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有一个小渔村

A+A-

    伊州要地。



    一个富县,也好意思要地?



    窦乐当然不理解了。



    崔煜解释道:“伊州的理由,倒也不是胡言乱语,有几分道理。”



    窦乐看了一眼郑悯。



    郑悯赶紧:“此时,并无我郑家在后指使。”



    窦乐没什么,先听听什么情况吧。



    崔煜开始讲述。



    “太国舅,伊州报出总田亩数,与朝廷这边记录的还多了几千亩。而后户籍,也查证为实。伊州提出三点,近三年出生的,最过百日的男丁。近三年亡故的人数,也一一查实,上报。”



    “理由就是,依此推算,十五年前,伊州将变成狭县,田地不足可供分配的半数。此为理由一。”



    “接下来,第二条理由是,许多佃户、奴隶,依唐律,可拥有私产。在州县记过功,或有作为的奴隶、佃户,可转为民。唐律也有写明,仆、丁、婢,也可自赎为民,他们的田呢?”



    “最后一条理由。女子既然可从军,可为官,也上阵杀敌,为大唐立下功勋。依唐律,男丁十八会有田地分配,她们呢。寡妻妾还有三十亩可分,凭什么女子无田可分。若不分田,何来公道?”



    的好有道理。



    崔煜开始报数据了。



    伊州这边算盘打的真响,算盘珠子都带火星了。



    硬生生,把一个富县给算了,未来十五年至二十年,现的田亩不足所需的三成。



    所以,要求给他们亩,补八十万亩。



    哪怕是划一块地,让他们去开荒也行。



    窦乐:“就算一家八头牛,一个男丁一百亩,一户就算两个男丁,二百亩田,能种得过来吗?”



    隋的一亩与唐的一亩,有少许的区别。



    窦乐也知道,和自己的时空比,就算百分之八十。



    这也是八十亩地。



    没有械化农业,根本种不过来。



    崔煜回答:“精耕细作,肯定是不行的,不过一百亩中有许多是下田,多是种树、桑、果、枣等,真正种粮食的田,在有牛的情况下,一户五口人,耕种五十亩,收成还是相当不错的。”



    “若是轮耕、养田。分春耕、夏耕,再加上入冬种麦,八十亩种粮食,可以照顾的很好。”



    “拿伊州而言,一户人家中有存粮,冬有寒衣,偶有肉吃。需要至少十五亩田地的净产出。这是风调雨顺,无灾无难的情况下,如此。”



    到这里,崔煜也不得不承认:“伊州,也确实是想借占地,这心思很是明显。但理由找的好,自然引发多处郡县的效仿,朝堂之上自然有些争论。”



    “西城郡(安康)上廉县。地处南江河谷中,地势陡峭,平地稀少,因此耕地面积非常有限。县令已经在长安,县内各乡、村,族中凑钱修祠堂,留老弱在村,准备效仿江南狭县,举县择地开荒。”



    窦乐对上廉县有所了解。



    那地方,除了山就是山,放在自己时空,好地方,养老圣地。



    在自己的时空,都没几万亩地。



    县城巴掌大一块地方,河水拐了一个弯,县城就在弯内。



    南北五百多米。



    镇子、村子,都在山里,真就没多少地。



    谁不想有肉吃,有好衣服穿。



    每户分不到十亩地,又是山地,种的粮食都不够自家吃,更何况还要交税。



    窦乐想像想:“替我写份疏,奏请圣人。只,河东郡公,前左仆射裴公,功勋嘛吹一吹,多点好听的。赐田,记得他受封,食邑一千五百户是吧,那就赐田十五万亩,不,给他三十,不,五十万亩。”



    崔煜上前:“太国舅,不如再豪气一些,百万亩。”



    窦乐笑了。



    



    崔煜也笑了。



    显然,窦乐的意思,崔煜领悟了。



    窦乐问:“位置?”



    崔煜:“当年太原起名,先帝定下元谋十七功臣,秦王殿下不算,驸马不算,还有十五人。过世的,也有家人袭爵。山山水水、湖泊池塘,百万亩多也不多,没多大地方。”



    窦乐听出来了,不是百万亩田。



    而是百万亩这么大块地方。



    中南半岛二百多万平方公里,一平方公里依唐亩,一千八百亩。



    食邑一千户,可不是一千丁,一千丁就要十万亩了。



    所以呢,真的就算给百万亩,就是五十多平方公里。



    而且还要自己开荒,面对土着部落。



    窦乐:“当年,我弟窦琮,追随先帝起兵,攻陕县,克太原仓,以功封谯国公。军中患恶疾亡故,无后。兄窦轨,也随先帝起兵,年龄也大了,听闻身体也不好。”



    窦轨与窦琮是亲兄弟。



    窦乐接着讲:“兄窦轨也是皇亲,儿子是驸马都尉。”



    崔煜听懂了。



    这不拿裴寂事了。



    换人。



    窦轨年龄大了,最近一直在生病,能撑多久不好。



    结合兄弟二人的功勋,再加上儿子又娶了公主,划上一块地方给他,湄南河口,豪气些,二百万亩。



    拿这事,试探一下朝廷上百官的看法。



    依崔煜估算。



    开发辽东,眼下不适合再往北,未来是未来的是。眼下不适合。



    这是郑氏为首的。



    开发红河三角州,以萧氏为首。



    看着眼热的世家有,没搭上车的算不上世家的大族、名门也有不少。



    看看他们的反应。



    靠着科举往这边派官是一条路。



    象大族派族人大规模迁移,又是另一回事。



    窦乐,是太国舅,又是窦氏族长。可世家都清楚,太国舅府与窦氏,还是要分开算的。



    窦氏在朝中,也是相当有地位。



    当年太原起兵,窦氏在朝中拥有巨大功勋的,可不止窦轨、窦琮两兄弟。



    若全部窦氏拿功勋来换土地。



    崔煜敢写二百里之地。



    此时,崔煜选的地方,连个渔村也没有。



    可依红河三角州的开发经验,这地方是块宝地。



    窦乐也知道,这是一块宝地,但他不会亲自给窦氏划地,划哪一块都无所谓,这只是一个试探。



    这块地方,未来会有城池,叫大城。



    后来叫吞武里。



    再后来,就是暹罗都城。



    再再后来,到窦乐的时空,这里叫曼谷。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