没人站出来阻挠,整个过程顺利的无以复加。



    唯独在收购价格上略有波澜,



    窦桑林等人期待价格能高一些,不管是他们还是他们的亲朋好友都能趁获利,



    他们提出收购价格要维持在一百文一石。



    但桑弘羊坚决反对,



    “陛下,明年的粮价一定会继续下降,甚至是大幅度下降,



    以后未必不能重现文皇帝时期一石米十余钱的盛世景象,



    价格太高的话,朝廷根本负担不起。”



    最终,刘彻拍板,定下长安地区一石粮食九十文的价格,要比市场价格高十文左右,其他地区也依照遵从。



    窦桑林等人非常高兴,他们提出一百文的时候就没想过陛下会同意,



    甚至做好了八十文的准备,



    九十文的价格对他们来简直血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