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新的布局

A+A-

    新年首日,按照礼制,应该是文武百官上殿朝拜的日子,随后,君臣一同祭祀天地,刑部更是要提前做好准备,大赦天下。



    总之,一元复始,自上而下,都应该是生勃勃的感觉。



    可是,此时不同往日了,南唐朝廷一分为二,重要关的“大朝廷”在洪州,太子监国的“朝廷”在金陵。



    李煜走进冷冷清清的宣政殿上,不由得产生了一种分崩离析的氛围。



    “还剩下三十天,三十天”他自言自语地在殿中踱步,虽然几乎熬了一个通宵,却一点睡意都没有,神经仍然紧绷着。



    沉思过重,就连身后有人走进来都没察觉,还是清风提醒。



    一抬头,殿中已经列了两队,左文右武,文臣一列有韩熙载、徐铉、萧俨等人,武将一列人数较少,毕竟大部分人都在驻地,留守金陵的主要是陈乔、刘承勋、何敬洙等人。



    “太子殿下恭安!”



    众人行礼,李煜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大场面,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难道像电视剧里一样,“众卿平身”?幸亏脑子转得快,简单地了两个字“免礼”后,示意众人就座。



    众人也面面相觑,这就完啦?难道不两句?



    徐铉反应很快,见李煜招呼众人就座,自己也转身去坐,赶紧出列道:“太子殿下,我等,还没有跪拜国玺”



    一语惊醒梦中人!原主的记忆瞬间激活,李煜这才想起来,对啊,那个座位不是随便坐的,那是皇位!自己的身份是“太子监国”,名义上只是代替国主行使权力,必须先请监国玺印!



    “徐卿,就劳烦你主持吧!”



    话语不咸不淡,但李煜心里颇为感激,若不是徐铉提醒,自己可就铸下大错了。



    徐铉出列,也是心怀感激,照理,主持跪拜监国玺印的仪式轮不到他,比较不爽的,可能就是韩熙载了。



    不爽就憋着吧,这老子,一肚子心眼,既想出风头,又怕担责任。



    徐铉走到值守的太监跟前,自己先对监国玺印跪拜了一番,然后接到里,面向宣政殿的台阶之下,朗声高颂:“金玉传世,国祚万年!拜!”



    在李煜的带领下,众人向着象征至高权力的玺印下跪,这一刻,仿佛有种神圣的信念,在李煜的心头油然而生,他跪拜的很郑重,内心完全没有了现代人的想法,口中还喃喃低语:“还剩下三十天,三十天”



    礼毕,众人落座,李煜也登上台阶,但他没有坐上皇位,太监仿佛姗姗来迟一般,给他抬上一把“偏座”,见着情景,李煜不由得又是一身冷汗,窃喜自己动作慢了点。



    韩熙载上前道:“太子殿下,六部及各司衙门的奏表,已经准备妥当,是否一一过目?”



    是奏表,称之为“拍马屁书”更为合适,每年这个时候,各级官员都要写一份给皇帝预览,里面有一些工作总结的性质,更多的就是夸皇帝、夸自己、夸同僚。



    李煜一大早来到宣德殿,可不是为了走形式,他微微点头,:“不必,此事交给韩卿办理即可,收齐之后,一并送往洪州。”



    众人暗暗松口气,那就没啥事了!



    今年的税收、刑法、战事、工程、官员任免、军事安排、赈灾救济、史书编撰等众多事务,都有各部及相关人员自行汇总,然后发送到洪州,李煜无权管理,事实上,众人也不相信他能管得清楚。



    剩下的事情,就是好好拍李煜的马屁,谁都知道,这位李从嘉早晚都会坐上那个皇位。



    “众卿,近日之事,想必都有耳闻了吧。”



    众人一惊!



    所有人脑子飞快地转了起来,想要确定,李煜的是哪件事!



    明里暗里,每天这些朝廷大员都能收到不少消息,当然,他们也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无论多严密,都有可能被人泄露出去。



    比如韩熙载,他第一个想到的不是什么国家大事,而是,自己买歌姬的事情难道被人参了一本?



    见众人唯唯诺诺,李煜故作疑惑,道:“难道,契丹使节归途遇刺的事情,众卿都没听?陈卿,你也没收到消息?”



    



    这是一句废话,所有事情都是你李煜暗中操作的,除了林仁肇及下知道,其他人知道个屁。



    “这个微臣属实不知。”



    陈乔一脸懵逼,虽自己是门下侍郎,直接对接帝王的差事,可如今国主都不在金陵,自己就如同虚职一样。



    “哦?何卿呢?”李煜又将眼神投向了何敬洙。



    何敬洙时任中书令,是能够直接接触密奏事宜的大臣,同时,他也是镇国将军,南唐赫赫有名的武将。



    “这个末将也不知情。”



    “无妨,想必众卿事务繁忙,我来简单一下。”



    此话一出,众人不觉地脸上一热,有些不好意思了。



    李煜掐头去尾、省去中间,把自己精心编制的一套辞讲出来,大意就是契丹使节被周军攻击,据此判断出江防出现一定的漏洞,自己又派人细细调查,发现此事并郭周政权一家所为。



    “根据线报,意欲刺杀契丹使节的军队中,是有武平政权的。”



    闻听“武平”二字,不仅何敬洙等武将感到震惊,就连萧俨这样不谙军事的文官,也露出了质疑的表情。



    “太子殿下,消息可靠?”



    “萧将军派人汇报,应该不假。”



    “以何为凭?”



    “俘虏口供画押。”



    何敬洙还是觉得不妥,壮着胆子:“臣以为,契丹人未必能够分清楚汉人,至于武平一,会不会是审讯时听错了?”



    李煜面色不改,道:“应该不会,负责审讯的是林仁肇下的人,对了,诸位应该听前些日子,林仁肇部与江北周军对峙的事情吧!”



    这下,众人都点头了,真里有假、假中有真,多少消除了一部分怀疑。



    “何卿,你认为武平军不会攻击契丹使节,理由何来?”



    何敬洙一拱,道:“太子殿下,武平氏,虽然与我大唐有仇,但自楚国灭亡之后,畏惧天威,已经圈地自封,论实力绝不敢轻易招惹我朝。更何况”



    “但无妨。”



    “更何况武平在我朝以西、长江以南,如果要截杀契丹使节的船队,岂不是要顺流直下,一直到润州附近?这一趟来回,至少要一个月,劳师动众且不,莫非他们能提前得知契丹使节的消息?”



    最后一句话,才是要命的,也是李煜希望从大臣口中出来的。



    “何卿不愧是沙场良将,我竟然没有料到。”



    “太子殿下,我的意思是”



    “没错!看来朝中有人,暗中与楚国余孽勾结,接着,又与周军协同,意欲破坏我朝和契丹的关系。”



    李煜打断何敬洙的话,他要的效果就是祸水东引,引到武平身上,这样才能开展下一步。



    刘承勋为散骑常侍,烈宗时期就已经入朝为官,最早是粮草判官,能够一路爬上来,成为三品高官,察言观色的本事自然不弱。



    他见李煜信心满满的样子,狡黠的本性立即就掩盖不住了,出列报奏:“太子殿下,所言极是!想必我朝中必有内奸!”



    一张嘴,韩熙载、陈乔、萧俨等人一激灵,心中暗骂,这王八蛋是嫌日子过得太舒服了?!国家本就是多事之秋,还跳出来没事找事!



    李煜原本打算继续“引导”何敬洙,没想到,中间跳出来一个“程咬金”,略一沉思,问道:“刘卿,你认为此事如何处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