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钱币样品

A+A-

    “梓橦,那些海螺养得如何?”



    皇帝一边逗着宇文娥英,看向皇后问道。



    “前些天死了几个,可把她伤心坏了,眼睛都哭肿了”



    “后来,宫人把死掉的海螺肉给挑了。”



    “她发现海螺壳能装水,又能装沙子,比活的还好玩,便再也不哭了!”



    司马令姬完,三人忍不住笑了起来。



    丫头不好意思地把脸埋在朱太后怀里。



    露出半边脸,对着几人吐舌头扮鬼脸。



    



    第二天,晨练后。



    宇文衍在宫女的侍候下沐浴更衣。



    墨言去了百宝阁,找掌柜传达宇文衍的口谕。



    上善殿。



    沐浴后的皇帝一身清爽。



    端坐御案,批示了几个奏章。



    这些都是经过六部都堂和政事堂审议过的奏章,已经给出了处理意见。



    皇帝只需选择准还是不准。



    或是给出自己的处理意见便行了。



    等到墨言传信回来。



    户部尚书于翼和他一同入宫。



    “臣参见陛下!”



    “文若来啦,坐吧。”



    宇文衍抬眼看到于翼,示意其先坐。



    待他看完上的奏章,用朱砂笔在留白处写了个“准”字。



    这才起身,活动了一下脚。



    “是不是关于新钱币的事?”



    皇帝走下台阶,扭动颈脖问道。



    “陛下料事如神,确是此事。”



    于翼连忙掏出一本册子,恭敬地递到宇文衍面前。



    这是户部依照皇帝所的要求,制定出关于新钱币的规范和标准。



    从钱币自身标准,到材料质量管控,再到铸币工艺的统一。



    每一项,都制定了详细的规制和章程。



    有了这一份标准。



    以后不论在何地设立铸币坊,铸造出来的钱币,都是规范统一的。



    “这是新钱币的样品,请陛下过目。”



    着。



    于翼掏出九枚崭新的钱币。



    钱币圆形方孔,外部齐整,平坦光洁。



    用铜,白蜡及黑铅混合铸造,泛淡黄青铜色。



    正面“天元通宝”四字。



    是皇帝用隶书,行书和瘦金体书写的字体!



    文字庄重、隽秀、挺拔。



    瘦金体的书体更是笔力苍劲,意态精密,精瘦简练,端庄俊雅,凝重雄浑。



    一枚钱币。



    犹如一件艺术品,极具观赏价值。



    宇文衍推行“天元通宝”铜钱,一改此前以“铢”为钱名的货币制度。



    以钱代铢,用符号取代重量,当属开创性的进步。



    历史上。



    北周时期的铸钱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发行的“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三种钱币。



    书体采用玉箸篆,精美绝伦。



    在后世古玩界,被称为“北周三品”。



    “太好了,此钱币当真是美轮美奂!”



    看着里的“天元通宝”,宇文衍甚是欢喜。



    “至于选择哪种书体,你多征求下朝臣、百姓的意见,以大众审美为准”



    “是,陛下!”



    皇帝和于翼,就新钱币的铸造、发行,商议了很久。



    决定在确定书体后,率先在京城开炉铸币。



    批量铸造的同时。



    进一步验证统一工艺标准的实践情况。



    另外。



    户部着设立洛阳,蜀地,邺城,扬州四地的铸币坊。



    以当下的交通状况。



    



    完全由京城铸造,再发往全国各州,成本太高了。



    等到这四地铸币坊投入生产。



    加上各郡县“大周钱庄”建设完成。



    朝廷便可下达新钱币流通,旧钱换新钱的诏令了。



    发行新钱,回收旧钱。



    以旧换新,朝廷大概率要吃些亏。



    因为旧钱有磨损,含铜量也不如新钱。



    但是。



    为了实现钱币统一,这点亏朝廷必须吃,也吃得起。



    商议完毕。



    王翼兴冲冲地返回六部都堂,安排后续事宜。



    他这个户部尚书,如今是干劲十足!



    不论是大周钱庄,还是统一钱币。



    于国于民,都是影响深远的策令。



    得到皇帝的信任,在朝中威望已然盖过了他兄长燕国公于实。



    使得他对大周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午膳后。



    刑部尚书宇文椿进宫。



    汇报长安县令王宝升及黄世仁的抄家事宜。



    看着两份长长的财产清单。



    就知道,一个九品芝麻官以及一介乡绅地主,吸食了多少民脂民膏。



    在他们眼里是家产,是财富。



    但对于当地百姓来,那就是沉重的血与泪。



    “陛下,他们的家属和下人怎么处置?”



    宇文椿心翼翼地询问。



    “按律当如何?”



    “贬为庶民,流放千里。”



    主犯已经被皇帝就地正法了。



    一人犯法,全家遭殃,这就是封建社会的连坐刑罚。



    “家人按律流放,下人取消奴籍成为自耕农,分配田地”



    “臣遵命!”



    宇文椿应答道。



    “对了,大周律的事情进展如何?”



    几个月前。



    朝廷就确定了,编写全新的“大周律”。



    由刑部和大理寺牵头,发动所有相关方面的人才进行编纂。



    律法是相当繁复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会他想起来了,就随口这么一问。



    “回陛下,按照您提出的思路和宗旨。”



    “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后续将细化各项律法条文”



    宇文衍点了点头,嘱咐道:



    “律法之事大意不得,须主次分明,量刑合理。”



    “一定得适合大周当下社会状况,要切实可行,而不是一纸空文!”



    皇帝只管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至于具体的编纂,还是交由专业的人去做。



    周武帝时期。



    就进行过律法方面的改革,大周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臣记下了!”



    宇文椿很清楚,宇文衍对“大周律”的重视程度。



    对于他自己来,何尝不是会呢?



    他们和宇文皇室可是一脉相承,传到他这一代也才第四代。



    是真正没出五服的血脉宗亲。



    他的爷爷是太祖宇文泰的兄长宇文颢。



    父亲宇文导是北周开国十二大将军之一,和武帝宇文邕是堂兄弟。



    他和宣帝宇文赟是堂兄弟关系。



    按辈份,皇帝还得称他一声堂叔。



    这样的背景。



    按理,在整个大周都是横着走的存在。



    但他们这一脉,在朝中地位却是颇为尴尬。



    那是因为。



    他父亲宇文导的亲弟弟,也就是他的亲叔父。



    是北周开国权臣——宇文护!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