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铁索连江

A+A-

    解放四年八月,短短两月时间,北方就在你的铁血腕下安定——



    一切权力归于大明,任何安敢阻挠或不从之人,头悬于街边。



    北方安定过后,你开始征召民间善水者与船只,组建了一支两万人的水军,开始把视野投向了南方。



    换句话——



    就是在邺城开始微微转寒的时候,你便站在冬雨中,任由衣襟沾染雨水,凝视着那片还在经历苦难的土地,虎狼之势尽显。



    你已经迫不及待了。



    毕竟随着你的预订统一天下的时间,三年愈发接近后,你便愈发无法等待,浪费时间在练军当中。



    因此,尽管水军只训练了不到两个月,但你还是决定于解放四年十月开拨。



    率大明军兵十五万(号称一百万)浩浩荡荡的顺着长江往下,攻打荆州。



    这遭到了林忠反对——



    “明公昔破夏庭,收复两京,威名远着,军势既大,若乘北方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南方稽服矣。”



    林忠建议你还是像此前收复关中一般,以政治的段使南方自然归服,而非急于开战。



    而他的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你既然都暂缓了解放之步,为何要给急一时,何不再等等?



    毕竟若兴师动众,一旦失败,会更加拖延时间。



    对此,你的岳父苏翎同样对林忠的建议表示赞同,并补充言之——



    “女婿,北地之众虽骁勇,然皆鞍马为生,素不习舟楫,而募集水军,亦不过两旬,恐有战力。”



    “今骤驱之涉大江,如鱼离水、虎失林,恐难展所长,且南方水军久惯风波,若以短击长,胜负未可知也!”



    苏翎指出你麾下军兵多为北方出身,不习水性,征召的水军训练也才不过两月,根本没有战斗力,因此面对南方的水军恐怕也难以取胜,不如就听从林忠的谏言,再等等算了。



    然而,面对两人劝谏,你却选择了摇头拒绝——



    “你们二人所言,固然老成安稳,然终是未察觉天下之变化。”



    “昔破青、吞徐、并豫、伐苏可速取,皆赖诸侯各怀鬼胎,难以联合。”



    “而今南方既已有了北方之前鉴,自是会内修甲兵,外拖盟誓。”



    “如此,吾缓行进,徐徐图之,岂非养虎为患耶?”



    你没有听从两人的劝谏,一意孤行。



    不过虽然是一意孤行,但你也并不是单纯的急切而一意孤行,而是有把握的一意孤行。



    毕竟在你看来,北方之士既不善水性,在江上难以发挥全部实力,那便效仿曹操铁索连江。



    不是,真敢啊?



    看着眼前的消息,吴信眼睛一眯。



    不得不,刚解决完现实里的“吵闹”之声,这模拟也不消停,直接就给他送上了一份大礼。



    毕竟他吴信虽然很多记忆都不清楚了。



    但至少关于三国中最经典的战役——赤壁之战还是一清二楚的。



    或者,只要是听过四大名着的都很少会对这场战役没有印象。



    更何况,这场战役在当时是划时代的。



    赤壁之前,群雄逐鹿。



    



    赤壁之后,天下三分。



    可以,在此次战役过后,曹操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统一天下。



    而元气大伤的原因,除却其他的因素以外。



    最令人熟悉的便是他铁索连江,然后被周瑜施展苦肉计,诸葛“借东风”,一把火二十万大军付诸一炬。



    所以,对于自己学谁不好,非要学曹操这件事,吴信是挺纳闷的。



    不过虽纳闷,但吴信终究也不是以前只单纯看故事,感慨英雄豪杰的普通人了。



    而是一名身经百战的统帅。



    更别对于“自己”,他也算是有几分了解,知道他也不是那种没把握就胡来的人。



    因此,再细细琢磨之下,分析了一番后,吴信也觉得——铁索连江。



    可行。



    首先,在吴信看来,铁索连江并不是绝对的坏计策,而是一条存在着巨大风险的计策。



    它的好处和坏处都非常明显。



    好处就是解决北方军兵们晕船,间接提升了战斗力。



    同时,协同协战,统一指挥。



    在大量战船连成一片的情况下,它们也是能对敌方的战船能形成压制的。



    当然,坏处也在这里。



    连成一片的代价,就是丧失了战船本身的灵活性和动性,从而成为一个又一个的活靶子。



    白了,就是拿战船的动性换取了稳定性。



    因此,一旦敌军进行火攻,自然就容易烧成一片。



    不过真要起来。



    理论上,用火攻也不会对连锁起来的战船遭受重大打击的。



    毕竟站在战船上的军兵也不是傻子,会眼睁睁看着,让你把烧着火的船,直接撞在自己所在的船上。



    所以,曹操大败的原因其实还是在于忽略了这条计策上的风险。



    在于没有做好敌方采用火攻之后,需要反制的后。



    例如——



    某些战船着火之后,快速解链和快速分散。



    不过真要处在曹操的角度来看,这也能理解。



    因为他没做这些后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傻,没想到,而是低估了当时东吴采用火攻的可能性。



    毕竟当时的环境处于冬季西北风的季节,谁能想到环境突变,变成了东南风。



    再加上他本身就对于水战的经验不足与中了黄盖和周瑜的苦肉计,这些一系列间接原因之下,才导致了他的大败。



    而这一切大败的原因,吴信是可以有意识的去避免的。



    因此,他才觉得铁索连江可行。



    想到这,吴信又稍微沉思了一下,随即便开始帮助“自己”布置后,为“自己”接下来一统天下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