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就死了个最倒霉的

A+A-

    奥军如蜂拥般涌出谷道,沿路大展旌旗,恍如无人之境般走在这条罗马时代修建的石子大路上。



    盖里乌斯没有走过这条罗马军用大道,他有限的青春年华大部分奉献在了高卢和伊比利亚,但这不妨碍他尽情欣赏自己国家的伟大杰作。



    “就算再怎么看,罗马也不会复活的,她被你们这些独裁者毁灭了。”



    当然,如果法罗别一直在他耳边逼逼赖赖就更好了。



    奥军毫不掩饰行军的动向,已经提前在库夫斯坦摆好“鸿门宴”的利奥波德自然通过雪花般飘来的急报看了个正着。



    在看到边境巡察官在急报里书写的“敌人军阵向北”的字眼后,沉稳如利奥波德也不禁长出一口气。



    还好,这场生死存亡之战,他赌对了。



    博罗诺夫果然如他所料,不敢弄险。



    换成年轻气盛的将领,这时候也许已经趁其不备一鼓作气地冲进因斯布鲁克,搅乱他的棋局了。



    他接过属下人递上来的蒂罗尔羽毛盔,随盖上脸甲,沉声下令:“一切尽在计划之内,出阵!”



    450年,九月一日。



    以奥军一道悠长的军号作为标志,奥蒂之间正式打响了这场哈布斯堡家族的内战。



    交战双方分别为蒂罗尔公爵利奥波德亲自率领的主力部队,包括半数常备役与半数征召役在内,总计军力五千五百人,后勤的民夫未计其数。



    与日耳曼尼亚第一军团长盖里乌斯统帅的奥方,主要以常备役与雇佣兵组建的主力军团,总计军力七千人左右,几乎没有后勤人力,主打的就是一要么一拳把人打死,要么一拳被人打死。



    维也纳方面已经压榨不出更多的财政支持,留镇首都的恩里克和艾伊尼阿斯联名书写了二十多封书信,言语近乎恳求,跪求罗贝尔降低战争烈度。



    哪怕在贝尔纳多的王立银行全力放债的支持下,皇家财政依旧濒临破产,实在禁不起更多折腾。



    萨尔茨堡战争结束后,奥军被迫解散了绝大部分的民夫,重武器和辎重大部分也留在了本土。



    如果利奥波德提前获知了维也纳的财政危,巩固阵地对他而言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但他没有这样做。



    利奥波德做出了一名有傲气的大贵族理所当然的决定——摆开阵势,正面迎敌。



    哪怕大军的一部分忙于围攻因斯布鲁克,另一部分在恩斯特下围攻弗林肯贝格,导致他的兵力处于劣势,他依旧不打算退缩。



    九月一日正午时分,利奥波德于茵河南岸依托仅有的一座碉堡背水列阵,宽旷的原野得以令五千五百人的军伍完全展开。



    另一方的奥军进入战场的时则略微延后片刻,直到下午两点左右才展开了阵型。



    盖里乌斯根本不需要罗贝尔留给他的望远镜,就可以凭直觉感受到敌人的兵力和质量都在己方之下。



    丰富的经验告诉他,敌人在这种情况下还敢出阵,必然留有后。



    但当他的余光瞥见迎风飘舞的军团军旗,再看看下金发碧眼的士兵们,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催动他立刻下达了进军指令。



    时隔不知多少个春秋,他再次以军团长的身份站在热血沸腾的战场上。敌方仍旧是熟悉的日耳曼蛮族,他指挥的依旧是“罗马帝国”的士兵——虽然拉丁人纯度为零,但他又不是没招募过日耳曼雇佣兵。



    神罗也是罗,赢!



    随着一声悠扬的军号,人数占据优势的奥军开始向北前进。



    在意识到敌人没有被自己的空城计震慑住后,年迈的利奥波德仰天长啸,几乎在同一时刻同样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蒂罗尔军摆出了最朴实无华的纵列阵——弩在前,步兵在后,骑兵护卫两翼,贵族骑士安插于各级,担任军队的指挥链。



    除此外,利奥波德另在后方隐藏一支集合了近半数贵族骑士的冲击方阵,以为在千钧一发之际奠定胜利的压舱石。



    熟悉老公爵的人都了解,他不喜欢深研所谓的军阵,于他而言,战争是一场展示贵族荣耀的伟大厮杀,英武的骑士们是战场最关键且唯一的主角。



    如果这辈子还有会,朱利奥应当和他很有共同语言。



    “哎呀,晦气,怎么突然想起这个。”利奥波德自嘲地笑笑,“人老了呀”



