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完了,背完了。

A+A-

    别的不,宫里的乐师还是有本事的,最起码敲鼓这项本事就很厉害,能鼓舞人心。



    不像楼观学里学习君子六艺中“乐”的那批学子,他们敲鼓和宫里人敲鼓就是两个极端的世界,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宫里的鼓声激动人心,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好好的一个鼓,楼观学那批学子应是敲成了,捅捅它,捅捅它,它不捅它,它捅它,它捅它,捅它捅它捅捅它



    这时候剪刀内侍走了过来,他给颜白倒了一杯酒之后轻声笑道:



    “县公,陛下问,如此盛会能诗否?”



    颜白摇摇头,带着歉意笑道:



    “你告诉陛下,就子江郎才尽,脑子如今干巴巴的,没有一点点的诗词,让陛下可以问问其他人,上官仪啊,老许啊,魏公啊,这些都是难得的才子呢!”



    剪刀内侍闻言笑了笑道:“陛下就知道你会再三推辞。



    陛下了,如果真的做不出来,就让奴呆在您身边,看着您喝酒,不定这酒水喝的多了,文采就来了,来,颜县公,干了这一杯”



    颜白捏着鼻子喝了一杯酒,剪刀又倒了一杯酒。



    这时候大殿中已经有人注意到剪刀内侍呆在颜白身边,慢慢的,注意的人越来越多了。



    他们都知道陛下想让颜白做什么,个个笑呵呵的看着,李崇义这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反而过来和颜白碰杯。



    “喂,墨色,你是不是不行了?”



    颜白最讨厌别人自己不行,男人怎么能不行呢,斜着眼看了李崇义一眼,颜白满不在乎道:



    “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怕我写了,今后就没有人再超越我了,侧面反映你们所有人都不行了!”



    李崇义闻言笑呵呵道:



    “我的确不行,我要是行,去那劳什子平康坊还用花钱?她们给我钱才是,来吧墨色,让我们看看今日有什么大作?”



    李二斜着眼睛看着颜白。



    先前一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这些年的中秋佳节无一人敢作诗,如今看样子,这子脑子里面又有。



    挥了挥,鼓声停,编钟止,大殿瞬间安静。



    “颜县公,你作,朕亲自誊写如何?”



    颜白飞速把里的羊肉吃完,站起身,胡乱的抹了抹嘴道:



    “陛下,臣可以作,但无论好不好,我作完了之后您能不能答应我一件事,事也就一句话的事情,举之劳都算不上!”



    群臣哗然。



    李二闻言眉头扭成一个疙瘩,他觉得这子是真的难缠。



    自己都给他了天大的面子,他还敢张嘴提条件,可一想到颜白脑子又有佳作,心里又忍不住痒痒,想知道到底是什么。



    忍着打这子一顿的冲动,低声道:“你要什么?”



    颜白叹了口气,低声道:“楼观学一直在教授孩子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好,颜家有很多书,对着书本教没有多大问题,射也好,薛仁贵当教习的时候教了很多人。



    御也不难,楼观学的马不少,书和数就更简单了,先生们都会,李淳风先生更是佼佼者中的佼佼者。”



    李二听的有些烦,忍不住道:“直接你要什么?”



    颜白抬起头不好意思道:“六艺之中楼观学里面的乐是最差的,今晚听宫中乐舞有感而发。



    臣恳请陛下,能不能给楼观学派几个专业的乐师过去,教教孩子们怎么学习乐理,弥补下他们的短板!”



    李二大袖一挥:“准了,明日就给你派两个去!”



    颜白闻言赶紧道:“陛下,楼观学三千多人,您派两个怎么够,就算把他们大卸八块也教不了几个孩子,您再多给几个”



    “那你你要几个?”



    颜白露出不好意思的腼腆微笑,伸往左边一指,害羞道:



    “臣觉得这一点倒是很合适!一百多人,教三千多孩子,臣觉得极为合适!”



    李二闻言,指着旁边那一群乐师,不可置信道:“你他们?朕得整个大乐署?”



    颜白觉得李二模样有些吓人,见他好像要发怒了,忽然改口道:“一半,一半也行,臣不贪,但臣爱实话,两个人是肯定不够的,就一半吧。



    不能再少了,您是陛下,给少了彰显不出您的气度来,给多了吧,臣又觉得不好意思,不给吧,又不合适”



    这时候,李承乾走到李二身边声道:“父皇,宜寿县公喝高了!”



