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母子博弈

A+A-

    如果,这世界上还有一个人会让赵匡胤害怕,那一定是杜太后。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身为军人,常年不在家,教育子女的责任自然就落到了杜氏身上,宋史对此评价她治家“严谨果毅”,用这四个字形容,赵匡胤的童年一定不怎么温馨。



    估计,稍有忤逆,就得吃上一顿“竹笋炒肉”。



    人与动物的一个区别,就是受到社会伦理的束缚,对于子女来,父母之命就是天道一般,不听就是大逆不道。



    当然,也有例外



    更何况,自幼在母亲的严加管教之下,赵匡胤身为长子(实则次子),承受的压力更大,畏惧心理更重一些。



    就算你当了皇帝又怎么样?还得听当妈的话!



    前脚,赵匡胤刚解决完朝堂之事,后脚,就被内侍宣召到了德寿宫。



    一场改变命运的会面,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拉开了序幕——



    事实上,杜太后病的很重,多日未曾下床,在接到爱子赵光义的来信之后,病的更重了。



    信中,赵光义仅用只言片语,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紧接着话锋一转,开始了告状。



    娘啊,我打算给你修建一个宫殿,好到光州来住一些时间,修养身心,就扣下了几根木料。



    娘啊,大哥就派人调查我、恐吓我,是要治我的罪,很有可能,儿子的命就保不住了。



    娘啊,爹死了之后,我很想在你跟前尽孝,无奈,大哥不允许,把我贬到这穷乡僻壤。



    娘啊,现在大哥当了皇帝,他恐怕是容不下我了。



    娘啊,咱们母子怕是没会再见面了



    杜太后看完信件,差点翻白眼,强挣扎着起来,穿戴好太后朝服,让内侍去宣召赵匡胤。



    亲娘召唤,无有不从。



    赵匡胤是孝子,这一点毋庸置疑。



    移步德寿宫外,赵匡胤心情忐忑,更兼忧虑伤怀,内外都弥漫着浓重的汤药味道,自己忙于政务,已经多日不来拜见母亲了。



    入得门来,双膝跪倒。



    “皇娘可好?不孝儿匡胤应召拜见!”



    “皇帝,还记得有为娘?”杜太后冷眼,“若再不召你,怕是要老身亲自去金銮殿拜见你了!”



    赵匡胤汗流浃背,额头触地:“皇娘言重了,只因政务繁忙”



    “忙?!”



    “儿子的错!”



    “罢了,你起来吧!”杜太后抚胸粗喘,“老身的戒尺,抵不过你的玉钺!”



    赵匡胤哪儿敢起来?跪在地上,不停叩头。



    宫殿中的人,早就趴在地上,头也不敢抬,对面是皇帝啊,他跪着、谁敢站着!



    “行了,起来。”



    杜太后口气温柔一点,又吩咐其他人:“都下去。”



    转眼间,殿中就剩下母子二人。



    赵匡胤躬身近前、再度蹲下,轻轻地为杜太后捶着腿,几次欲言又止。



    唉,实在不知道什么?



    见到儿子的窘境,杜太后内心一柔软,伸抚摸赵匡胤的额头,不经意间,看到他鬓角上出现的白发。



    鼻子一酸,忍不住双抱住,喊出了赵匡胤的名:“娘的香孩儿!”



    “阿娘!”



    “岁月蹉跎,你也三十有五了。”



    



    “香孩儿再长,也是娘的儿子。”



    杜太后擦了擦眼睛,凝视一阵,道:“娘不止你一个儿子。”



    只此一句,“母慈子孝”的氛围一扫而空,赵匡胤缓缓起身,脸色也凝重起来。



    “阿娘,此话何意?”



    “香孩儿,为娘问你一句话,如今大宋的国土越来越大,终有一日,能收复汴梁、统一天下,国事会越来越繁忙,你将如何应对?”



    “凡事亲躬,朕丝毫不敢懈怠。”



    杜太后一怔,朕?好!



    “本宫怜你辛劳,多一句,不若让光义入朝,封个都点检的职务,也好帮你。”



    “都检点”这三个字,赵匡胤格外敏感,他能够实施篡位,多亏了郭荣信任,坐上殿前都点检的位置,掌握禁军!



    “太后,都点检一职已有人选。”



    “高怀德?不是战死了吗?”



    “淮京禁军由王仁瞻统领,按理,应提拔为都点检。”



    杜太后脸色一沉,未开口话,又剧烈地咳嗽几声,一时间上气不接下气,极为狼狈。



    赵匡胤迟疑一下,还是轻拍杜太后背部,表情没有任何松动。



    “这么,你不肯松口,让光义回到淮京!”



    “他刚接光州军务,有待历练。”



    赵匡胤这句话,也不算过分,赵光义之前一直在大周朝廷中干文职,类似于“行走”。



    “跪下!”



    毫无征兆,杜太后暴喝一声,赵匡胤条件反射一样遵从了。



    “果然是儿大不由娘,我的话,你都不听!”



    “太后,国家大事,自当由朕做主。”



    “好,好!”杜太后面如冰霜,“既如此,本宫便不再绕弯,且问你,将来皇位你如何打算!”



    赵匡胤满脸不可置信:“皇位太子已立,自然是传给德昭。”



    杜太后冷冷地问:“皇帝,我且问你,你是如何得到大周半壁的!”



    “这自然是祖上庇佑,父母教导有方”



    “皇帝,你不必与本宫虚与委蛇!”



    赵匡胤热汗直流,气恼的情绪直冲脑门,却又不敢有丝毫僭越之举。



    “你不实话?好,本宫来!”杜太后厉声:“你能得这半壁江山,全因为郭荣目光短浅,让八岁幼儿统治天下!如果郭荣不早亡,如果不是主少国疑,你哪儿有会坐上龙椅!”



    句句扎心,句句实话。



    只是,这话若是从别人口中出,赵匡胤大不了下令,拖出去斩了。



    听到亲生母亲这么,委屈之情、难以抑制,感觉眼眶之中泪水打转。



    更委屈的,还在后面——



    “如今,德昭年幼,纵使再给十年成长,也难以驾驭国家大事。”



    “你身为皇帝,要目光长远,且不能再让大宋出现主少国疑的事端!”



    “既如此,本宫做主,将来可将皇位传给你的兄弟!”



    “四海之广,确立年长之君,才是统一天下、国祚绵长的保障!”



    有那么一瞬间,赵匡胤感觉到,自己又回到了童年,犯了错误之后,被母亲罚跪教训。



    忘了想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