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州城人心1

A+A-

    州衙之中,孔杰随李树信走进后院,拱向等候多时的张素问好,仿佛多年友人一般,热络地着客套话。



    对坐饮茶之际,张素问起三亚变化,神情中颇为期待。



    相比两年前的辗转反侧、剿抚难定,此时张素早已接受现状,决定与华兴比邻而居,太太平平地度过后续任期。



    只要州城不失,其他都好商量。



    孔杰十分知趣地摆出一副恭顺姿态,将三亚近日变化一一道出,虽然过程波折不断,但港内秩序井然,来往船只众多,发展势头仍旧迅猛。



    铁矿开采、制铁工坊的开设,均在有序进行之中。



    总之,我等能在三亚打开局面,全赖知州大人鼎力支持,华兴上下,俱都感激不尽。



    听到孔杰恭维,张素轻叹一声,直言梁总高义、你等奋勇,才会创造如此奇迹,反倒是我们这些人,依旧庸庸碌碌地过活,毫无半分振作表现,实在是汗颜之至。



    稍作寒暄,话题便转到招抚上面,孔杰颇为忧虑地询问,罗大人驻留府城,迟迟不来崖州,是否遇到难处?



    张素苦笑一声,是难倒不至于,就是有点乱,上上下下都想插一脚,不细细梳理一番,如何与你等会面?



    随后,张素将府城情况略作介绍,并告诉孔杰,务必耐心等待,与州衙一起,做好迎接准备,争取给招抚团队留个好印象。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你们华兴可要做好准备,此次谈判与前两次大为不同,是群魔乱舞,亦不为过。



    还有钦差大臣在路上,同样够你们喝一壶的。



    听了半天,孔杰也是一个头两个大,不知该如何是好,忍不住向张素请教。



    这么多人过来,到底谁了算?



    罗大人位高权重,应该不会让他们乱来吧?



    我等对省城衙门并不了解,还需大人多多指点。



    钦差大臣来了,又该如何应对?



    面对孔杰询问,张素摆摆,让他稍安勿躁,咱们一件一件来,总要理论清楚,才好作出应对嘛。



    等张素将各处关节分析完毕,孔杰头又大了一圈,合着乌泱泱来这么多人,竟然一个了算的都没有,就连海道副使罗治盛,也仅是个牵头联络的,最终拍板定案,还得总督与各处衙门协商,并报朝廷决断,才能大功告成。



    谈来谈去,都是意向。



    倒是那些私货,件件都要落实。



    他们到底是代表官府来谈判的,还是来这里打秋风的?



    照这么谈下去,除了掀桌子,还能有别的结果?



    旧问题刚刚解释完毕,孔杰又问出一连串新问题,就连在一旁泡茶、倒茶的李树信,都觉得有些过分,哪有一件寻常招抚,从京城到省城、再到各处衙门,都跑过来提条件的道理?



    咱大燕朝,到底有没有章法可循?



    见二人接连抱怨,张素指了指孔杰,一边叹气,一边出结论。



    来去,还是你们华兴人,实在太有钱啦。



    



    将孔杰送出州衙,李树信返身回到院,看着在院中徘徊的张素,连忙出内心见解。



    这次的招抚谈判,华兴怕是应付不下来。



    若是出了岔子,随时都会烽烟四起。



    张素点了点头,回到茶台坐下,示意李树信陪坐一边,轻轻叹了口气,不知该从何起,才能将心中苦涩表达出来。



    



    两边都是爷,他这个知州夹在中间,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丈深渊。



    思虑许久,张素看向李树信,问他如何看待招抚?如何看待现在的华兴人?



    李树信略微思索片刻,决定出心里话。



    作为与我等同宗同族的华兴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见识,以及对局面的把握、运筹,当属世所罕见,是人中翘楚,亦不为过。



    从两年前初来榆林港,到如今势力遍布广海各处,我们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除了瞠目结舌,又做了些什么呢?



    光一个招抚,足足谈了一年多,至今连个结论都拿不出来,也不知省城、朝堂那些人,都在算计什么?



    局势走到现在,早已覆水难收。



    如果我们视华兴为敌,那他们就是一群足以吞噬两广的盖世魔王。



    如果我们视华兴为友,他们便会给崖州、琼州、甚至两广,带来长久繁荣。



    一念之差,判若天渊。



    招抚也是一样,不拿出一定的诚意,不给华兴足够的自主权,哪怕勉强达成一致,也会埋下重重隐患。



    一旦爆发出来,谁也不能幸免。



    华兴人从来就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听李树信掏心掏肺地出这番言语,张素只能再次叹息,表示此次谈判,定会形成决议,你与华兴联络紧密,务必令其重视、再重视,将隐藏诉求一一摊开,以便达成最佳成果。



    抽丝剥茧的活,你我无力相助,只能多做提醒,以免华兴莽撞行事,将局面引向崩坏。



    李树信点点头,表示会尽力斡旋。



    除了华兴这边,大人也需想想谋身之道、应对之策,万不可为了周全各方,将自己逼入绝境之中。



    面对李树信的提醒,张素摊了摊,只能无奈苦笑。



    辞职奏表上了一封又一封,压根就没人搭理他。



    



    醉红楼内,李树信匆匆进入包房,便见千户陈继统,正与数名富户一起,围坐在任宇身边,推杯换盏,好不畅快。



    陈继统指着李树信,他整日瞎忙活,迟早会误了发财大计。



    李树信走到任宇身边坐下,笑着表示职责所系,哪如你等逍遥快活?



    大家议论许久,可有想出好的兴业之法?



    话音刚落,众人纷纷指责起来,是你不在场,任总始终不愿开口卖弄。



    此时的崖州城,富户们里攒了不少闲钱,却找不到好的投资渠道。



    原本熟悉的土地买卖,俱被华兴垄断,其他开铺、经商路径,本事又不太够,多少有些无路可走的意味。



    天利商行一炮而红,终于让大家看到些牟利的亮光,包括陈继统、李树信等人在内,都想请任宇讲讲从商之道,进而分享华兴发展红利。



    在城内富户眼中,一举将银币价格拉到五两平台的任宇,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当然啦,能坐到房间里听课的人物,都是与陈继统、李树信相交多年的老友,也是最早看明白局势的那批聪明人。



    用陈继统的话来,刚被夺去土地时,几乎人人顿足捶胸、恨的咬牙切齿,如今赚的盆满钵满,才知见识短浅,华兴给大家带来的,可是百年未有的大遇。



    关门的同时,首长们也有义务,为我等再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