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两人会面

A+A-

    计划赶不上变化。



    让蔡振一行人没有料到的是,陈乔、张洎率领的进贡队伍会突然改变路线,从水路换成陆路。他们更不知道,原来汴梁、祥符、隆州一线之间,竟然有一条宽阔的官道!



    如此一来,进贡队伍进入汴梁的路程,就迅速缩短到两天,当蔡振从觉悟那里听到这个消息时,又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了。



    “觉悟住持,你从哪儿听的?!”



    “唉,今日与真梵大师谈论佛法,是他告诉我的。”



    “确定?属实?”



    “蔡虞侯,你出大相国寺的门看一眼,对面就是开封府,真梵大师与里面的人相熟,不仅亲耳听到进贡之人今晚就到祥符县,而且已经着准备了,什么要迎接朝贡使。”



    听到“迎接”二字,蔡振紧张的情绪放松了一些,看来不是突生变故。



    陈乔、张洎提前进入汴梁,对自己这边影响并不大,因为按照太子殿下的计划,两拨人在汴梁的行动本就是各自为政。



    只有一个问题,时间!两拨人可以不一起来,但是要一起走!



    长老的推荐信上,主要让真梵大师帮忙介绍一位高僧,一同前往南唐,虽然此事背景复杂,但归根结底是两家寺院之间的活动,在时间上有硬性的要求。



    这就跟现代社会的“签证”一个道理,一个人到了其他国家,签证到期之前,必须离开,否则就是非法滞留。



    而进贡事宜,属于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活动,时间上不会管控的那么死,如果后周皇帝高兴,可以多留陈乔、张洎等人多待一段时间,如果不想多搭理,等你们送完贡品之后,赶紧走吧!



    考虑到这一点,蔡振等人才早一天出发,路途也是快马加鞭,进入汴梁之后赶紧调查,为的就是给进贡队伍留下充足的协调时间。



    可当下,进贡队伍提前三天到了汴梁,让自己有些措不及。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赶紧去找陈乔商议,这个想法又瞬间被放弃了,且不刘政咨临行之前,再三叮嘱,进入汴梁城之后两伙人要装作形同陌路,就算自己去找陈乔,他又能有什么主意呢?眼下,是名副其实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冷静下来,蔡振对觉悟道:“住持,此事还要仰仗你了。”



    “怎讲?”



    “想办法进入皇宫!”



    觉悟感觉自己的秃脑袋上一瞬间冒出了汗,结结巴巴道:“进宫?!你想要刺杀”



    “非也,非也,我绝不会轻举妄动,主要是为了探路。”



    蔡振、穆坚、谭宗三人碰头之后,蔡振将收集到的信息整合起来,反复琢磨,认为最可行的方式就是走广济河,这条河不仅宽阔,不会结冰,而且一路向南,直抵淮河,加上北方地区冬天刮的是西北风,可谓顺风顺水。



    第二选择才是从汴河离开,虽然在汴梁城范围之内,走这条水路比较安全,但河流较浅、较窄,而且是汴梁运送粮食及物资的重要渠道,沿途设置了很多关卡,如果周朝要追及的话,自己人插翅难逃。



    可是,要走广济河,就必须摸清楚从皇宫到芳林苑之间的道路,整个宫城很大,哪里有人把守,哪里是皇家禁区,哪条路最近,这些都是要掌握的。



    “探路进宫不是不行,可要以什么名义呢?”



    蔡振一笑,:“觉悟住持,你怎么当局者迷?听。”



    大相国寺内,人声鼎沸,佛号宣天,钟罄齐奏。



    “你是,以祈福的名义!”



    “没错,都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你的济安寺,在金陵也是排的上名号的,自己自己是得道高僧,谁知道?当今周国皇帝身染沉疴,以祈福名义最为合适。”



    觉悟苦笑,心想,没错,我的济安寺确实排得上名号,里面跟修罗地狱差不多。



    



    “好吧,此事我需要跟真梵大师商议。”



    “静等佳音!”



    蔡振苦等觉悟回音的时候,赵匡胤也在等,是夜,他心心念念的人终于赶到了汴梁。



    来人正是田重进。



    田重进接到赵匡胤的书信,是在正月初三,也就是石守信、王审琦、刘守忠一众人在“太平楼”聚会之后,赵匡胤就着计划实施了。



    之所以来的很晚,是因为田重进是一名戍边将领、封疆大吏,这样的人要回到京城,必须经过同意。否则,你一撂挑子走了,边疆谁来守?



    田重进处理完所有事务,这才动身,他给枢密院、兵部上书的理由,就是南唐军队近期大量活动,意图跨过长江防线,谋取失地,也就是江北十四州。正常情况下,枢密院的人是不会同意这种理由的,可这件事本就不正常,因为有赵匡胤从中作梗,并且,田重进的也并非完全不实,林仁肇和荆罕儒在长江上你来我往,折腾好几天。



    “自新(田重进的字),一路劳顿,快坐!”



    “属下参见赵点检!”



    “好兄弟,何故如此见外?”



    笼络人心,赵匡胤的段很硬,身居高位还能与属下称兄道弟,也着实不容易。



    田重进人比较莽,见四下无人,直接开口就问:“何时动?”



    他只是莽,不是傻,赵匡胤信中,字里行间的暗示,早就看得明白。



    赵匡胤收起笑容,道:“军情奏表是否已经递交?”



    “属下入城之后,先去了枢密院。”



    “很好,待到枢密院发出签令,兵部送来兵符,你就随我一同开拔。”



    宋史卷二百六十列传第十九记载,重进从征契丹,至陈桥还,迁御马军使。田重进是亲自参与了“陈桥兵变”的,有推戴之功。



    “点检怎么干,属下就怎么干。”



    “坐下,跟我江南那边的情况。”



    田重进想了半天,道:“唐国倒也平静,不过,出发之前闻听,镇守抚州的信王李景达率兵前往金陵,再有,就是我的一些暗线密探,失去了联系。”



    “李景达是皇室中人,去往金陵,倒也不奇怪,至于暗线密探被除掉只要不接触我方军事密的,也不算大事。”



    “只是可惜了,其中两人是策反之人,名曰张会战、扈大军,原籍都是汴梁的,在唐国军中任职。若是我大周军队渡江灭国,他们倒是能暗中相助。”



    田重进不知道的是,这两人,一个脑袋搬家,一个押在洪州,然后脑袋搬家——郑彦华率兵支援金陵之前,拿他血祭军旗了。



    “我听太子李煜行使监国之权,他怎么样?”



    “唐国太子?只听他是个白面子,整天躲在宫里,不是和女人混在一起,就是跟和尚混在一起。”



    赵匡胤点点头,李璟、李煜父子一定要保持这种状态,自己计划实施起来才会更加顺利。



    “自新,明日你只管到兵部销号,然后回到我这里,江南事务暂放一下。”



    “遵命!”



    赵匡胤的盘算是,既然石守信无法出城协助自己,就让田重进顶上。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