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人情生意

A+A-

    秋末冬初。



    张裕从温暖的被窝之中爬起,洗漱收拾一番,出了门。



    时间尚早,天蒙蒙亮,街道之上甚少见到有人。



    天气阴霾,有风偶尔吹过,让人觉得清冷。



    不远处的餐馆隐隐有灯光,才让人体会到一丝温馨。



    他走上前,有人从院内提着桶走出。



    是个不到三十的女人,身上穿的并不厚重,额头还有微微的汗珠,隐约的玲珑曲线,让人难以将眼神移开。



    “翠姐。”



    王新翠抬头见是张裕,温柔笑道,“张啊,今天起这么早?”



    张裕挠了挠头,“睡不着了,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吗?”



    王新翠摇摇头,“都是些馆子里的事儿,不用你。”



    张裕接过王新翠的脏水桶,“我去倒。”



    王新翠无奈一笑,瞧了年轻人一阵,摇摇头,进了院子。



    任玉莲将面饼放入锅中,用铲子翻着面。



    王新翠道,“嫂子,张搬过来了?”



    任玉莲点点头,“杭的意思,具体他俩在捣鼓什么,我也不太清楚。”



    王新翠哦了一声,“张人还挺好的。”



    任玉莲叹了口气,“也是个命苦的。”



    张裕将水桶提回来,与任玉莲聊了几句,讨了些活计,便去忙碌了。



    直至九点早高峰结束,张裕才回了有些空荡的院。



    最近收了不少好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对于市场的了解,张裕愈发的游刃有余起来。



    早上去餐馆帮忙,上午到中午这一段摆摊,下午蹬着一辆多自行车走街串巷的收东西。



    附近的住户都对这个长相一般,性情温和健谈的年轻人熟悉起来。



    收的东西千奇百怪,什么都有。



    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要留下。



    低价收回来的东西,如果利润足够,便倒卖出去。



    大一些的二市场,废品站,典当行,都有张裕的身影。



    品质稍高些,利润大一些的,符合摊风格的,就留下慢慢售卖。



    有了苏杭的名头,寄售业务开展的顺利很多。



    经过这段时间的了解,张裕将苏杭的生意拆解之后,基本情况是了解清楚了的。



    凭着顾客的信任,打闹,大钱没有,温饱不愁。



    想要真正将这件事做大,必须要改变思路。



    张裕被苏杭推着去了解了一段时间的市场,他是有些想法的。



    收售的产品必须分门别类,像如今混在一起,一顿混卖,没有流程,也太依赖运气了些。



    张裕自己进行了分类,一共分了废品类,礼品类,图书音像类,电器类,首饰类,杂物类六个大项。



    每一品类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如废品类,主要玩法就是低买高卖,通过废品站回收,得到利润。



    这个时代废品在人们眼中,尤其在北方人眼中,暂时还算个未知领域。



    



    竞争不大,潜力高,其实算得上是一门好生意。



    废品站整个同城只有两家,主要还是利用老板的关系维持着生意,并没有与大批量收售废品的贩子们勾搭在一起。



    这是会。



    礼品类,图书音像类,首饰类主要针对人群则以学生为主,暂时只能通过更多的摆摊来消化这一类产品。



    摆摊也不是乱摆,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最好搭配上一系列的活动。



    将物品根据成本,利润区分开,一元区,两元区,五元区这样。



    电器类,对人的要求更高,二货总有这样那样的瑕疵,将坏的产品修好,利润自然就来了,可张裕没这个能力。



    问题苏杭自然是修的来的,但碰上大件儿,他也只能徒呼奈何了。



    综上,张裕其实更加看好废品生意。



    苏杭则对张裕鼓励了一番,却没对废品生意做出什么指示。



    “你的想法很好,但想的浅了些。同城的两家废品回收站,这行算是垄断,你想从他们里赚大钱,不容易。一个人走街串巷,收一天废品,勤快些在捡一些,够温饱的利润是有的。但更大的量,你一个人承受不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起个废品收购的摊子,组团队一起做。但问题在哪里?一要成本,二要渠道和关系,这些咱都没有。”



    “你要可以积累,这话没错,你要真有那个心气,这一行也的确有可能成为你一飞冲天的契。”



    “但已经03年了,凭着狠劲闯出一番事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玩的是什么,资源,渠道,关系。”



    “我起这个摊的初衷只是摆脱无聊的工具罢了,渐渐熟识的人多了,我便将它当做社交的工具。”



    “你没来时,我没什么野心,安安稳稳摆摊,好好读书,积累关系,到真正成年之后,再去琢磨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路。”



    “到时候做什么都好,卖什么都可以,因为我中这些相熟的老客,就是我资源。”



    “他们信任我,愿意在我这里消费,这样,便能成了,理解吗?”



    张裕想了很久,积累,其实并不是一条很容易的路



    有人蹲在摊前,翻翻捡捡。



    张裕将心中的想法抛到一边,笑脸相迎,“叔,想要点什么?”



    中年人笑道,“杭呢?”



    “他上学去了,我是他远房表哥,近期没事可做,帮他摆摆摊。”



    “哦,他表哥啊,那叔就和你吧,家里老头子想要一副品相好一点的核桃盘,我转了很久,看不上合适的,你们能帮叔寻寻吗?钱不是问题,品相要好。”



    张裕咧嘴笑道,“叔,没啥问题,里倒是有一套,要不您先看看?”



    中年人递了支烟给张裕,笑道,“那就看看。”



    张裕跑回了院子,将装核桃的布袋拿出来,递给中年人。



    中年人取出来摩挲了一阵,欣喜道,“确实不错,我猜杭这就有,他和那群老头处的好,谁家有替换下来的,他门清。就是这孩子好久不摆了。”



    “他学习忙,以后我在这,会经常出摊的。”



    “那敢情好,就这副了,你看看多钱,哦,还有这俩发夹。”



    张裕接过中年人递过来的钱,“叔您贵姓?”



    中年人笑道,“我姓陈,就电力区住,你这孩子叫什么?”



    “陈叔,我是张裕。”



    一单生意,净赚25元。



    并不是苏杭要价狠,要怪就怪老头们总丢些用不上的东西给他,有时候给钱都不要。



    张裕吸了口烟,脑中想着什么。



    人情,事故。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