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扬名

A+A-

    茶馆里坐满了人。



    柳四娘好不容易才跟着二哥挤进茶馆,然后被安置在一个的套间里。



    片刻之后,柳二郎偷偷送来了热茶,还有一只泥炉,柳家厮将柿子、栗子和几颗红果一同摆上了桌。



    柳四娘常会跟着二哥出门,不过第一次来如此热闹的地方。



    “别出去,”柳二郎道,“等我那边忙完了,就来带你一起回家。”



    柳四娘点头。



    套间门关好,还是能听到外面热闹的声音。



    大名府突然多了一个叫报的东西,读书人不必,直接买一份来看,不识字的人就听卖水的人街头巷尾的传。



    那些卖水的人,走一段一段,很快屁股后就跟了一群半大的孩子,甚至为了听报上写的那些话本,主动帮忙卖水。



    “最有意思的是,我看着几个孩子在前面推车,卖水的汉子在后面拿着报边看边读,他肯定有许多字不认识,干脆就糊弄过去。”



    “那些孩子却不肯放过,一直跟着让他讲完。”



    “这也就是顺通水铺发的报,不然哪里能卖这么痛快。”



    “这点的对,这报都已经被带出大名府了。”



    “怎么?快讲一讲。”



    “就是那些挑洗面汤卖的人,将报卖给了来往的客、商。”



    这边讲的正高兴,那边喊伙计。



    “加几块佛炭来。”



    伙计跑来跑去,还被人拉住询问:“是不是顺通水铺的佛炭?”



    “是,”伙计笑道,“除了他家,大名府也没第二家卖藕炭佛炭的。”



    “这报上的文章写得有些意思。”



    柳四娘听着外面那桌人话,桌上的都是二哥的好友,一桌七八人,有六人都在府学读书。



    “听柳二郎早就知晓这桩事?”



    柳二郎笑着道:“之前在童兄那里看到了,只觉得这主意好,也帮着看了几篇文章,不过没帮上什么忙。”



    “天觉兄太自谦了,报出来之前,咱们一点风声都没听到,童兄却能将天觉兄请过去帮忙,可见认同天觉兄大才。”



    童子虚是什么人,才高八斗,人又孤傲,宁愿缩在那里教一群孩童,也不肯被人举荐入仕。就冲他能出入王府,这一点就是旁人所不能及。



    “天觉兄,你再,这报头是谁人写的?”



    柳二郎连连摇:“这我可不知,都是童兄拿来的。”



    众人一瞬间安静,几个人互相看看。



    摸不清什么情形的人终于开口问:“你们在打什么哑谜?”



    柳二郎摇:“弄不清楚的事还是不要,咱们喝茶,喝茶。”有些人,有些事不能轻易牵扯,而且他也觉得,一份报而已,童子虚应该没有那么大的面子,请来王晏亲笔题字。



    话间,茶楼里的书人来了,这次不别的,他里拿着的就是今日发的报。



    大家聚在这里,就是要听书人讲这个。



    自己看是一回事,经人讲出来又是另一番感觉,还有那些没有看全报的人,正好也聚在这里,一并听个明白。



    那边书人讲了一阵。



    柳二郎这一桌又开始低语:“那雇工的消息你们看了吗?”



    “一日一百文。”



    “就冲这个,咱们也得去宝德寺瞧一瞧,宝德寺拿出佛炭的法子,当得起大名府第一宝刹。”



    柳二郎也跟着点头:“这桩事还得感谢谢大娘子,宝德寺大殿失了火,眼见没有银钱重建,谢大娘子才将佛炭之事公布于众。”



    桌上一人不禁问道:“这是好事,为何宝德寺的方丈不愿意出来呢?”



    



    柳二郎伸在桌子上画了个圈。



    一开始众人不懂,不过仔细看了看,又互相交换了眼神,有人无声地了一个字:地。



    这几年道观、寺庙圈地极多。



    特别是有名的古刹,年年扩张,那些僧人的腰也跟着越来越粗。



    “原来如此。”



    “谢大娘子劝方丈,卖后山的碎石炭,一来能让百姓赚些工钱,二来也能养活寺中僧人,若是银钱不够,僧人还能去矿场劳作。”



    “寺里有几十个流民,如今就在做这桩事,只要肯卖力气,都给银钱。”



    有人听到这里道:“妙哉,这不就是范文正公过的:召民为役,因而赈济。道观、寺庙都能这般,当是一桩大功德了。”



    “谁不是。”



    “我们明日过去寺中送香火钱,也能再买些佛炭。”



    “香火钱可以,佛炭不一定能买得到,”柳二郎伸向外指了指,“今日顺通水铺外面挤满了人,都是买佛炭的。”



    报一出来,从前没在意藕炭的人,听这个叫佛炭,都要买来看看。



    这一看不要紧。



    人越聚越多。



    谁也没料到,正旦前两日,大名府卖的最好的居然是佛炭。



    “佛炭这价钱”



    “一斤三文。”



    “还是一斤三文?”有人不禁感叹,“这谢大娘子真乃女中豪杰。”



    这位大娘子经历也不一般。



    若非她是女眷,他们定然要将她请出来,好好认识认识这个人物。



    桌子角落里,一个衣服洗的发旧的措大,不由地叹了口气。



    “尚英兄,何故叹气?”



    左尚英家境贫寒,比众人更早知晓那佛炭。



    “不瞒诸位,若非今年有人卖藕炭,我恐怕都撑不过这个冬日,”左尚英道,“当时有人兜售藕炭的时候,我也是走投无路,才想着买回来试试,城中的木炭着实太贵,家中秸秆和柴禾已经快烧没了。”



    “都碎石炭有毒,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没想到这藕炭果然好用,也是靠着这藕炭,我才能继续读书、写字。”



    柳二郎道:“既然藕炭有这般好处,如今人人都用,尚英兄却怎么反倒忧心忡忡?是怕那藕炭涨价不成?”



    左尚英摇头:“我是怕一样东西太好了,就会被人惦记上。谢大娘子为了藕炭想得周全,可未必是那些人的对。”



    左尚英着咳嗽两声,大家谈论报,听着佛炭大名,看到的都是好处,却不知道前阵子杨家和谢家争买石炭矿闹出了案子。



    大名府那些商贾、富绅真的能不插进来?



    这话让众人一阵静默。



    柳二郎皱起眉头道:“应当不会。”



    左尚英道:“我也希望如此。”



    刚好书人又讲到精彩之处,正是报上的法师取经记。



    柳四娘坐回椅子上,抿了一口茶。方才那人的没错,恐怕这“经”没那么好取。



    



    巡检衙门。



    陈举焦急地看着屋子里的贺檀和王鹤春。



    “两位大人快想想法子吧,明日一早县衙的人就会将公文送去永安坊。”



    “是为了大名府的百姓,这就是明着抢人家的买卖。”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