    盖里乌斯没有再次沿用之前的斜线战术,理由很简单:不需要。



    上一次使用斜线战术时,对付的是一群甲胄都不全的农奴起义军,冲锋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压迫与威慑,而非歼灭。



    此战是盖里乌斯久违地与敌军正面对抗,无论从实用性或者情怀的角度思考,他都有充分的理由以一场别开生面的“三线阵”迎接自己的回归。



    



    三线战术是他曾经最常用的战术之一,和按照少年、青年、壮年所划分的罗马传统三线阵不同,他喜欢将军团分为骑士骑兵组成的先锋(vngrd)、步弓组成的主力(frzprple)与担任预备队的后卫(rergrd),以此实行多波次冲击轮番冲击,消磨敌军的士气与体力。



    同时,他的三线阵较传统而言更具灵活性,弹性进攻和弹性防御,也就是俗称的防御反击是他的拿绝活。



    在军队开赴前线至他的理想位置后,盖里乌斯立刻下令停止行军,原地组织防御线。



    先锋改中军,主力军顶至前排,侧翼远程队严阵以待,静候敌方发起主动进攻。



    “可笑,置士气于不顾,主动放弃主动权,老夫可不会做这么蠢的事情!”



    利奥波德吹胡子瞪眼,拔出腰间的战刀:“他们不敢来,我们就压上去,让格莱瑙伯爵和塔伦茨伯爵的骑兵冲锋!袭击他们侧翼的弓!”



    蒂罗尔军的骑兵本就布置在双侧翼,正好与奥军的远程部队隔地相望。



    这些本该用于绕后与保护侧翼的骑兵,在收到进攻命令后毫不拖泥带水地转入适合突击的反月阵。这种出自穆斯林骑兵的战法,大约在十三世纪左右传入欧洲,随后风靡欧陆,相较传统的锥形阵,反月阵得以增大冲击杀伤面积,不至于再出现冲击方阵“只有三四个人在杀人,其他人只是在冲而已”的尴尬局面。



    盖里乌斯之所以敢把脆弱的远程部队布置在侧翼,当然有他的道理。



    奥军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把五门青铜炮都留在本土,但带来了另一种利奥波德从未见过的新式武器——火枪。



    他曾经试验过火枪的威力,令火枪兵朝自己的方向开枪。



    当弹丸嗖嗖从耳边掠过时,盖里乌斯不得不承认他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恐惧,这些根本看不清的弹丸比肉眼可见的弩矢骇人的多得多,杀伤力远超弩矢,二十步内打穿铁板如家常便饭。



    最主要的是用起来太简单了。



    是个人就会点燃引线,无非是装弹快慢问题。



    唯一麻烦的点在于火门枪的操作需要两人协作,这就让盖里乌斯不由期待一个人也能操控的火枪。



    他不指望区区五百把火枪能造成多大杀伤——只要短暂地震住敌人,他就可以趁让邻近长枪兵拖住这些骑兵。



    被拖进绞肉战的冲击骑士就是一群待死的羔羊。



    皮雷紧张地盯着蒂罗尔的骑兵逐渐逼近。



    “三百步,二百五十步,二百步”



    冷汗一滴一滴从头上流下,皮雷这辈子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来自骑兵冲击的压迫感。



    “一百、呃、一百五十步”



    他身边的火枪兵纷纷开始颤抖起来。



    终于,一个士兵临近崩溃地大喊道:“将军!马上只有五十步了!求您了!下命令吧!”



    皮雷冷汗狂飙,双战战发抖:“下命令?哦,对对对,开、开枪!全都给我开枪啊!”



    一名火枪兵绝望地合上眼睛,点燃了引线。



    一秒后,噼里啪啦的枪声与黑火药烟雾冲天而起。



    “嗯?”



    身在军中,陪伴自己的骑士们一同冲锋的塔伦茨伯爵好奇地睁大眼睛。



    然后他的扈从们就感觉几道迅疾如闪电般的“苍蝇”掠过耳畔。



    “啪!”



    血浆炸裂的声音从他们身后传来,扈从们扭过脑袋,就见眼珠瞪得老大、脑袋上缺了一块血肉的伯爵大人身子向一侧倒去。



    “伯爵大人!!!”



    “嘭。”



    塔伦茨伯爵坠落马下,尸体被后方的骑士踩成烂泥。



    “卧槽!”



    皮雷一拍大腿,大惊失色:“怎么才打中一个?可恶啊哎,他们怎么死一个就停了?”



    与此同时,身在万军簇拥当中的盖里乌斯眼中精芒大作。



    “好会!包围上去,不要走了敌人的骑兵!”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