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行将就木,木已成舟

A+A-

    尽管是盛夏,但午夜的风也凉了。



    朱常洛彻底平静了下来。



    印象中的万历毕竟只是印象中,眼前才是真实的他。



    眼前的李太后、田义这么多人,也有属于他们的意志和决断。



    这皇城内的风已经吹向他,人人都不看好皇帝经得住这二次打击。



    又或者,已经做出了这些欺瞒君父、亵渎君权的事,大家心里难免也恐惧着他扛得住二次打击。



    外朝群臣无所谓吧?兴许盼着解脱。



    朱常洛只是静静地等着,看看需不需要自己来进行最后一个打击。



    就在田义把东西放了进去又下来之后不久,殿门被慌忙打开:“太医!太医!”



    李太后的声音响彻坤宁宫内外,王皇后赶紧奔了进去。



    “太子!”



    李太后又冲他喊了一声,朱常洛连忙扶着膝盖站了起来。



    奔上台阶时,跪了那么久的酸痛自然而然给他带来几个踉跄,像极了因为父亲病情加重的悲痛不安。



    田义和陈矩等人也带着候命太医赶紧过来。



    进了寝宫,看着地上散乱的供状,陈矩默默将他们收好。



    太医们什么都不敢乱看,纷纷围到了床榻前。



    朱常洛站在一旁,心中波澜不惊。



    他那旺盛生命力还会发生作用吗?



    如果仍旧醒来,或者醒来之后仍旧能有清醒的神智,那么就有只顾他自己的安危凭借君权裁断一切的风险。



    目光移向佝偻着跪在一旁低头祝祷的李太后:“皇祖母”



    没有回应。



    朱常洛深吸了一口气,看向了田义。



    陈矩继续收拾着房间里的供状、证据,装作没看见。



    田义虽低着头,但随后就跪到了李太后身侧:“太后娘娘,眼下是不是要再宣”



    李太后五十五的人了,这一整天都没消停,现在已经是后半夜。



    她闻言身躯微颤,殿中寂静不已,只有太医们在那里声议论,陈矩在收纳证据。



    “宣赵志皋抬也要抬来!还有沈一贯九卿定国公成国公英国公翰林院典诰敕官”



    “传本宫懿旨,紧闭进宫及京城诸门!五城兵马司巡视宵禁,听诏行事。”



    最后面的人,才最关键。



    具体的那件事,才最显波澜滔天。



    尽管此时没有权臣,其实乱不起来。



    田义闻言叩首:“臣谨遵懿旨。”



    而床榻旁边的太医们,连施针的都有些抖。



    到底要怎么做?



    尽力不知道能不能醒。



    醒不过来是不是没尽力?



    坤宁宫里的气氛压抑无比,连田义都是到了门外才能透一口气。



    子时六刻,成敬和御马监掌印带着几个随堂太监持腰牌离开紫禁城。



    蹄声暂未惊动谁,但部分人已经听之前郑府的动静。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成敬先去了沈一贯那边,他的左邻右舍听到他家的动静、见他深夜入宫会怎么想就不管了。



    成敬还有個任务,去抬赵志皋。



    不管病有多重,夜有多深,这已经不是寻常时刻了。



    而赵志皋是首辅。



    赵府白天就来过一回宫中内臣,但那时没有坚持。



    现在,夜已经如此之深,叩门声再起。



    睡在门房的家仆过了许久才不耐烦地在门内问起:“谁啊?这么晚了”



    他大概还在糊涂和起床气之中,大明一直有严苛的宵禁,这个时刻能来敲门的,岂是寻常人?



    “司礼监秉笔成敬,有旨意!”



    这句话管用,门迅速被打开。



    成敬急迫地往里赶,语气不容分:“快唤醒阁老!奉太后娘娘懿旨,召阁老入宫!咱家已把抬床带来!”



