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寻求庇佑?不!我要的是那个位置!

A+A-

    乾清宫。



    偌大的宫殿门窗紧闭,其中竟连一个宫女太监也没有,只有烛火微微晃动,愈发显得殿中空空荡荡。



    昏黄的烛光映照着两个身影,二人皆已是头发花白。



    其中一人穿着一身明黄色五爪龙袍,正趴在乾清宫大门上,顺着门缝儿、眯着眼睛往外面瞟,神色之中带着一丝紧张和期待。



    另外一名老者则是佝偻着身子左右踱步,似有不安。



    几番欲言又止。



    老者终于还是忍不住拱一礼,劝道:



    “陛下,要不这件事情还是算了吧。您是一国之君,假称驾崩之事若是传了出去,也不知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没错。



    穿着龙袍趴在门缝儿上往外瞟的,正是大明皇朝的开国皇帝,洪武大帝朱元璋。



    他没死,只是让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去东宫,假传了个死讯。



    在他身后坐立不安的。



    则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御医,太医院院使戴思恭。



    作为太医院陪葬天团的c位,让他配合宣布朱元璋嘎了,戴思恭一把年纪,自然是有点慌的。



    听到身后戴思恭的劝谏。



    朱元璋继续趴着门缝儿,连头都没有回,语气之中略带一丝不耐烦:“要咱,你们这些当太医的,就是胆子!”



    “一个人的秉性资质,只有真遇到事儿了才能看得出来,等允炆来了乾清宫,咱看看这孩子的表现,当晚就站起来让他知道,咱是装的,这件事情不就没几个人知道么。”



    “咱只让蒋瓛去通知了允炆,大晚上的,消息传不出去。”



    朱元璋浑不在意地摆了摆,示意戴思恭不必多言。



    戴思恭蹙起眉头暗暗叹了口气。



    顿了顿还是忍不住劝道:“可是陛下,不论别的,这件事情,它终究也不吉利呐,您九五之尊”



    朱元璋冷哼一声:“吉利?这些年来,咱当过和尚要过饭,要是讲究吉利不吉利的,早没命了!”



    “贼老天把咱妹子和大孙都带走了,现在连标儿也没了,咱还有什么好怕的!?为了大明皇朝的千秋鼎盛,吉利不吉利的,又算得了什么?”



    到这里,朱元璋沉默了片刻。



    而后才再次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微不可察的轻颤:“大明需要一个后世之君。”



    戴思恭闭了嘴。



    看着那个有些佝偻的背影,莫名地有些心酸。



    他跟着朱元璋的时间不算短,平日里的陛下,威严、霸道、天子威压,皇权气势背脊永远是直挺挺的,自从太子殿下薨了之后,终究也是佝偻下去了。



    太子殿下没了。



    陛下不仅是失去了一个最爱的儿子。



    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他多年来倾注所有心血培养出来的继承人,失去了大明的后世之君



    听朱元璋这么。



    戴思恭也算是明白了朱元璋突然喊他过来,又让蒋瓛去通报假死消息的用意了:要立储!



    根据朝廷上下最近的风向来看。



    陛下心里的新储君,大概率就是东宫的二殿下了。



    假称驾崩试探东宫二殿下,看看二殿下的资质秉性,其一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教导新储君,其二大概是也要根据新储君的表现,开始给他铺路了



    戴思恭正出神思索着。



    便听到朱元璋似有些随意的闲聊询问:“戴思恭,你允炆他能把握得住吗?”



    话都对戴思恭开了,朱元璋也没什么必要藏着掖着了。



    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从个人情感来,朱标是儿子,其他人只能是皇子,这皇位,当然是要传给标儿的后人才好。



    从大明的稳定来。



    如果从其他的皇子之中选择继承人,九大塞王个个都不差,立谁为储,其他人谁都不会服气。



    反而是立皇太孙,朱标血脉,名正言顺,谁也不好多什么。



    所以朱元璋心里基本早就打定了主意。



    



    现在玩这么一出假死。



    不过是为了看看朱允炆到底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担子,如果握不住,那自已不得就要替他做些打算和准备了



    想到这里。



    朱元璋眸中顿时露出一抹杀意。



    戴思恭心头一凛,背后汗毛顿时就竖了起来,暗道:果然



    不过他能在朱元璋身边侍奉这么多年,自然是有眼力见的,只露出一副惊惧、不敢置喙的样子:“陛下恕罪,微臣只懂看病,不懂这些。”



    好在朱元璋也没有多什么。



    只是轻叹了一口气:“唉要是标儿”



    接着便摇了摇头。



    背着继续从门缝里往外看去。



    戴思恭有些无奈地轻叹了一口气,心中也无比遗憾:太子殿下仁厚、有威望,在朝深得文武朝臣的拥戴,在野深得百姓民心,陛下一培养起来,是大明最好的后世之君。



    旁人又有谁可堪相比的?



    只可惜天妒英才罢了。



    



    东宫偏殿。



    “三宝,立刻去凉国公府找凉国公,给我捎句话。”



    听到朱允熥的话。



    侍从太监三宝先是看着他愣了一下。



    旋即便似是想明白了什么一般,目光一亮,神色之中夹杂着惊喜:“凉国公?殿下,您这是要”



    被称呼为“三宝”的侍从虽是个太监,却并不寻常。



    姓马名和,字三宝,后因功被朱棣赐姓“郑”,是为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可称空前壮举。



    马三宝在洪武十七年的“平云南之战”中成了俘虏,随大军回到应天府,入宫服役。



    按照他原本的命运,后面是要调配给朱棣府里的,巧的是,恰好在调配之前被朱允熥给发现了,就被他选到了自已宫里,成了他的贴身太监,平日里上学、读书、习字都是带着一起。



    也正是因此。



    马三宝的认知眼界与普通太监不可同日而语。



    “奴才之前多次劝殿下,和凉国公、开国公他们走动走动,也好叫太子妃知道,殿下您不是可以随意拿捏的,如今您可算想通了!”马三宝面上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道。



    他十三岁进宫挨了一刀。



    本以为这辈子也就是宫里的寻常阉人了。



    却不想入了东宫这位殿下的眼,带着出入大本堂,聆听名儒教诲学习道理,得览皇家藏书开阔眼界。



    心里当然只想自家殿下好。



    可惜数年以来,殿下都只敢安安静静待在这座僻静冷清的偏院,时不时被太子妃暗中刁难也只有默默忍受,就连那些身为国公的亲舅舅、亲舅爷也不去亲近。



    凉国公、开国公那些勋贵不是没有朝殿下投来过希冀的目光。



    可殿下的逃避。



    最终还是让那群人摇头放弃。



    旁人都。



    东宫三殿下性子软弱、木讷蠢笨,实在不像皇家血脉。



    马三宝每次也只能心里暗暗不平。



    也常常替朱允熥着急惋惜。



    现如今,朱允熥在这个关口“开窍”了,马三宝是最开心的。



    “以凉国公如今的分量和地位,定能庇佑殿下,让太子妃和二殿下多顾忌些,不至于太欺负您。”



    “奴才这就去找凉国公去!”



    马三宝面上欢欢喜喜,就要转身。



    然而,下一刻却听到一个令他心神震颤的声音:“别急,我并非要寻求凉国公、开国公他们的庇护。”



    “三宝,现在皇爷爷死了,我要的是那个位置。”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