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楼兰,又见楼兰

A+A-

    正在皇宫内,为大唐皇帝李建成讲战国时代,各王功过得失的李纲也是留意到王珪来,想来肯定有事。



    但讲完一段后停下。



    王珪站在下首,听着讲到一个段落停下,这才上前。



    “圣人,仆射。余杭传来的。”



    “讲。”



    “是这样,来自商队,未经证实的消息,楼兰没了,眼下突然间就没了,也不知是为何,总之来自商队的消息,就是楼兰已经不复存在。从余杭那边听来,国舅与民同乐,观舞中落泪。”



    李建成也是一脸的感慨:“楼兰,河西商旅总是被匪类攻击,有人是楼兰,也有人是西突厥指使邦,还有是吐蕃以兵为匪。”



    李纲上前:“圣人,先帝在位的时候,确实有西域的记载,楼兰行匪事。臣以为,定是一群匪类分赃不均,楼兰人贪婪,终成祸事,至亡国。”



    李建成当即走到长案旁,提笔写了一首诗。



    借用了傅介子斩楼兰王的典故,在诗中出现了斩楼兰一词。



    有一一。



    大唐陆上的丝绸之路,生意这越来越红火,利润却没有多少增长。



    一来是路上损失,二来就是西域各邦眼看着唐人商队发财,过路费收的也是越来越高,收不到就抢,明抢暗抢。



    长安这边的商号,也是怨气冲天。



    李建成这首诗中带有斩楼兰一词。



    长安城的文士立即跟上,各种与楼兰相关的诗词就出现了。



    绝对是民意。



    表达了当下长安城百姓对西域的怨恨。



    想一想,商队受损失,他们买的投资券分红就会少。



    楼兰。



    突然一夜之间,成为了长安城第一热门词汇。



    酒肆茶楼,百姓在不断的讨论着。



    文人墨客,更是留下无数墨宝。



    楼兰。



    你怎么就能突然没了。



    李建成书房。



    王珪、韦挺都在。



    王珪:“臣与太国舅府通信近千字,太国舅府长史已经劝太国舅流连勾栏,永业军当下求战心切。太国舅府认为,当稳固当下已增加之国土,休养生息至少三年,三年内不挑起大规模战事。”



    “西域,要打,也是半年之后,规模出兵。”



    “臣以为,当引导长安万民在茶楼酒肆之言论。”



    王珪拿出一组数据:“圣人,自国舅求仙问道归来,之后领兵战薛举,隋末的乱局便开始有序,依民部所查,至今,户籍增长五成。所以,当修史,先帝所创盛世。臣以为,可宣称大唐立国,开启盛世。”



    依史官所记载,当年汉史记载,汉明帝治国,十八年人口增长了接近百分之五十,这就是盛世的标准之一。



    而且窦乐回归,还不到十五年呢。



    李建成问:“先帝入关,夺取长安城,当时我大唐只有关中等地,这数据可靠?”



    王珪:“战薛举,平李轨,自然是收取典籍,查证户籍。各反王,没有烧毁卷宗的,可查证在开皇十二年的户籍,核实开皇十三年的户籍,臣以为,纵然有些出入,当下虽也有贫苦之县,各地无匪患、去年圣人还是太子之时监国,大唐斩刑只有十三人。”



    王珪开始细数当下对比历朝历代,确实算是盛世来临。



    简单来。



    王珪就是想借助国舅府开办的报纸,开始引导,此时盛世已经开启,当优先于农桑、纺织、水力、煤炭等等。



    总之,先过好日子。



    



    别想着四处打仗了。



    韦挺也上报:“圣人,臣以为河东道不易毁林造田,既然河东道多煤炭,多冶铁。以煤炭、冶铁来换交趾之稻米,臣计算过。”



    韦挺确实计算过。



    当下,以运河的水运,成本并不算高。



    就是时间长了点。



    从红河三角州运粮食到过来,成本比河东道种田要低的多。



    河东道,就是晋阳、并州这一带。



    相比河南道、河北道、山东道,那耕田比例要的多。



    眼下,韦挺不敢陇西,因为还是运输能力的问题,朝堂之上也要计算运输成本的。



    两人不断的汇报着。



    总体意思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纺织业。



    暂时别想着再扩大图。



    同时,调整一些地方的经济方式,既然农田少,能建工坊也是好办法。



    没田,又建不了工坊的。



    守边的朝廷负责粮草,若是不守边的,就把人从山沟里迁出来,依当下人口基数,辽东、倭岛、红河三角州,这农桑之地,暂时还空的多呢。



    两人汇报着,李纲呢,坐在窗户边,晒着太阳,安静的听着。



    他老了,即将要致仕。



    听着年轻一代讲治国的方略,若无大差错,他也就安心的回家养老去了。



    傍晚时分。



    李纲出宫,并没有急着回家,吩咐车夫:“听闻昨日,有岭南的船队到了,去东市看看,有没有什么新鲜物件。”



    车夫应下,随从们跟在车旁跑着。



    东市。



    眼看距离宵禁的时间只有不到一个时辰了,依旧是人来人往的。



    这时,有个车队迎面过来,前面有人扛着旗,一边跑一边高喊:“让道,让道。”



    李纲,贵为当朝仆射,论官职,当朝文官之首。



    看到这旗,车夫将马车赶到路旁,让这车队先过。



    民部的车队。



    李纲坐在车上,很是感慨:“这,便是盛世来临之兆。”



    只是一个车队,就能是盛世吗?



    李纲身为仆射,他是知道这车队的份量,甚至在忙碌的时候有资格走朱雀大街的车队。



    李纲问了一句:“看一下,今日车队上运输为何物。”



    “回主君的话,是菘菜,还有肥肉。”



    “肥肉,甚好,甚好,派人回家,吩咐今日家中吃饺子,要菘菜馅的。”



    李纲正着,就见那车队已经到了一个坊门前,领队的高喊:“圣人恩典,六十以上孤老、孝子、孝女、幼”



    李纲听着这吆喝声,一脸的欣慰。



    依坊来发放,由县令派人监督、坊正负责核查。



    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个本记录着家中人口,以及官府官粮、官菜、官肉、官布的配给份额。



    对孤老、孝子、孝女、幼有额外的补贴。



    李纲靠在马车上,心中还记得前些日子,户部在朝会上请诏,今年冬天的份额、新年的份额。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