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关于拼盘电影的争议

A+A-

    别人承接数亿的超级影视项目都是赚的盆满钵满,只有郭忛这伙人承接到项目还要不停往里贴钱的,放眼国内,也不可能找到第二家了。



    但凡把总导演的位置交给其他老牌大导,现在都是豪车名表一大堆了。



    接着,陈锦年低头看向,将联系人从“老爸”切换到“薛雅婷”。



    “项目还缺多少钱,我让人往你们账上再打一笔款。”



    听到他的话,郭忛很是感动,在这三年的筹备制作期,前前后后经历了数次撤资,最严重的一次是在正式开前,资金缺口一度高达40%,如果不是当时陈锦年出拉了一把,项目早就已经流产了。



    不过在感动之余,郭忛还是拒绝的陈锦年的好意



    “谢谢,暂时不用了,资金方面的问题不大,应该能够撑到项目结束。”



    “你确定?”



    陈锦年颇为意外的看向郭忛,不要钱,这不是对方的性格的。



    郭忛没话,只是抿嘴笑了笑,现在和筹备期不同,主体项目已经完成,没必要持续拉投资。



    毕竟投资越重回本越困难,再加上电影还好国内冷门的科幻题材,究竟能在的院线市场拿到多少票房,郭忛心里是一点底都没有。



    “好吧,既然你有你的考量那就算了,等你有需要的时候再和我。”



    “当然,真到要钱的时候,我也不会和你客气的。”



    就在两人聊天的空当,一位身穿夹克的秘书从后面跑着追上来



    “陈老师,请稍等一下,喇总还有事要找你聊。”



    陈锦年再次将没打出电话的给放下,“是现在吗。”



    “对,现在,喇总正在合影,等结束后他会和傅总一起前往餐厅用餐,您可以提前过去。”



    “傅总?”



    陈锦年疑惑的问道。



    身旁的郭忛悄悄碰了下他的臂,帮忙解释道:“华夏影业的老总,开会时坐在喇总身边的那个人。”



    “哦——”



    陈锦年假装恍然大悟,实际上依旧不知道这位傅总是谁,在开会的时候他的心思就不在会议厅内,鬼知道坐在喇总身边的人长什么样。



    如果是位大美女的话,不定他还能多看两眼,在脑海中有些印象。



    “我们马上就过去。”陈锦年对秘书道。



    这下轮到郭忛懵圈了,“我们”是什么意思,对方明明邀请的是你去商谈,里面可没有我的事啊。



    没等郭忛开口询问,就被陈锦年一把拽住臂,拖着往前走。



    “等等,我为什么要去。”



    “你不是没有车吗,等谈完了我们一起走。”



    



    “不是,我可以蹭别人的车。”



    “你还能蹭谁的,宁昊还是吴景,他俩可是忙得很,大会后面套会,会后面套晚宴,今晚能几点走都不准。”陈锦年着,瞬间压低声音,“而且要是没有你和我搭话,我现在早溜了,还能让喇总逮到。”



    郭忛哭笑不得的看着不讲道理的陈锦年。



    “这都不挨着好吧,要是真想找你,你跑了也得回来。”



    “你认为我溜出去还会开着,让他们能找到我。”陈锦年呵呵一笑,继续拽着郭忛跟着引路的秘书,往餐厅走去。



    其实他非要拉着郭忛去,并不只是拉个垫背的,他还没有如此无聊。



    主要是郭忛的那句话提醒他的,华夏影业的老总,前段时间他刚拒绝的华夏的项目邀约,结果第一次遇到就要找他聊聊,陈锦年不认为其中会没有关系。



    带个和他交好的郭忛过去,起码能保证他在谈话中不处于劣势地位。



    果不其然。



    等见到喇总后,对方便直奔主题,询问他对项目的看法。



    这种问题如果放在正式的上下级关系内,那就是个伪命题,因为上级需要的不是看法而是站队的态度,属于服从性测试的基本段。



    但陈锦年不是傅总的下属,既然对方专门找到他询问,那他也没什么好藏着掖着的,给出了一个更加直接的答案。



    “我的态度很明确,这种多个导演分别独立执导一段故事的拼盘电影,压根不应该在院线上映,诚然,这种拼盘电影已经出现很多年了,其中也不乏真爱至上的佳作,但并不能改变我的态度,我不接受这种创作方式。”



    陈锦年的话刚一落地,餐桌上的几人便同时停了下来。



    片刻之后,傅总率先打破沉默。



    “为什么,这种电影类型很有纪念意义,能够从多个角度在叙述七十周年以来,发生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中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因为这就是接着竭泽而渔,我不否认拼盘电影的优势,也不否认众多知名导演和明星攒到一起,能带来一部超高票房的商业电影,但大家也得承认,拍摄一部十几分钟的短片,可比拍摄一部20分钟的电影简单多了。”



    陈锦年讲到这里,面露不屑。



    “就这种破玩意,我一年的时间能轻松拍出二十部,这也意味着我只要再找五六位导演,就能用一年的时间推出二十部拼盘电影,二十部电影里不用太多,只要有一两部火,就能收回全部成本,有一部大火,就大赚特赚,你们觉得有这种赚钱的捷径,谁还会去投高风险高回报的商业片。”



    陈锦年从来不会高估商人的道德感,目前行业内的各大影视投资公司,之所以愿意立项大制作影视项目,就是因为大制作商业片实际上是最稳妥的投资方式。



    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惊人,还能将中型的投资公司给排除在门槛外,天然具有垄断性。



    即使项目亏损,这些公司还能通过稳赚不赔的发行和院线回血。



    但一旦让影视公司知道拼盘电影才是投资风险最低的类型,那一年时间不推出个五十部上百部的,都不好意思称呼自己行业头部企业。



    等到那时候,行业能有多红火陈锦年不知道,但一堆排队上映的烂片击碎观众的观影期待是肯定的。



    靠资本补贴催熟出来的观影群体,同样会因为资本的短视而快速消退。



    听完陈锦年的话,傅总的脸上没有特别明显的表情,只是皱了皱眉头,“做商业电影,流量和热度是未来趋势,只有让更多人的知道,才能让更多的人走进电影院。”



    “或许吧,但我认为谁也不比谁傻多少,上过一次当的就不会再上第二次,不过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我无从断定,等等看吧,时间终究会给出答案。”



    陈锦年并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他依旧坚持态度,不会接所谓的拼盘电影,哪怕是部很有纪念意义的献礼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