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章 越级告状

A+A-

    当时,孙国华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了四个字——暗箱操作。



    他不相信,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江台的经济开发区和昌顺的高新区,会输给青山一个籍籍无名的偏远乡镇。



    为了讨一个公道,孙国华决定搜集证据,找相关部门告状。



    但不搜集不要紧,一搜集,直接就颠覆了他的认知。



    青山市的王寨乡,并非籍籍无名。



    在过去半年,王寨乡竟然四次出现在省直关报江北日报上,而且都是极为正面的报道。



    只是他之前没有注意到罢了。



    与之相对,同一时期,他们昌顺市高新区出现在江北日报上的次数是零。



    当然,昌顺市高新区,也不是从没上过江北日报。



    一年前,昌顺市高新区挂牌成立的时候,江北日报的记者就来采访过。



    不过,最后只给了一个豆腐块大的文章,更像一个通知,告诉大家昌顺市成立了一个高新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反之,王寨乡的四篇报道,却是无一例外,占据了整个面。



    报道的内容也是更为细致。



    同时,孙国华还注意到,江北日报针对王寨乡的报道,重点提及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乡长宋思铭。



    那也是他认识宋思铭的开始。



    对宋思铭产生浓厚兴趣之后,孙国华开始从不同渠道了解宋思铭。



    这才知道,宋思铭在担任王寨乡乡长之前,竟然是青山市长梁秋香的专职秘书。



    从京城大院走出去的孙国华,对梁秋香可不陌生。



    抛去家世,梁秋香工作中的严苛可是出了名的。



    能被梁秋香选为专职秘书,宋思铭的能力绝对经得起考验。



    而再往前,宋思铭还担任过青山前市委书记曾学岭的专职秘书。



    曾学岭的案子闹得那么大,宋思铭却安然无恙,这足以明宋思铭的品质一样经得起考验。



    关键,宋思铭还是主动要求到王寨乡工作,这让孙国华对宋思铭更是刮目相看。



    而最让孙国华刮目相看的,还是宋思铭短短半年时间,就给王寨乡带来了数十亿的投资。



    如果昌顺市高新区能半年搞定几十亿的投资,他做梦都能笑醒。



    恰在此时,孙国华获知自己的发何荣光已调任澜沧县委常委,纪委书记,便联系何荣光,询问何荣光与宋思铭关系如何。



    何荣光自然是实话实。



    于是乎,便有了眼下这场饭局。



    饭吃到一半,宋思铭已经充分融入到队伍当中,孙国华也不再藏着掖着。



    “宋老弟,你我们昌顺高新区坐拥区位优势,各项扶持政策也不错,又是税收优惠,又是远低于市场价提供土地,怎么就吸引不到几家企业入驻呢?”



    这个问题,孙国华问过很多人,也得过到各种各样的回答,但他觉得那些回答始终没有到点上。



    宋思铭属于招商强人,看待这类问题,应该会更加透彻。



    他非常期待宋思铭能够给他指点迷津。



    “孙主任,我记得昌顺是不是还有一个经济开发区?”



    宋思铭没有直接回答孙国华的问题,转而问了孙国华一个问题。



    “对。”



    “昌顺经济开发区成立可是有年头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成立的,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



    孙国华道。



    “好像是前年吧,昌顺经济开发区曾因为污染问题,被环保部专项督导。”



    



    宋思铭接着道。



    “有这回事。”



    孙国华连连点头。



    那件事,当时闹得可是非常热闹。



    省领导对昌顺市委市政府点名批评,并将昌顺经济开发区的污染问题,形成材料,下发至省内其他各市,要求其他各市引以为戒。



    “后来,昌顺经济开发区关停了一大批污染企业,元气大伤,当年,全省各市经济开发区大排名,直接从第二变成了第七。”



    宋思铭接着道。



    “这”



    这一刻,孙国华都有些懵了。



    因为宋思铭所的数据,他这都不是特别了解。



    看出孙国华的疑惑,宋思铭主动解释道:“我之前给领导当秘书,写材料时,需要进行横向对比,所以,昌顺市的一些情况,我都了解。”



    这个解释,让包间的几个人,面面相觑。



    他们平常写材料的时候,也会查阅数据,但一般查完,用完,也就忘了,宋思铭这是什么脑子?都过去两年了,还记得清清楚楚。



    “你接着。”



    孙国华道。



    “后来,我还看了一个新闻,昌顺经济开发区全力转型,淘汰传统有污染的企业,吸引高新技术产业落户。”



    宋思铭又道。



    听到这,孙国华终于有些听明白了,“你的意思,昌顺高新区和昌顺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方向,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



    “不是一定程度的重合,是很大程度的重合。”



    宋思铭纠正孙国华。



    “也就是,昌顺高新区招商引资困难,是因为存在昌顺经济开发区这个对。”



    孙国华拧着眉头道。



    “如果昌顺高新区和昌顺经济开发区同级,公平竞争,也没什么关系,但据我所知,昌顺经济开发区是副厅级架构,管委会的一把,由副市长兼任。”



    宋思铭指出真正的症结所在。



    “乔兴文”



    孙国华立时黑着脸,出一个名字。



    乔兴文,昌顺市副市长兼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



    同时,乔兴文还分管全市的招商引资工作。



    理论上,整个昌顺市大型项目的引进,都得通过乔兴文。



    乔兴文随便歪歪嘴,项目就到经济开发区了,而乔兴文也有足够的理由,让他经的项目落户经济开发区。



    至于新成立的高新区,注定就是后娘养的。



    市里不会给高新区安排项目不,高新区自己吸引过来的项目,从乔兴文那一走一过,不定也被经济开发区抢走了。



    换句话,不是高新区不行,是总有人用不正当段,半路截胡。



    “孙主任,我也就是随便一猜,真实情况,还得你亲自调查。”



    宋思铭转而又对孙国华道。



    “我会调查的。”



    孙国华沉声道。



    一般人遇到这种事情,只能吞下这个哑巴亏,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但问题是,孙国华不是一般人。



    只要被他查实了,他不介意越级告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