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监国太子的十二时辰

A+A-

    姐姐。



    能让李世民喊姐姐的,理论上有三人。



    但实际上,只有平阳公主李秀宁一人才有这个资格。



    也只有平阳公主李秀宁一句,姐要见你,李世民就赶紧听话往莱州去了。



    即然是当下监国的李建成,都未必能用这样的方式见就能见到。



    到监国。



    太子李建成在午睡了半个时辰后,一只按着额头坐在卧榻旁发呆。



    东宫的值事太监,高公公站在一旁,吩咐着侍女赶紧准备热水为太子敷面,同时看着旁边一只名为钟表的新玩意。



    这只钟表,是道士们在窦乐的玩具中改进的。



    用的是钟摆来保证齿轮的转动准确性,加双重力铜锤来为齿轮组提供动力,需要每过六个时辰,就要一边的空槽处加上铜锤,然后将另一边的提供重力的铜锤放在一旁,准备在六个时辰后,换到顶端的位置。



    结构不算复杂。



    但没有秒针,当下的技术,加秒针结构就复杂太多,不能保证稳定性。



    只有分针与时针。



    够用了。



    高公公不断的看着这只钟表,依上面的那根长指针,监国太子李建成再有十二分钟,就要在书房见民部各官员。



    他们是为辽东与江南出生率暴涨,免丁税依田亩收税后,江南几十个州的税收大增等等情况,要过来开一次时间较长的讨论会。



    参加会议的,最低是六品官,还有一位是来自江南的州官。



    李建成用热水敷脸之后,清醒了许多,高公公赶紧吩咐更衣。



    “殿下,要不通知再晚半个时辰?殿下再歇会。”



    李建成摇了摇头。



    高公公看着也是一阵心疼。



    就昨天,依那钟表上的时间,李建成早上五点起床,洗漱、早餐到五点半,然后读书两刻钟,也就是半个时。听史官、谏官讲经四十五分钟,休息十五分钟。



    接下来,开始坐在书房处理各种公文。



    一直到中午。



    吃饭,休息,总共半个时辰。



    再午睡半个时辰。



    起床后,昨天,见的是兵部的官员,为的是国舅府发檄文,武侯之约的事情,然后是工部,关于以煤炭为基础,木架玻璃为暖棚,长安城北依地势修冬日菜棚的事情,这是长安惠民的大工程。



    一直忙到傍晚。



    有位国公的儿子娶妻,李建成作为监国太子,亲自去喝了一杯喜酒。



    回来后,又读了差不多一个时的书,书籍的内容是郑氏子弟所准备的,岭南与东南半岛见闻。



    不读书不行,没有足够的知识与见识,面对棘的事情就会措不及。



    睡觉,差不多到十一点半了。



    今天早上,又是四点多起床,因为今天有朝会。



    然后,一早上的忙碌。



    午睡半个时辰,若只是昨天累了,肯定能缓过来。



    可问题是,李建成已经有差不多三个多月都是用这样的时间表。他感觉到了疲惫,可却不敢有半点松懈。



    他相信,自己若撑不住。别看二弟李世民现在安份的镇守在渝关,若听到自己处理国事撑不住,肯定会回来,接下来就难堪的很了。



    嘲笑肯定不会。



    太子之位肯定不保。



    李建成更衣完毕,喝了一杯参茶之后来到书房。



    民部的尚书、侍郎等各位官员已经到了。



    李建成刚坐下,有太监送来一封信,刚刚送到长安的,来自李秀宁的信。



    



    看到是李秀宁的信,李建成内心不由的生出一丝紧张。



    莫不是什么麻烦的事情。



    带着忐忑的心情,李建成打开信。



    数月以来,紧张、压抑等情绪被一扫而空。



    好事。



    总算有一件好事了。



    为父皇寿宴,准备一场超大规模的斗舞。



    会有来自大唐周边的许多支舞团来到长安,具体怎么办,就看李建成安排了。



    好事,真是一件好事。



    李建成内心一阵欢喜,这事可以与万民共乐,以显大唐的繁华与富足。



    更重要的是,父皇喜欢歌舞。



    原本还是一脸疲惫之色的李建成瞬间变的神采奕奕:“来人,请礼部派员前来,孤与民部众卿议事之后,有要事商议。”



    “是。”听到这声音,这语气,高公公也是脸上一喜。



    肯定有事。



    李建成这边忙着举行全大唐大舞会。



    发令,请北方、西北、蜀、巴等各地派人组团前来。



    此时的蜀地。



    在大唐初立的时候,就不断的派出安抚使、招抚使,以怀柔的方式让巴、蜀成为大唐的一部分。



    依窦乐原先时空的历史。



    为了保证长安对周边的威慑力,任何一个藩镇都会出现克扣士兵粮草、军饷等等问题。



    这个时空,没有。



    因为窦乐够强。



    强到大唐皇帝李渊深信,窦乐只要活着,这天下无人敢对长安城发出的号令有半分质疑、半分不恭。



    当然,强不是全部。



    巴、蜀。



    蜀地是天府之地,但依旧多水患,兴修水利,保证蜀地基础农田的数量,保证风调雨顺,这是百年大计。



    水利设施也需要十多年才能修好。



    巴、蜀多工坊。



    最近,更是有来自岭南的麻束源源不断的运到巴州港。



    这里的纺织业、冶铁业等受国舅府的资助,如雨后春笋一样不断的建了起来。



    巴、蜀两地的人,开始往岭南迁移。



    人口变的相对稀少之后,土地不够分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变。



    巴、蜀的人生活开始变的富足起来。



    苏定方,受李靖的安排,带了八百蜀地精锐、五百晋阳军精锐、六百陇西精锐,合计一千九百人,从河湟战场回到了蜀中。



    “武侯之约!”



    蜀中成都令詹俊看到了窦乐写给李靖的亲笔信,信中的内容就是在讲武侯之约,已经派了李道宗带俚僚兵先行入滇。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请李靖也从旁协助,派一良将领兵从蜀地入滇,相助。



    詹俊很清楚,苏定方来见他,又拿出国舅给李靖的信,就是让他派兵、给粮。



    “粮草、钱币”詹俊刚开口就,就见有吏冲了进来:“报,诸将在武侯祠摆上三牲,准备大祭。”



    什么?



    这帮家伙正在武侯祠祭祀!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