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元吉,舅舅对你好吧!

A+A-

    对于韦玎而言,内心潜意识是,是防着姐姐韦珪的。



    先不韦珪一直惦记着自己的夫君窦乐。



    只姐姐的儿子。



    毕竟姐姐韦珪所生的儿子,是窦乐的长子,虽然跟着母亲姓韦。



    可依窦乐的为人,不可能不管,不照顾着。



    所以,金德曼入不入府,只是一件极的事。



    李秀宁呢。



    让李元吉去迎娶金德曼成为齐王侧妃。



    这样更好。



    大唐的国舅为了这种事,还冲冠一怒呢?



    实在是题大做。



    李元吉更好。



    年龄,冲动,还爱惹事。



    让他去办就好。



    最多让二郎在暗中指挥着,别整出什么超出计划的事端来。



    窦乐继续忽悠李元吉。



    “元吉,这事办好了,将来舅舅想办法服圣人,半岛就是你的封地。还有”



    李元吉猛点头。



    家宴在继续。



    窦乐没出现,李元吉也没出现,只是李元吉的齐王妃杨氏,就是弘农杨氏的正妻,代替李元吉出席宴会。



    家宴,变成内眷家宴。



    这事呢。



    谁也没多想。



    就是郑元璹都认为,区区一个新罗,不值得大唐的国舅亲自去过问。



    换成齐王,正好。



    到深夜的时候,苏有福突然跑来,示意窦乐书房婢女和两个太监离开,然后很声的道:“国舅,奴听到一件事,传闻,是传闻。”



    窦乐转过头看着苏有福。



    苏有福保持着声:“宋平县传来的传闻,未经证实。王家的宅子里,连续几日深夜都灯火通明,还叫了一次郎中,听闻是见红了。”



    窦乐换了一个坐姿:“继续。”



    苏有福:“王氏,似乎要分家。”



    窦乐瞬间精神焕发:“继续。”



    苏有福:“太原王氏,就奴所知,分为晋阳王氏,也就是国舅府王绩他们家,还有一支叫祁县王氏。晋阳就士族志所记载,应该是汉是王允这一支,祁县王柔之一支。两支都,祖上是周灵王之子,姬灵的后人。”



    窦乐打断了苏有福:“重点。”



    “是,是。”苏有福赶紧重点:“传闻,奴不敢确定,这是打听到的传闻,最初是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分账。后来事情也不知道怎么演变的,太原王氏的两支也要分账。”



    分账。



    这事,窦乐喜欢。



    家大业大,时间久了肯定有是非。



    有人吃闲饭,有人家世好身份高,居高位却不办事,还有寒门辛苦付出却没得到相应的回报等等。



    太原王氏在晋时,还分成两家呢。



    之后,族谱合二为一,成为一家。



    再往后,琅琊王氏的族谱也合流到一起,从秦朝王离开始合族。



    为的就是晋末乱世,王家为在乱世之中自保,自然是要聚集更多的力量,凝成一股绳,为家族的生存而拼。



    



    自东汉到南梁,太原王公出过六位三公,晋阳与祁县各三位。



    自东汉末年起。王氏,还出过三位皇后,十位宰相



    显赫的大世家。



    分账。



    窦乐表情严肃,内心却已经乐成花了。



    就窦乐对王氏的了解,引发他们分账的原因,第一个主要原因是,过度的平均分配会引发各房、各支的不满与冲突。其次,就是信任与沟通不足,引发相互猜疑和指责。最大的原因则是能力。



    王氏的族中子弟,也是良莠不齐的。一些族中子弟因为家中经营的产业规模变大,适应不了应对大型的、要求各种规范的大商坊、工坊的管理需求,引发内部矛盾,而无法调和。



    终于,终于。



    世家开始出现裂隙了。



    窦乐要的是,世家的知识、经验、财富、人才。而不是他们抱团来和自己对抗。



    分了好。



    天下分为十个、八个王氏,对自己,对未来都没坏处。



    窦乐拿出一张票票:“有福,你辛苦了,这是赏你的。回头去领上一百张,然后吩咐下去,长安、幽州、兰州、成都、番禺、余杭、扬州。七城联发,切记,让咱们的人嘴严一些,只,这是甲字一号银山,万不可让人知晓,这银山在何处。”



    “奴明白。”苏有福双如捧着一件珍宝一样,捧过了那张票票。



    窦乐的银山投资券。



    早就准备好了,只是时没成熟,一直没发出去。



    这种,可不同于河湟马场投资券。



    大唐的世家、商贾、百姓早就能够分得清国舅府的投资券级别。



    国舅府永业军发的,也叫国舅府投资券,总量上限就是十万贯,特别增发,也不会超过十二万贯。



    颜色上,是以淡蓝色为底色。



    而后是国舅府发的,总量上限为七十万贯,特别增发也限额在百万贯的。皇家、国舅府、世家联合发出的。



    像是红河三角州的工坊、田产。辽东的开荒、田产等等。



    这是属于大规模投资的。



    以淡蓝色为主色调。



    最后一种,正红色、带着明黄点缀。



    现存世只有两张。



    一张是珍珠湾投资券,一张是草原巨型金铜矿区的投资券。



    眼下,苏有福中的是第三张。



    甲字一号银山投资券,最低发行量,一千万贯,第一批,只发行二百万贯。



    在正式推出的时候,会有一份详细的,来自矿匠、银匠等专业工匠,而后有鉴证人用印的矿区报告书。



    依当下对石见银山的初步勘测。



    一千万贯的总份额,显然不足以代表这座银山的总价值。



    冯盎都认为,八千万贯打底。



    窦乐又吩咐:“有福,安排一下,明个呢,请公主殿下来见识一下咱的新玩具。如果好玩,安排本国舅的老哥哥们,也来鉴赏一下。”



    “奴明白,一定安排好。”



    苏有福乐呵呵的将那一张样票心谨慎用硬纸夹好。



    样票没用,零价值。



    可苏有福却认为,这张样票是有收藏价值的。



    收好样票,苏有福声问了一句:“国舅,的问一句或许不应该问的话。”



    “问,随便问。”



    苏有福问了:“国舅,的多嘴,的知道在那银山在何处,只是咱把银山卖了,倭王会不会有意见,毕竟那地方是倭岛。”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