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从世家之难到新朝气象!

A+A-

    “玄龄,今天怎么那么晚回来?承乾是怎么处置青雀和辅的?”



    李世民眉头紧皱,眼中满是急切,他在殿内来回踱步,每一步都带着焦急与不安。



    房玄龄刚踏入殿门,身后跟着尉迟敬德、程咬金、李积。



    他们个个神色凝重,黑着脸,一言不发。



    看到这种情况,李世民更加急切,心中那不好的预感如汹涌的潮水般不断上涨。



    “你们怎么了?都成哑巴了?给朕话啊?”



    李世民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丝威严的呵斥。



    房玄龄缓缓抬起头,幽幽地看了李世民一眼,眼中满是复杂的神色。



    “陛下,魏王和长孙大人都没事,太子宽恕了他们,只是让他们禁足和罚俸了。”



    听到房玄龄的话,李世民紧绷的神经这才稍稍放松,长舒了一口气。



    “没有足相残就好了!”



    然而,他的眉头并未完全舒展,心中的疑惑又渐渐涌起。



    “既然青雀和辅都没事,那你们干嘛一个个都黑着脸?”



    李世民皱着眉头,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



    听闻此言,房玄龄无奈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中仿佛承载着无尽的忧虑。



    “太子殿下今天杀了不少世家官员,还派人将朝堂上的官员一个个都查了个底朝天。”



    “没有问题才能走出太极殿,现在太极殿里还留着将近一半的官员,大多数都来自世家。”



    到这儿,房玄龄停顿了一下,眼神变得更加凝重。



    “太子殿下应该是想要对世家开刀了。”



    听到了房玄龄的解释,李世民这才明白为什么这几个人进来就黑着脸。



    他的嘴角微微抽了抽,心中五味杂陈。对世家开刀,这是一个多么沉重又敏感的话题。



    历朝历代,哪个皇帝不想对这些世家大族动?是不敢吗?当然不是。



    真实的原因是不能啊!



    世家子弟掌握着书籍,那是知识的宝库,在这个文化传承有限的时代,书籍就意味着智慧和力量。



    朝廷想要治理天下,第一时间就要依靠世家子弟来帮忙。



    杀人或许容易,可一旦肆意杀戮,后果不堪设想。



    当朝堂因杀戮而空虚,朝政必然荒废,而世家在一旁冷眼旁观,王朝的颠覆就如同大厦将倾,只是一瞬间的事。



    这还只是一个原因。



    皇帝的政令往往只在长安城等有限的区域有用,很难真正落实到地方。



    地方都被各种各样的世家把控着,他们负责向百姓宣传朝廷的政令。



    在这个时代,治理朝政需要世家的协助,救灾需要他们的资源,选拔官员绕不开他们的举荐,纳税也需要他们的配合。



    一旦处理不好皇权与世家的关系,一个偌大王朝的覆灭就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想到这儿,就连一直英明神武的李世民都开始头疼不已,他用按着太阳穴,试图缓解那阵阵胀痛。



    “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杀了多少人?”



    李世民紧皱着眉头问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



    “今天但凡参与谋逆的都被太子殿下给杀了,当即推出太极殿,在菜市口斩首,这些人各大世家都有。”



    房玄龄缓缓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至于剩下的人臣也不知道。”



    他无奈地摇了摇头,满脸的愁容。



    李世民像是被抽干了力气一般,瘫倒在座位上,无奈地叹了口气。



    “是我,是我没有教导好承乾,没告诉他怎么当好一个皇帝。”



    “该慢慢来的啊!”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充满了自责。



    “难道我大唐也要步隋朝的后尘?”



    “我李家与世家的恩怨如今看来已经不死不休了。”



    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狠戾。



    “明日你们随朕上殿,我李唐就算要亡,也绝不能亡在承乾里,让他背上和隋炀帝一样的万世骂名。”



    “大不了,朕再打一次天下就是了!”



    李世民目露精光,那光芒如同当年他身为天策上将时一般意气风发。



    哪怕到了这种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依旧有着属于自己的责任感,那是一种王者的担当。



    “陛下!”



