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粮食评比

A+A-

    翌日,早朝。



    “陛下,臣等辨别出了古鼎的来历。”



    孔安国出列奏报,眼睛顶着两个黑眼圈,却没有疲惫之感,反而满脸兴奋。



    啊?



    刘彻有些意外,朕都不在意的事情了,你怎么还非要找到个结果,难不成真的找到了线索?



    董仲舒此时也出列上前,“陛下,孔博士找到了古鼎上铭文的出处,我等辨别后一致认为可以证明古鼎的来历。”



    陆续又站出来几位太学博士,全都愿意为此站台。



    “那就吧,你们是怎么辨认出来的。”



    刘彻不在意鼎的意义,但对于鼎的来历还有点兴趣,毕竟是陆鸣在如此凑巧的情况发现的,下能辨认出来也好,减少一个疑问。



    “陛下,此事还要从臣去鲁王封国取回的古文经书起。”



    孔安国把厚父竹简的前因后果都讲了出来,



    想要确定古鼎的来历,需要先讲清楚厚父竹简的来历,才好让人信服。



    刘彻眉头一挑,没想到当初陆鸣透露的信息还能在今天发挥作用,



    陆鸣也听的一阵惊讶,这么巧合的么,两个东西的来源都和自己有关,



    什么叫气运之子啊,叉腰。



    “臣等根据厚父中所列的文字,推断古鼎上的铭文乃是夏朝的文字,所以才与后世各种文字有所区别,但是又一脉相承。



    根据鼎上铭文,推断此鼎历史悠久,乃是夏朝时所铸就的。”



    大殿中一片沉寂,大臣们死死盯着孔安国,想要从他的表情上辨别出真假,不是他们不相信孔安国,实在是这个消息有些突然。



    一尊不清来历的古鼎,一下子就成了夏朝时铸造的鼎,夏朝的鼎,那不就是禹王铸造的九鼎么。



    “孔博士可否把厚父拿出来给我等观看一番。”



    汲黯有些急不可耐,



    虽陛下对天命的看法有了转变,不再受那些儒门弟子的影响,但要是真的能确定这尊鼎铸造于夏朝,



    那不是妥妥的锦上添花么。



    足以明,陛下的决定连九鼎都赞同,鼎确实不是天命的象征,陛下的对。



    孔安国早就准备好了,从怀中拿出竹简,请众人过目。



    朝堂众人拿过竹简仔细查看起来,



    竹简上的文字虽然也不好辨认,但有些人家中有传承,比如汲黯,他们家一连七代都在朝中为官,堪称家学渊源。



    “果真如此,”



    看了一会后,汲黯确定了竹简上的内容,



    “陛下,臣请陛下把古鼎再次搬运到大殿中,重新进行辨认。”



    不多时,古鼎被运到大殿中,汲黯等人上前一番查看,对照竹简上的内容一个字一个字的核对。



    “陛下,臣也认为此鼎是夏朝所铸造的鼎。”



    汲黯开口,认同了孔安国等人的判断,这尊鼎就是夏朝的。



    以他的信誉,没有人会觉得他是为了迎合刘彻才会这么。



    这尊鼎竟然真的是夏朝的!



    群臣中一片哗然,谁也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



    “臣等恭贺陛下,有德者九鼎自现行,此鼎足以明大汉乃是代承天命,陛下乃是有德之君。”



    赞美声,附和声络绎不绝,整座朝堂上充满了这样的声音。



    



    陆鸣悄悄打量着,刘彻脸上的表情果然是有点得意,



    对他来,这真的是意外之喜。



    刘彻一摆,“朕已经过,天命在德不在鼎,此鼎是夏朝的还是周朝的都不影响什么。”



    他定下的事情,怎么会轻易改变,不在意就是不在意了,



    不管这尊鼎是哪个朝代的,都不会改变他的决定。



    刘彻已经明确表态,但朝堂上很多大臣还是在变着花样的恭贺着,



    反正就是陛下的对,冥冥中自有天意,此鼎就是证明。



    陆鸣忽然发现,这才叫身不由己啊,一群人想尽办法恭维你,



    的话还有依据,符合大众认知,你总不好处罚人家吧,



    恭维的话听多了,不知不觉中难免受到影响。



    猪,你要挺住啊!



    “朕的话,此前就已经清楚,不会因为这尊的的来历而有所改变。”



    刘彻声音极为坚定。



    陆鸣暗自鼓掌,恭喜你,终于没有被天命所击倒。



    “要是天命,秋收即将来临,田里的粮食就是天命,



    朕决定搞一次产量评比,所有种植新粮食的人家,分类进行评比,



    红薯、玉米和土豆,每一类新粮食的亩产前三名可以获得嘉奖。”



    话音落下,朝堂上众人又是被惊的目瞪口呆,



    陛下这是在效仿孝文皇帝么?



    孝文皇帝在位期间,大力实施轻徭薄赋,并且对种粮水平高的人进行过嘉奖,



    没想到陛下要重现这件事,再和新粮食初次推广后的第一次丰收结合在一起,



    简直就是大汉种田史上最伟大的操盘。



    陛下,请收下我的膝盖。



    当然,大臣们不会脑海中没有“收下我的膝盖”这种词语,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陛下圣明,此举必然能激励天下百姓努力耕种,不断提高粮食产量。”



    大农令郑庄最为激动,涉及到他的主管领域,又是赶在即将秋收的时候,



    不定又能在史书上记录一笔,想想就高兴。



    谁大农令不好干的,这大农令简直太好干了,什么都没做,就有政绩主动飞过来。



    秋收临近,没有什么事情比收获粮食更重要,



    刘彻的决定迅速获得众多大臣的支持。



    “陛下,臣建议大汉原有的粮食和三种新粮食一同进行评比,如此更能展现出新旧粮食之间的产量差异,



    有助于三种新粮食更快速的进行推广。”



    不对比,怎么更好的宣扬新旧粮食之间的产量差距有多大,



    天下人不知道差距有多大,怎么能体现出朝廷做出了多大的功绩,



    此事不仅要办,还要大张旗鼓的办,对比的越仔细越好。



    不单要比产量,还要比从生长周期,种植方式等各个方面,新粮食全方位占据优势,一定要好好比。



    朝堂上很快达成一致,气氛十分欢快。



    以关中地区为界,粮食产量评比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