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五年后

A+A-

    (武昭篇)



    时光荏苒,自辽东战役后,一晃五年过去了。



    这五年,没有了外患,大楚上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首先是南北铁路全线贯通,彻底告别了牲口远程运输物资的艰难,南北商市互通有无,让楚国内需经济彻底腾飞起来。



    不过,新兴产业的兴起也宣告落后陈旧传统的没落。



    单靠人力运输的时代,逐渐走向没落,取而代之的是械和钢铁的穿梭。



    同年,江南造船厂第一艘蒸汽货轮下水,进行了为期一个月试运行后,海运贸易正式兴起。



    与此对应的,是实施了六百年的漕运系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优胜劣汰,本就是市场的规律。



    没有官方支持的落后产业,注定只能逐步走向衰亡。



    眼下的大楚,在铁路规划建设三个工期完毕后,各州各县都掀起了狂热的公路修建热潮。



    第二,电力系统初步完善,第一座发电站在宣盛三年四月试运营,瞬间引起轩然大波,举国震动。



    自此,生活在帝都的百姓第一时间结束了烛火照明的传统,逐渐迈入了电力时代。



    第三,徭役制度彻底废除,百姓再也不用每年在指定时间内成为官府的免费劳动力,或上缴一定免役税。



    为此,各地百姓欢庆雀跃,对应的是那些地方守旧势力的痛心疾首。



    以后他们再也无法让百姓免费给自己干活了,必须要以支付费用形式。



    第四,学制改革成功,从第一间扫盲班成立,再到、中、大三种学制完善,楚国上下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入学堂。



    其中学6-0周岁的孩童,无论男女都可以免费入学堂,学期为五年,主修国语、历史、数学、六艺四门。



    五年后进行毕业考,考试通过者可以进入中学继续深造。



    未通过者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直接拿到结业证书结束学业生涯,一种则是复读一年,来年再考。



    复读是要自费的,算是你不认真听讲的惩罚。



    不过补考会只有三次,若是三次都无法顺利升学明根本不是读书的料,就没必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校方还是会颁发学结业证后正式步入社会,早些安排其他工作。



    这比科举制,从少年一直考到七老八十还没考取功名可是人性化的多。



    学阶段升学率也就控制在20%左右,创办学目的就是为了给民间普及楚国历史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认可,同时提高国民的素质起到启蒙作用。



    至于中学,也是五年制,但却远比学时期要卷,主学科目也多了物理和化学。



    而且学费是自费的,另外还有留宿费和伙食费,同样需要自掏腰包,若是升到中学却没有学费,大楚银行可以提供免息助学贷款助你完成学业。



    只有各学毕业考排名前五的才能免除第一学期学费,第二学期开始则是以成绩名次来选择免学费名额。



    为了刺激学子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沈浪提议设置了奖学金制度,用以嘉奖每学期成绩优异的学子。



    只是,能入中学的,基本都是一路杀上来的精英,就算只混到一张结业证书,走到各行各业里也算是精英了。



    而能顺利拿到毕业证的,起步就是地方吏员,端的都是铁饭碗,而且有十分大的上升空间。



    这部分人,是大楚官场基层中坚力量。



    只是想要拿到毕业证也不容易,同样如果第一次考试通不过,只能通过复读形式来年接着考。



    但补考会却缩减到了两次,两次过后拿不到毕业证,还是老老实实找份工作吧。



    这个阶段,会刷下九成以上的学子。



    至于最后拿到毕业证的不足一成,考入大学那部分更是不足3%。



    一旦三年大学毕业后,便直接享受正六品官员的俸禄待遇,也注定是社会地位最高的那一批人。



    但目前大楚上下就四座大学,能上大学的人,汇聚的都是各地区的精英学子,入学难度十分巨大,每一个名额诞生,都意味着成百上千人被淘汰。



    



    学制变革,让大楚上下彻底焕发出一股朝气蓬勃的景象。



    国民素质提升,见识增长后,伴随而来第一个益处,就是偏远地区溺死女婴的现象大幅减少。



    现在大楚各行业,甚至官场内都给女性留了不少体面工作,单靠俸禄也足以养活一家人。



    比如银行服务业和海关各处,财务等位置女性也一样可以胜任,更有不少民企工厂开出高价聘请有中学以上学历的女性入职。



    有了利益绑定,各地重男轻女思想也会伴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开始淡化,转而接受更文明的社会熏陶洗礼。



    除此之外,学制变革也带来各行业的微妙变化,那就是应聘者必须出示自己的文凭才能选择合适的岗位,薪酬待遇自然也是大幅不同。



    往后的职位竞争注定激烈,却也是历史必然性。



    第五,内阁正式成立,然而第一任首辅却不是叶墨,而是户部的林宇。



    叶墨在宣盛三年就主动请辞,女帝应允后,丞相制也随之被更为先进的内阁制所取代。



    内阁首辅是有任期的,一届为五年,最多可以连任两届。



    这就避免了丞相制权倾朝野的弊端,但同时皇权影响力在民间也有一定程度的削弱。



    改变注定要有代价,和沈浪相处多年的姜梦璇早已不是刚登基时那个茫然无措的花瓶了,很多道理都懂。



    何况,内阁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替皇权挡刀,一旦政策失误,内阁必须第一时间担责。



    官员制度变革,让整个国家的行政效率大幅提高。



    至于叶墨退位后,沈浪立马邀请他一起创办师范大学,解决目前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



    这位在官场沉浸多年的叶家家主,第一次抛下一切,热情地参与到这项神圣的事业中。



    第六,货币变革。



    大楚进入工业化时代后,随着大量白银黄金从海外殖民地涌入,沈浪就建议废除原有的货币体系。



    从此,市场上不再出现碎银子,转而被银元、铜元、铜币三种货币取代。



    十枚铜币换取一枚铜元,八十枚铜元换取一枚银元,一枚银元就是对应一两白银的价值。



    这变化让市场活力更加焕发,至少交易双方不用再为金属重量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了。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纸币流通发行,面额由分、角、元三种货币,最大面额二十元,最为一分,随时都可以持纸币兑换相应价值贵金属。



    但纸币量不大,目前流通市场的也只有五百万,百姓更愿意使用贵金属,只有那些大额贸易携带巨款的商户才会选择使用纸币。



    除此之外,黄金储备正式纳入大楚国策规章。



    目前大楚国库的黄金储备足有四千五百万两,全部存在中央银行。



    而在市场上流通的黄金大约为五千万两左右。



    第七,军事体系加深完善。



    自沈浪提出军事变革到现在为止,已经过去十一年了,楚国已经彻底结束了冷兵器时代。



    现在全国六十万常备陆军镇守在各地,另有外藩部落巡视边疆,楚国的外患早已不存在了。



    另外大楚海军已经拥有四个成建制的舰队,各种可用于一线战斗的舰艇拥有六十艘,轮番巡视海内外殖民地,尽心拱卫着大楚的海域经济命脉。



    而且,随着科技大爆发,兵工厂的新式装备也一件一件问世了。



    其中最为抽象的是蒸汽坦克,沈浪看后直呼是“黑科技”。



    坐在上面运行一圈,颠婆的反胃先不,人出来后直接被热的快要脱层皮。



    但沈浪却十分支持他们继续改进,直到彻底完善,成为军中利器为止。



    如今的楚国军事力量,已经成为这片大陆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只是没想到,坦克技术还没突破,倒是蒸汽汽车提前问世,再度引起大楚上流社会一阵新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