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 一人一吨

A+A-

    实话宋思铭都没想那么深。



    等沐可欣讲完,宋思铭才感慨着道:“江台市和昌顺市的领导,一个想一箭双雕,一个想趁甩锅,幸亏我们沐总火眼金睛,一眼就看穿了他们的把戏。”



    “所以啊,我也烦他们。”



    “就不能实实在在的吗?”



    “非得玩阴谋诡计,好像全世界就他们聪明,别人都是大傻子。”



    沐可欣有些气愤地道。



    “没办法,有些人的日常工作就是耍心。”



    宋思铭不禁想起一句话,国内,最聪明的那一拨人,都在体制内,对此,宋思铭可是深有体会。



    体制内,哪怕一个人对你,一加一等于二,你都得好好考虑这里面的深意,因为就没有人会如此直白地表达。



    “我还是喜欢和真诚的人打交道。”



    沐可欣道。



    “我就比较真诚。”



    在这件事上,宋思铭不用谦虚。



    “所以,你赢了。”



    “我和戴院士商量了一下,准备下周一,就上报国科院党委和江北省委省政府,选择王寨乡,落地人工智能大模型项目。”



    其实,这件事,昨天就定下来了,但考虑到今天要来王寨乡的年货节,沐可欣决定当面告知宋思铭。



    “那真是太好了。”



    宋思铭喜出望外。



    程奎让他联系戴院士,宋思铭还是很有压力的,他很清楚,程奎着急拿下这个项目,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筹码。



    副厅到正厅,硬性指标是两年。



    程奎在省里的时候就当了一年的副厅了,也就是,程奎任青山市副市长满一年,就有资格晋升正厅。



    现在,程奎已经到青山半年了。



    如果他想卡着时间线,再上一步,就必须拿出更为亮眼的成绩。



    而戴院士的项目,就足够亮眼。



    程奎相当于把自身的前途,都压到他身上了,宋思铭真担心办不成,在程奎那边没法交代。



    毕竟,这段时间,程奎也帮了他很多,



    好在,事实比预想的还要顺利。



    宋思铭第一时间编辑了一条信息,发给程奎。



    没两秒,程奎的信息,就回过来了,没有文字,只有一个挑起大拇指的表情包。



    宋思铭正要收起,一个电话打了进来。



    是陌生号码。



    宋思铭选择接听。



    然后,对面就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宋乡长吗?”



    “对。”



    “你是?”



    宋思铭问道。



    “我是曲门市崇棠县姚家岭村的驻村干部,武晓丽。”



    电话那头的女人自我介绍。



    “你是陈辉的朋友?”



    宋思铭马上反应过来。



    昨天,陈辉给他打电话,有一个朋友是驻村干部,想借助王寨乡年货节,卖一卖村子里滞销的山楂。



    宋思铭没想到陈辉这个朋友,竟然是女的。



    “对。”



    “我是陈老师的朋友。”



    武晓丽确认道。



    “陈老师?”



    “陈辉当老师了?”



    宋思铭怀疑道。



    “他没跟您吗?他现在在姚家岭学支教。”



    武晓丽道。



    “支教”



    宋思铭真没想到,陈辉辞去公职后,会跑到山沟里支教。



    但不管陈辉干什么,终究是知道陈辉的下落了。



    



    “宋乡长,我们已经到年货节现场了,您在哪里?”



    武晓丽旋即问道。



    “会场中间有个主席台,你过来就可以看见我了。”



    宋思铭回答道。



    没有五分钟,武晓丽出现在宋思铭面前。



    武晓丽身高不高,应该不到一米六,身体也比较瘦弱,不会超过一百斤,最重要的是那张脸,黝黑粗糙,一看就是经常风吹日晒。



    而这也是驻村干部的标准形象。



    和武晓丽一起过来的,还有姚家岭村的村支书,姚增来,村委会主任姚增喜,两人一人背着一个编织袋。



    双方见面,打过招呼。



    武晓丽打开编织袋,向宋思铭展示姚家岭村的山楂。



    “这山楂质量不错啊,怎么会卖不出去呢?”



    宋思铭蹲下身子看了看,问道。



    “主要还是交通问题。”



    “进村的路不好走,需要先用车,把山楂运到村子外面,再装到大车上,收购商嫌麻烦,根本不来收购。”



    武晓丽解释道。



    “路的问题”



    这个问题,王寨乡同样存在,宋思铭问武晓丽,“村里滞销的山楂,大概率有多少?”



    “三百吨左右。”



    武晓丽迅速给出数字。



    “三百吨?”



    “这么多?”



    如果少的话,宋思铭直接联系几个老板,就消化了,可是,三百吨的话,那种半挂车也得拉十大车。



    一般的罐头厂都消化不了这么多。



    “姚家岭村一共有二百多亩山楂树,今年收成不太好,收成好的时候,有四百吨接近五百吨。”



    武晓丽介绍情况。



    “也就是,一点还没卖呢?”



    宋思铭皱了皱眉。



    “是。”



    “马上就过年了,大家指着这些山楂过年。”



    “不知道年货节上有没有需要山楂的客商,哪怕能卖三分之一呢!”



    “最起码能让村民把这个年过去。”



    武晓丽也是在上,看到了王寨乡年货节的消息。



    作为驻村干部,武晓丽每天想的,都是怎么带领姚家岭村的老百姓发家致富,所以,和乡村发展有关的新闻,她格外关注。



    但是,来王寨乡参加年货节,她没想过。



    毕竟,王寨乡属于青山市,姚家岭属于曲门市。



    但后来,陈辉看到她看年货节的新闻,告知她认识王寨乡乡长宋思铭,还帮她联系了宋思铭。



    这才有了这次王寨乡之行。



    武晓丽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宋思铭身上。



    可宋思铭不是神仙。



    如果是粮食或者其他水果,无论是批发还是零售,怎么都好卖,可是,山楂这东西,一般家庭是不会自己加工自己吃的。



    只能卖给加工厂。



    看出宋思铭的为难,一直在旁边的沐可欣准备给宋思铭解围,“要不,我把这三百吨山楂收了吧!”



    “你收了之后,怎么处理?”



    宋思铭问沐可欣。



    “当年货,发给员工?”



    沐可欣下意识地答道。



    “你有多少员工?”



    宋思铭问道。



    “江北省内,三百来人吧!”



    沐可欣也不知道具体数字,只知道一个大概。



    “三百吨山楂,三百人,一人一吨吗”



    宋思铭干咳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