    房玄龄等人再也忍不住。



    “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眼中闪着泪花,那是对李世民的敬佩,也是对大唐命运的担忧。



    



    巳时,赶去上朝的大臣们一个个朝着皇宫门口赶来。



    与昨日不同,今天的官员队伍里出现了很多生面孔。



    他们身着各种品级的官服,崭新而整洁。



    这些年轻官员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年轻,朝气蓬勃。



    他们的脸庞如同初升的太阳般充满活力,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



    与朝堂上那些历经沧桑的老臣相比,他们就像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这古老而沉闷的官场。



    就连房玄龄这把老骨头坐在马车上,看向外面这些年轻的官员,都感觉自己似乎年轻了一些。



    那充满活力的氛围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他暂时忘却了朝堂的阴霾。



    李世民同样坐在马车上,透过帘子的缝隙看到了外面这些年轻的官员。



    他若有所思,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



    “玄龄,情况好像和朕想的不一样啊?”



    本来李世民还以为昨晚承乾杀了那么多官员。



    今天宫门外应当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老臣,一片死气沉沉,如同深秋的落叶般萧瑟。



    却没想到外面竟是一片生龙活虎、生勃发的景象。



    “是啊,陛下,也不知道太子殿下从哪里找来那么多年轻人来当官员,也不知道能力怎么样?”



    房玄龄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些新鲜面孔,眼中满是好奇。



    李世民本来想,这些人估计也就是被李承乾拉壮丁拉来的。



    可一想到自己的儿子,又怕这话一出口再次被打脸,于是便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只是默默地看着。



    “算了。玄龄,朕今天不露面了,还是去你家,你正好上朝看看这些年轻人的能力。”



    李世民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赌气的意味。



    “我估计是比不上我的臣工的。”



    听着李世民的话,房玄龄知道陛下又在和太子殿下怄气。



    他微微一笑,也没有多什么,只是点了点头。



    太极殿内,今天的朝堂比起昨天的朝堂,显得轻松多了。



    主要还是因为李承乾昨天制定的新规定——巳时上班。



    巳时,也就是早上九点,这个时间对于这些官员们来,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利。



    以往凌晨三点就要出发,在宫门口苦苦等待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早上九点,这个更为人性化的上朝时间,让官员们都松了一口气,也让整个朝堂的氛围少了几分压抑。



    李承乾一袭红衣,身姿矫健地步入大殿,他的步伐有些散漫,却又带着一种别样的自信。



    他缓缓坐上了龙椅,神色从容。



    百官之首的丞相站位前,多了一个同样散漫的齐先生。



    齐先生一脸疲惫,昨晚可真是给他累得够呛。



    几乎一晚上没睡,他都在调度各种官职,安排那些空缺的位置。



    李承乾因为还没有正式登基,也就没有穿龙袍,甚至他连太子服都懒得穿,嫌那太过繁琐。



    他只是随便穿了一条红色便衣就来上朝了,那身红衣显得格外耀眼。



    “诸位臣工,朕今天有些事情要宣布。”



    李承乾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清晰而洪亮。



    “各位不必疑惑,你们都是我大唐的栋梁之才,今天没来的官员,以后也都不会再来了。”



    “现在你们看到的这些面孔,就是用来替代他们的。”



    他的话语在朝堂上引起了一阵窃窃私语。



    不过因为五成都是李承乾提拔的年轻官员,这些年轻人们眼中满是兴奋与期待,所以倒也没有造成什么太大的风波。



    “从今天开始,到后面三年,上朝的模式改一改。”



    “你们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朕下命令,你们完成就行了,当然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上奏提出来。”



    “要是朕做的不对,也可以如魏侍中一般站出来指责朕。”



    “但听不听就是朕自己决定的了。”



    李承乾的眼神变得凌厉起来,扫视着下方的群臣。



    征都没有话,他静静地站在那里,若有所思。



    其他官员见此情形,自然也不会有其他人跳出来。



    “臣等领旨。”



    年轻官员们带头领旨意,他们的声音整齐而响亮,充满了朝气。



    那些老臣们虽然心里有些不情愿,毕竟他们习惯了以往的朝堂模式。



    但明面上还是要遵守新规矩的,他们微微躬身,表示领旨。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