    赵家门房看着果然有四个健壮太监抬着一个窄榻随他进去,慌不迭地前去禀报。



    三家在京国公的府上,倒只用随堂太监去宣。



    除了英国公和成国公,徐文璧心中是什么感觉就不用了。



    这一点,所有白天就进宫过一趟的人心情都很复杂。



    



    还能有什么新情况?



    礼部尚书余继登赶到午门外时,还见到了惊惶不定的两个翰林院编修。



    他们是翰林院典诰敕官。



    大明早期,是翰林院承制草诏;孝宗开始,内阁中有一人专典诰敕,成为定制;嘉靖六年,在张璁的提议下,又改回从翰林院讲读、修撰、编修、检讨之中择人任典诰敕官。



    两个正七品编修看着一众公卿到来,心里天翻地覆一般。



    不能有人先进去,这是规矩,要一起进。



    他们等了很久,萧大亨问沈一贯:“还有受召之人?”



    沈一贯点了点头。



    他见过成敬,门房外面还有人抬着窄榻。



    目光望了一圈众人,他看向夜色中的宫墙。



    大旱已有两月余,播州叛乱刚平,百官两度哭门,皇帝一日之内两度病重。



    扑朔迷离的未来横亘在每一个人面前,就像眼前的夜色一样沉重、看不分明。



    而后成敬来了。



    大家震惊地看着被抬来的赵志皋,那四个健壮太监口鼻间的粗气让他们也觉得沉重不已。



    一切都指向两个字:遗诏。



    但紫禁城内外并没有挂上什么。



    看守宫门的人哪怕认得外面悉数人,也一丝不苟地检验着各人腰牌、牙牌。



    庞大的队伍绕过三殿三门的废墟,直奔乾清宫的方向。



    时间已经到了丑时七刻。



    坤宁宫内,田义禀报:“诸臣已入宫门。太后娘娘,在坤宁宫不妥”



    李太后的神情似乎已经凝固了,缓缓看向床榻那边忙碌了这么久的太医们。



    他们个个满头大汗。



    “心移驾吧”



    李太后木然地发了命令。



    早就在外面等着的太监们,直到此刻才用起来。



    诸物齐备,却不是去翊坤宫了。



    朱常洛扶着李太后,一步一步往外走。



    那一段时间里的争吵是什么内容,也许永远会是秘密。



    皇帝见到新证物之后是怎么再次晕厥的,朱常洛并不知道。



    他猜想李太后也不至于主动去做什么,但她不是个脾气特别好、温柔的母亲。



    总之,朱翊钧这次没有立即醒转。



    朱常洛也不知道他还会不会醒转,但那已经不重要了。



    一天之内两次中风,他已经不适合继续以皇帝的身份主宰庞大的帝国。



    今夜,这木必须成舟。



    就这一段坤宁宫到乾清宫的短短距离,他扶着李太后走了很久。



    一直只被他搀着胳膊的李太后忽然极其用力地抓住了他的腕。



    “太子!”



    “孙儿在”



    李太后站着不动,转过了头。



    夜风吹着她已经半数灰白的头发,前方后方远远近近的灯照得她的脸明暗不定。



    “祖宗江山!你一刻也不准忘!”



    这话出口,是她锐利得宛如伤重鹰鹫般的眼神,带上无穷的凛冽。



    朱常洛坚定地点了点头:“孙儿岂敢或忘?天命如此,孙儿自当竭尽全力!”



    李太后的指松了,整个人也仿佛垮掉了许多精气神。



    “不能忘不能忘”



    沈一贯等人行入乾清门时,朱常洛搀扶着李太后走入乾清宫正殿后门。



    而两个队伍里,都有个人被抬着。



    不久之后,乾清宫正殿里传出赵志皋撕心裂肺的号哭了:“陛下!”



    他这声音不像病瘫得随时都快死了,但没人计较这个。



    “陛下!”



    其后殿内号哭声不绝。



    朱翊钧其实还活着。



    但他又等于已经死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