    “哪位高做的好事?”



    李承乾瞄了一眼呼呼大睡的令狐德棻老先生,低声道:“令狐德棻和独孤某两位老先生。”



    李二咧嘴一笑,猛灌了一大口酒。



    想着今日是上元日佳节,贞观十三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于是强忍着火气:



    “先听听你的大作,如果胡言了事,滥竽充数,漠北还缺少放羊的,你性子洒脱,放羊最合适”



    颜白端起酒碗,抿了一口,然后朝着众位道:“不好意思诸位,子献丑了,大家好好地记着,子出口必是精品,绝无滥竽充数之。



    今日上元佳节,祝大家身体安康,一首元夕送给大家。”



    



    李二拿起了笔,这时候颜白口中的第一句也出来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李二点了点头,很不错,很应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上元日的万千如灯笼的灯花,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



    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



    很贴切。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众人这次在慢慢的回味,没有觉得有什么特殊,只觉得颜白描写的很贴切,长安的繁华热闹,仿佛就在眼前令人目不暇接。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第三句一出,李崇义眼睛一亮,没有想到颜白也是同道中人,逛街的时候和自己一样也爱看美丽的妇人。



    就在大家认为颜白真的写不出什么出彩的大作时,颜白的嗓音突然拔高,最后一句脱口而出。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李崇义抚掌大笑:



    “妙哉妙哉,想不到墨色也爱美人,跟我,我看看是哪家的娘子能让你动了情,还千百度,灯火阑珊处,来来,酒”



    李晦死死地捂着大兄李崇义的嘴巴,低声道:“大兄,墨色的不是美人,这里的那人是多重性的,法上叫做“隐以复义为工”。



    意思是,“诗有内外意”,一象两意方成一意象,但正如一诗可多解,一象三意、四意,也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情。”



    “这么复杂啊!”



    “啊,那以后别人给我的写的信我到底该怎么理解,表面的意思,还是去好好地琢磨一下内在意思?”



    李晦没好气道:“关我屁事,又不是写给我的。”



    李二已经誊写完,细细地琢磨了一下越看越喜欢。



    从词调来讲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



    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



    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李二抚着长须,大笑道:“妙啊!”



    马周羡慕的看着颜白,扭头对身边的魏征道:“墨色心胸发其才气,改之而下则扩,起二句赋色瑰异,收处和婉,真乃神人也!”



    朝臣议论纷纷,武将纷纷叫好。



    他们就是这样,只要是作诗的人是出自武勋这个大集体,无论作的有多么的狗屎,他们都会毫不吝啬的大声夸赞。



    然后学着文人的样子大喊着:当浮一大白!



    李绩抿了一口酒,淡淡道:“墨色心里还是有委屈啊,曲高和寡,他这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啊”



    程知节闻言没好气道:“你这牛鼻子老道,学了点酸文,懂个屁,等我们老了他必然是六部中的一部尚书!”



    酒气上涌,教育的滞后性如一柄回旋镖击中颜白的胸口,颜白此刻终于重新体会到了蓦然回首,灯火阑珊这一句的心酸。



    看着众人,颜白着了魔般继续喃喃道:



    “古今之成大事,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我这是到了第几境?”



    颜白呆呆地坐在地上,用自己才可以听到的声音,低声苦笑道:“完了,先前学的背完了,就剩下瀑布,和床前明月光了”



    群臣骇然,不可置信的看着颜白,短短的一句话,三句警示半阙,三句都是让人回味的经典,颜白这是要做什么?



    他脑子里面还有多少东西。



    他在这里成就大儒?



    不对



    为国征战突厥、吐谷浑,建设泉州新城,此为立功,创办楼观学,让贫寒学子有了出头之日,此为立德。



    诗书传家,人生起落,国子学白墙上师历历在目,如今这一句更是在总结过往,他是在立言?



    他要立地成圣?



    在这里立地成圣?



    他才多大啊,这还让人活不活了啊



    (释: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作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不过,“立德”有赖于见仁见智、众口难调的外界评价,就是随性比较强,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